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竹马舞

责任者: 孟学范著


    竹马舞又叫跑竹马,是我省许多地区都有的一种传统社火形式。多在正月十五日前后表演。
    跑竹马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说唐代已有,而宋代已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当时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今杭州)的灯节之夜的社火活动中,就有小儿竹马、男女竹马等形式的记载。这说明跑竹马这个形式,已有一千多年了。
    汉中各地的竹马灯、跑竹马。纯是模拟跑马动作的舞蹈。竹马皆用竹扎成骨架,外用纸或纱布棚,再用色彩画涂皮毛。竹马分前后两截,头部灵活可以左、右摇动,上下自如。马勃项围一串小铜铃,跑跳时随着节奏鸣响。将竹马的前后两节围扣在腰里,并用两条带子交插挂在骑马者的肩上,下面用黑布围住以遮演员的腿脚。演员扮装成各类人物形象(多是扮成传统戏剧人物),手执马鞭和其他道具,犹如骑在马上。
    竹马表演一般都是八至十二人,集体舞形式,马色为红、白、黑三种。有引马者牵竹马依次上场的,也有不用引马人而是头马领队的。引马人,武生打扮,类似戏曲中的马童,能翻能跳,有些武功,手执马鞭(也有提马锣的),指挥马队表演,称为武竹马。这种竹马多数表演时不唱,有时有伴唱,唱词多为恭贺新春的赞颂词。竹马的舞步有碎步(脚尖看地,脚跟提起)、戳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或相反,又叫半步跨)、跃步(表现飞跃)等。队形变化,常用太极图、剪子股、挂四斗、一条龙、双龙出水、孔雀开屏等。或徐步缓行,或跃马奔腾,舞步轻松活泼。加之锣鼓和有节奏的铃声,使表演者和观众情绪热烈而奔放。也有的竹马不做单独表演,只是做为一种形式,穿插在社火队伍之中,称之为文竹马。城固、洋县一些地方的竹马,在表演时还在马腹(前后两截)点燃两根火捻子,使马通身透明,甚是好看,故又称为竹马灯。
    关于竹马舞的来源有数种之多,仅举二例以供参考。
    其一:据说,唐玄宗曾派人组织训练了一批能跳舞的马队,听到音乐后,它们能踏着节拍跳着整齐的步伐,甚至还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动作,称为马舞。后来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西蜀,舞马也就失散了。这些舞马,可能很象当今流落于民间的驯兽表演。在当时,马能作舞的确是新奇的表演,影响很大。跑竹马的表演,是由此而产生的。
    其二:传说,唐代有个宫廷乐师被贬后流落民间,他看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他便模仿宫廷皇室出巡的样子,以绿竹编制成马、牛、羊、鸡、犬、豕六畜灯。同时扮男(称竹马郎),扮女(称竹马娘),趁元宵之夜,敲锣打鼓,逐家挨户去闹元宵。因六畜灯引路,有六畜兴旺之意,故所到之处甚受欢迎。这六畜灯和舞竹马闹元宵的习俗,传入城固、洋县一代。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竹马的数量和表演形式,使竹马舞逐步完善。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了。
    以上相传,皆为唐代。可见竹马舞的历史久矣。

出处:汉中民俗/孟学范著.-北京: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