安康地区文物古迹概况
责任者: 徐信印
安康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居民就在这里从事狩猎、耕种、畜牧等生产活动。这里又当秦蜀楚文化交汇之地,悠久的历史给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建国以来有关部门进行了一些文物调查和田野考古工作,发现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各代文物古迹,为揭开安康历史真貌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通过1981年大规模文物普查,发现了很多重要的遗址遗物,基本搞清了安康地区文物分布概况。根据普查材料统计结果,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栈道、古石刻、古建筑、石窟寺、摩崖刻字、红军标语等遗址、遗迹650余处,其中古遗址80余件处、古墓和古墓群200余处。元、明、清古建筑40余处,古栈道、古墓群、古生物化石点30余处。
古遗址主要分布在汉江两岸及汉水支流阶地,不但面积较大,而且文化层包含物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汉水北部、月河北滨柏树岭、柳家河。岚皋县肖家坝、紫阳县马家营、汉阴阮家坝、旬阳莱湾李家那,石泉后柳新石器时代遗址;宁陕洛家坪、安康五里刘家营、流水饶家坝、五里姜店、关庙中渡台、汉阴李家台、紫阳白马石、石泉长安坝秦汉遗址;白河仓上汉魏六朝遗址、镇坪县鸡心岭、岚皋滔河、紫阳松乡、旬阳关口、安康东香古栈道、旬阳宫馆宋代汞矿遗址等。
安康地区雕塑艺术虽不能与闻名中外的云岗、敦煌石窟、秦始皇兵马俑等相提并论,但他的雕塑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
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也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最早的雕塑也不是独特的艺术门类,而是附属于当时的实用工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雕塑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工艺,而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安康城关出土的汉代彩陶马、旬阳大河南出土的汉代舞俑、安康长岭出土的南朝时期人面兽身镇墓兽、仪仗歌舞俑、部曲俑、徒附俑,蔽颊戴盔武士俑、女仆俑、披甲戴鞍陶马、陶牛车、陶狗、陶猫。安康城关一里坡出土的宋代男女鼓乐俑等雕塑细腻精致、栩栩如生,融雕塑与绘画为一体,表现了我区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神特点。
从全国来看,宋代以后佛教雕塑之风逐渐式微,除部分寺院相继雕塑一些佛像外,开凿石窟已经越来越少。然而,安康地区却不同。由于宋元以来战争连年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只能寄托神灵消灾灭祸,所以宋代以后佛教寺院不但没有衰退,而且更加兴盛。旬阳千佛洞,现存宋代佛释造像807尊;旬阳朝阳洞现存明清泥塑佛像60余尊;旬阳万佛寺拥有石雕、泥塑各类佛像数千尊,大部分毁于清末,现存佛释石雕20余尊,旬阳将军洞、平利万佛山及安康、石泉等地明清石窟寺星罗棋布。这些造像中既有佛祖释迦牟尼及弟子阿难、迦叶,并且还有袒胸露乳、肩披袈裟的大慈大悲菩萨,以及体形魁伟、身穿铠甲战袍、态姿慓悍、造型各异的天王像和雕工细腻、表情多变、喜怒哀乐清晰可辨的罗汉像。
安康地区的古代建筑,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近年来安康发现的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大部分文化层较厚,而且包含物比较丰富。可以推测,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居住时间持续很久。他们的建房基本类似于西安半坡遗址,呈方形或圆形草木结构房屋,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千年历史。
修建在秦楚交界,跨旬阳、白河入湖北,蜿蜓300余里,雄伟壮观的石长城,是安康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关庙中渡台、五里刘家营、旬阳鲁家坝等地发现的秦汉时期城镇遗址,虽然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但从遗址的面积和出土的大量砖瓦、瓦当、筒瓦、板瓦和大批各种纹饰的长条砖、记年砖来看,当时建筑是极其宏伟的。
安康地区唐宋以前的古建筑,保存至今的仅有宁陕、平利两处宋代石砌古塔。元代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仅有安康新城文庙一处。但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现存40余处。如紫阳擂鼓台、汉阴铁瓦店、旬阳东宝塔、青山寺、安康白云寺、龙王山祖师殿、茨沟二郎泉八卦楼,以及各种精镂细雕、金碧辉煌的楼阁、亭宇、桥梁、戏楼、商会馆等建筑,虽历经沧桑之变,备受洪水和地震的侵袭和破坏使大部分彩绘脱落,屋脊残裂,但至今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安康地区的这些明清古建筑,不但吸取了先人的精华,而且融南北风格为一体,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们象一部石刻的史书,历经久远仍能让我们饱享眼福,更加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它既能供人们游览观赏,给人们生活增添不少雅情幽趣,也可以为今日安康的建设提供参考。
在1981年文物普查中,在宁陕新矿发现唐代武德八年摩崖刻字;于旬阳县蜀河“禹穴”发现唐代文人学士的摩崖题刻,还在安康关庙万春洞发现宋代文人墨客诗文摩崖刻字。另外还在平利秋坪、老县,安康流水、吉河等地发现纵横交错,数量众多的崖墓群。战国以后的古墓葬也遍及城乡各地。特别是旬阳孟达墓、安康张滩几处大型唐宋墓。安康县青峰乡许家台,凿山为室面积较大的宋代无名墓,陵道陈设着排列有序的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华表。安康文武乡刘家坟,明代霸州兵备道、山东布政使刘卿墓等也有石虎、石羊、石马、石龟、石碑、华表等陵道陈设,规模之宏伟令人叹为观之!
这些文物涉及到历史和考古学许多问题。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既有仰韶文化特点,又有李家村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对于研究探讨汉水流域古代文化概况提供了重要资料。相继发现许多巴蜀文物和大量战国、秦汉、魏晋六朝古遗址、古墓群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获得古人类的信息,但一些问题目前尚未定论,有待进一步考察论证。但有一点毫无疑义,即它们必将会对探讨安康地区历史渊源和古代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最近几年,随着城镇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批珍贵文物相继出土。这些文物数量众多、遍及各代,主要有:新石器时代彩陶器皿;制作精细的穿孔石铲、石环、石镞,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网坠以及陶制各类生活用具,并出土骨铲、骨针、骨镞等新石器时代遗物。还出土东周提梁盉、双鱼纹釜;战国巴蜀乐器虎纽*(左钅右享)于;巴式兵器剑、戈、钺、矛等。仅安康一里坡秦墓就出土有铜质阴文篆刻“高志”印、茧形彩陶壶、鏣壶、高足灯、绿松石、陶锛、陶斧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安康还出土汉代铁铧、铁锤、铁锄,铜剑、铜镞、铜戈、铜弩机、铜鼎;造型生动的陶狗、陶鸡、陶鸭、陶俑、陶猪、陶井、博山炉。旬阳城关出土汉代龟纽银印、部曲将印“西城丞印”封泥、“锡领言事”封泥、禽兽纹规矩镜、八禽规矩镜、四兽规矩镜、双兽镜、神兽人物镜。新莽时期铜度、铜撮、铜龠;王壁、沙石壁、象牙算筹和制作精细的釉陶灶,还有西魏24面煤精组印。
石泉出土汉代铜熨斗、汉代鎏金蛋等。紫阳出土的北魏胡舞铜带板。白河出土的北朝乐舞壶。汉阴出土的宋代编钟等。在短短几年中发现如此丰富多样的历代文物,引起考古历史界的极大关注。
总之安康出土和发现的大批文物古迹,对探讨研究秦巴山麓、汉水流域的安康地区古代城镇变迁、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交通运输,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风俗习惯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开发安康,开展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些大量出土的文物遗产也为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有待于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出处:安康史略/徐信印编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