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木川自然保护区
责任者: 张义宏




陕西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05°28′~105°40′,北纬32°50′~32°56′,海拔520米至2054米,坐落在秦岭与岷山山脉之间,位于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青木川镇。北与甘肃省武都、康县接壤,南至青木川镇南坝村,西与四川省青川县毗邻,东与青木川镇玉泉坝相连,保护区南北宽15.5公里,东西长28公里,面积为10200公顷。是一处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自然保护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气候类型。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零下9.8℃,年降水量1214毫米,属典型的凉亚热带山地气候。丰富的水、热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壮观的凉亚热带森林景观和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多种生物区系在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交汇重叠,它既是我国东西、南北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区,又是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区域——横断山脉、秦岭山地与岷山山地交汇地区和植物区域地理成分多样性的汇集地,成为我国陕、甘、川三省交界区域中一处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和珍贵的自然历史“本底”。在海拔11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100米以上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1500米以上,大面积的箭竹、木竹与落叶阔叶树种混生,是构成竹林的主要成分,为大熊猫的生存提供了稳定而丰富的食物来源。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及西华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及相关科研人员,对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考察表明,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73科、732属、1598种,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的有8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有14种,珙桐、青钱柳、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植物,为我国特有种。有野生动物24目、78科、243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金钱豹等6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红腹锦鸡、大灵猫、斑羚等17种。特别是金丝猴与猕猴在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的同域分布现象,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成为野生动物界的一个未解之谜,给这里增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
(张义宏 撰稿)
出处:羌州古镇青木川/孙启祥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