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节
责任者: 孟学范著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阳节或称端午节。汉中人过端阳节,除要备办雄黄酒、煮粽子、炸油糕、煮大蒜和鸡蛋外,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至今流传。
扎艾虎
初五天麻亮,人们就奔往田野、山岭割艾蒿和菖蒲(城市里,天一亮就有出售的),扎成艾虎与蒲剑,悬挂于门楣之上,群众说可以驱瘟疫,除邪魔(实有药用价值)。农村妇女,还用大红纸剪小人(家里有几个人就剪几个小人),倒贴在水缸上,据说,可免火灾(实是提醒家里所有的人,都要常记缸内多储水,防火灾)。
送节
这里的风俗,过端阳节,晚辈要给长辈送节。例如新婚后的青年人,要给丈人丈母去送节(又叫拜节)。礼品除酒、糕点等之外,一般要给丈人丈母送一件衣料(夏天穿的,送过三年之内就可以不送了)。现在,订婚起就开始送节,这是一些年轻人为讨好丈人丈母,婚事不再受波折而为罢了。
有些子女,在节日期间,也要给另住的父母送节,礼品多为夏日穿戴的衣物,以表示对父母的关心。还有学生给老师送节,除送大肉、绿豆糕和枇杷等水果外,再送上束修(即薪水)。除此,一般人端阳节时不送礼。
刁香包
戴香包(即香囊),是个传统风俗。端阳节之前,姑娘和小媳妇们就忙着用彩色绸缎和五色丝线,绣制成各种小巧玲珑、工艺精美的香包,如花瓶、龙舟、童子坐莲以及鸡、兔、狗、猫、猪等飞鸟走兽香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香包内装有香草、苍术、川芎等中药)。香包除自己佩戴,还作为礼品馈赠好友、情人。据说,戴香包还可避污浊之气,驱逐蚊蝇,有益于身体健康。
端阳节下午,靠近汉江的人们,人人佩戴香包,游玩于汉江边的树林、河滩,兴高采烈,笑声朗朗。这时,大有香包比美之势。大家约定俗成,青年男女之间,不管认识与否,只要看上对方的香包,冷不防刁起就跑,被刁者引为快事,证明自己的手艺高。为了让同伙注意,故意虚张声势,装出追赶的架势。一刹时,河滩上,树林里你追我赶,嘻嘻哈哈,非常热闹。
拴百索
百索又叫长命索。拴百索也是汉中人过端午节的一个风俗。早上,主妇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合成一根细索,拴在七岁以下孩子的脖项、手腕、脚腕上,叫拴百索。据说,能驱邪避疫,能使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除母亲为自己孩子拴,有些老奶奶也给邻居、亲友孩子拴百索,以示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有些孩子的脖项、脚手腕上拴多条线圈圈。
汉江龙船
划龙船,是汉江沿岸南郑、城固、洋县人民过端阳节时的活动之一。过去,各地都有船会,准备有大、小船只,装上彩雕龙头和龙尾,挂红结彩。大船有罗鼓手、歌手,赛时助威,游时助兴。龙船的参赛者,头勒红、黄、白、绿、紫五色布帕,身穿五色背心,各执桨板,按色分船。每船七至九人,一人高唱指挥,其余合力划船在江上竞进,胜者受奖。这时的汉江上,锣鼓声、号子声和一河两岸看热闹的欢笑声和助威声,真是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人声鼎沸,浪花飞溅,热闹赛过年。正如唐朝张建封《竞渡歌》所描写的:“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赛后,便是自由划船玩耍。有游泳戏水者,有竞游献技者。在洋县一带,这时人们还在船上奏乐唱乱弹、唱曲子。江面上锣鼓阵阵,管弦嘹亮,清脆而婉转的歌唱,使游人留恋忘返。
赛龙舟,既是群众文化娱乐,又是一项体育活动。前些年因故中断(有人为的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如汉江上游南郑段河床升高,河水太浅),近些年,一些地方又逐年恢复了活动。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