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寒食节与清明节

责任者: 孟学范著


    寒食节即冷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民间不举烟火,遍吃冷食。此俗始于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在逃难时,随臣介子推割股尽忠,后来不肯做官,带母隐居绵山(今属山西省),晋文公数次派人去请不到。晋文公欲报割股之恩心切,听人建议,下令三面放火,欲逼出山。谁知介子推母子相抱而亡,文公极为悲伤。在隆重祭丧之后,下令每年此日全国禁火两天,表示悼念(这一天正是清明节前一日),又改命绵山为介山。晋国群众,每年到这一天宁吃冷食而忌生火。后来,各朝代皆沿袭寒食禁火的制度。唐人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宋人王禹的《清明》诗也说:“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肃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也是一个祭礼节日。作为节气,它与我国农业生产有着紧密关系。每年阳历四月初或三月底,太阳黄经十五度时交节气。从此,气温回升,天气变暖,树木发芽,禾苗开始长叶,大地返青,呈现出勃勃生机。作为农耕的节气,在周代就已确定,但作为节日,却是在介子推死后才有。
    汉中人,最早也有寒食不生烟火吃冷食的习俗,后来把清明与寒食混为一个节日过了。人们在上坟祭祖之后,全家(甚至全族人)把带到坟地的食品拿出来,让大家席地就餐,饮凉酒,吃冷食。有些人家,在清明前喜欢全家人到郊野踏青(故又称清明节为踏青节)。大家爬山、跑沙滩之后,把带来的食物、饮料摆起来,大家围坐一起吃喝说笑,边享用,边眺望山川景色。啊!清新美好的大地,生机勃勃,令人陶醉,令人振奋!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