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礼仪食俗

责任者: 孟学范著


    讲风尚,尊礼仪,是汉中人的传统美德。人们除日常在人际交往,相互称呼,处事接物中讲究礼仪,在饮食方面也很讲究。如生育、满月、寿辰、嫁娶、丧葬、祭祀等方面,都有其独特而有趣的风俗。
    生育食俗
    汉中人把生孩子叫添喜,把产妇叫月母子,把婴儿叫月娃娃。有民谣说:“月母子上床,鸡蛋红糖,猪蹄子炖鸡,罐罐熬米汤。”这里,在产前要先给产妇(即将产生时)作一碗醪糟荷包蛋吃,叫催生酒;产后先喝一碗稀糊的大米粥,称为定心汤。产后三天内多食清淡膳食,少食油腻食品。开始,产妇是少食多餐,一日约四至六餐。鸡蛋要吃荷包蛋,食红糖,忌食白糖。肉食要清炖,忌食花椒、辣椒和过酸、过咸食品。群众说:“产期红火又齐全,婴儿长大无辛酸。”实际,这些吃法和禁忌都是为了产妇的健康。
    产后,第三天产妇的母亲要带上礼品看望女儿,叫“洗三”。十天后亲友们带上礼品看望产妇,叫“看汤”。客人到家,先吃红蛋,后喝醪糟,午餐酒肉相待。礼品和招待饮食,都含有吉祥、兴旺、早安、甜美之意。
    满月食俗
    婴儿出生满一月叫满月。这天,亲朋厚友、邻里街坊要登门道喜、祝贺,作父母的就要款待宾客,举行仪式,此举称为办满月。
    这天,主家除卧室挂红门帘,婴儿要包红褥子外,还要煮好红蛋。宾客进门,无论老幼,先吃红蛋。招待宴席上,也要做许多带有“红”字的菜肴(忌“白”字),如红烧鸡、红焖肘子、红烧鱼、红爆肚片等等;就是汤也要加进一点食色,如红菇汤、红樱汤、红粉汤等;凉拌粉丝、八宝饭等菜,亦要在面上加几点红,使其鲜丽美观;要喝红酒;即使吃的馒头、饼上也要点些红花。据说,是取“满堂红”之意,将来孩子好养,家庭兴旺。
    生日食俗
    这里人讲礼仪,讲孝道。过生日也有许多讲究。无论男女,要年过花甲、父母皆已下世者,才能称“过生日”和“办生日”。根据年岁的不同,过生日的叫法和办法都不一样。但人们对于老人过生日,非常重视,有三年一小庆,五年一大庆之说。年年家庆,决不能少。
    过生日,除仪式讲究,送礼品(食品)也讲究,如过生日者年龄未满60岁,可送鸭、鱼、大肉等,却不能送蛋。年过花甲者,方能送寿面、寿糕、寿桃等。
    招待宾客,要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无论宴席的丰盛与否,席桌上必须有长寿面和豆腐菜。富裕者,除其鸡、鱼、肉、蛋或海味菜肴之外,席上一定有鲢鱼烧豆腐或麻辣豆腐、沙锅豆腐。贫穷者,也要上个烧豆腐或青菜豆腐。因“腐”与“福”同音,意为“祝老人长寿,客主幸福”。巴山地区群众,在祝寿宴席上要特意作个豆腐菜(又名十锦豆腐),表示祝福。
    长寿面:用上等白面擀成,擀面技术要求很高,讲究面条细长而皮实不易断,口感光滑柔软。生蒸时加好调味品,熟后拌油。在盘内堆成(盘旋而上)桃状,顶尖洒上红色、彩花。其面色美味香,为寿宴增辉。
    豆腐菜:制作方法如做豆腐。只是在点豆腐时,放进一些木耳、金针菜、椿芽菜等。待豆腐结块后,再放进油、盐等调味品及肉末,稍煮即可。其味香美,佐酒最佳。
    婚嫁宴席食俗
    婚嫁乃人生之大喜事。人们除在衣着、住房、装饰、用具等方面要求新颖、美观,而且在庆贺、招待宾客的宴席上也很讲究(当然,要视其经济能力而为)。过去,丰厚的宴席为四品、八盘、十大碗(除四水菜、四干盘)席。四品,即四个带汤的菜(品碗装),如清蒸鸡、大杂烩、海参蹄筋、珍珠丸子等。八盘,即八个盘子装的蒸、烧菜,如红方肉、大酥肉、夹沙肉、米粉肉、烧鸡、烧鱼、八宝饭、鱿鱼玉片等。十大碗,就是十碗凉、热汤、干的菜一起上,为最后吃饭的菜。一般的宴席为四品、四盘、八大碗(水菜、干盘亦有)。
    婚嫁宴席中的菜肴名称,上菜先后均有一定的讲究,厨师必须掌握。否则,不但会惹宾客耻笑,而且主家也不高兴。例如开席:客人入席后,先上四小碟色鲜味美的凉菜,四碟干果、一碟瓜籽,表示四季如春和瓜果丰登。这时,要拉一段时间才上正菜,为的是让宾客之间相互认识、饮酒攀谈。
    正式开席的第一道菜必是“红肉”,不论是什么肉,怎样做法,只要菜名带“红”字,就有“鸿喜满堂”之意。第二道全家福取“合家团聚、美满幸福”之意。第三道菜是大八宝饭,因其作料是糯米、百合、白果、红枣、莲籽、水晶(肥肉粒)等,各有含意,如红枣、莲籽取早生贵子,百合取百年合好,白果取白头偕老等意。前三道菜忌上炒菜,因炒与吵谐音。三道菜之后,就可随便上菜。但最后一道菜必须是鱼。过去缺鱼时,要炸假鱼代之,取吉庆有鱼之意。
    在巴山地区,如南郑县的南海、红庙、黄官等地,从宴席开始,每上一道菜,唱礼先生还要唱报菜名(称说席)。如“红肉”上席,礼先生便唱道:
    挂红灯,披红彩,
    红喜门中红宴开。
    亲戚朋友贺红喜,
    满堂喜气红运来。
    婚嫁宴席,备酒充足,宾客若能开怀畅饮,主家更为高兴。
    新婚回门食俗
    汤圆又叫元宵,是陕南人冬、春季节的食品。四喜汤圆则是新婚回门时的特制食品。这里风俗,婚后第二天新娘带新郎回娘家叫回门。回门的招待特殊,首先是请新郎吃四喜汤圆,取婚姻圆满和四季平安之意。
    这种汤圆,与平素吃的汤圆不同。其馅子是用纯花椒粉、盐粉、辣椒粉、白糖制成四种元宵,意为:今后的生活道路是麻、辣、成、甜都会碰到(这都是嫂子们制作的),要学会适应各种情况。
    吃四喜汤圆,是个斗智的热闹场合。嫂子们喜开新郎的玩笑,给新郎面前尽放些纯麻、辣、咸的汤圆(规矩是:满桌的汤圆碗,任你挑端一碗,端后就不能调换,要吃完。丈母娘爱女婿,常会悄悄地为其调换。新娘在旁边更急,给新郎使眼色、作手势,暗示新郎哪一碗是甜的,哪一碗是辣的。嫂子们从中干预,新郎不知所措,欲端不敢,欲罢不能。有的新郎鬼滑,在陪吃的兄弟之间搞个抽梁换柱的把戏,使陪吃的人下不了台。时而有人辣得汗水泪水一起流,时而有人麻得伸舌直摇头……逗得哄笑,然后,酒肉款待。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