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先秦时期的延安

责任者: 姬乃军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兖州、梁州、荆州、扬州、雍州。延安属雍州之域。据《史记·卷二·夏本纪》载:“(雍州)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上。”也就是说,雍州的土壤属于黄壤,性质柔和,组织疏松,易于耕作,能使先民们利用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而获得较好的收成,因此被列为上上田,也即第一等田地。但是由于雍州地域较为偏僻,运输艰难,而将其田赋定为中下,即第六等。
    公元前21世纪,禹死,其子启杀原定的继承人伯益而嗣位。从此,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君主,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夏王朝一直延续至公元前16世纪。在这50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延安这块上地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和考古发掘的空白,所以我们难道其详。
    公元前16世纪,汤用伊尹执政,灭葛、韦、顾、昆吾等。即位后17年灭夏,建立商朝。商朝时期,延安属于中央王朝鞭长莫及的地方,建立了独立的方国,称鬼方。约在公元前13世纪时,帝武丁(后称高宗),曾发动大规摸的征讨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易·未挤》也载:“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从是而后,延安成为商王朝势力所及范围。《周易》中关于武丁伐鬼方的记载,也是迄今所知延安有文字可考的最早文献记载。
    延安出土的商代文物较少。1983年,延长县黑家堡乡前张兰沟村发现了一座晚商墓葬。出土器物有三銎刀、钺、刀、镞等兵器和凿、锛等生产工具,均为青铜铸造。1965年至1967年,在延安市碾庄乡芦山峁村先后出土了一批玉器,延安地区文管会征集到约三十多件玉器,其中有玉璧、玉琮、玉璇玑、玉瑗、玉环、玉铲、玉锛、玉斧、玉笄、玉镯、玉刀等。玉琮外壁饰饕餮纹。玉刀长54.6、宽10、厚0.4厘米,刀身4个小孔,沿刀背有3个开口的小孔,刃部经两面麽制,有使用痕迹。玉笄,色澄碧,无杂质,长14.4厘米,圆柱状,前端为锥状尖,距末端1.3厘米处有精细的螺纹,又有一鱼尾形小孔可以穿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出土有一件小玉虎,长5.1、高2.2、宽2.3厘米,玉虎造形生动,前腿合抱、后腿匍伏,髭须毕现,额头刻一“王”字。这批玉器属晚商遗物。子长县涧屿岔乡李家塌村,曾于1947年挖出一处青铜器窖藏,出土青铜器30余件,可惜多已散失,现收存在子长县文管会的仅8件,计有羊首乳丁纹簋、饕餮纹爵、饕餮纹斝、夔龙纹鼎、觚、戈等。这批铜器为商代后期遗存。
    1987年,在文物普查中。又先后在志丹、吴旗、子长、延川、安塞发现一批商代遗址。其中以延川县高家屯乡丰柏胜村的安峁则遗址较有代表性。这一处遗址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地面陶片俯拾皆是,纹饰多为绳纹和云雷纹,器形可辨有罐、鬲、*(左南右瓦)等,当为晚商时期一个重要的村落聚居遗址。
    从以上所述商代文物和遗址来看,当时的延安是商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亲文王姬昌的遗愿,于武王十一年率军胜利占领商都朝歌。商王朝宣告灭亡,周王朝建立。时间约相当于公元前1027年。        
    周朝建立后,康王姬钊曾两次命终身管理少数民族的死司戎盂率军出征伐鬼方。据小盂鼎(康王二十五年物)铭文记载,周康王两次伐鬼方,共俘斩鬼方人民近2万人。自周康王命盂两次出征鬼方之后,鬼方就消声匿迹了。其中一部分被融合于华夏族,一部分被迫北迁,还有一部分成了以后分布在陕北、晋北和太行山东西两侧狄人的祖先。鬼方之后,代之而起走上延安这块土地的是犬戎和猃狁。    
    周穆王姬满统治期间,“戎敌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后汉书·西羌传》)此“太原”,据顾炎武《日知录》和胡渭《禹贡锥指》考证,当在今甘肃平凉一带,而与今山西太原无涉。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敌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岂不日戒,猃允孔棘。”(《汉书·匈奴传》)这段史料说明,从周懿王以后,伴随着国内阶级矛盾的加剧,王室势力衰弱了,少数民族也开始对西周奴隶主阶级的残暴压迫开始反抗,乘势对华夏族进行侵掠,因而出现了“戎狄交侵”的局面。周夷王时,曾命虢公攻太原之戎,至俞泉,获马千匹。虢季子白盘铭文云:虢季子白与猃狁在洛水北岸(约在今甘泉,志丹一带)作战获胜,首次交锋,就斩敌五百。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猃狁攻周,一直打到泾水北岸,宣王命尹古甫率军攻打捡狁,反攻到太原,有兮甲盘铭文记其事。《诗经·小雅·六月》曰:“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闭。薄戎捡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对尹吉甫攻伐狁事称颂备至。但在宣王后期,周对猃狁的作战却总是败绩,因此,周人和戎狄还是处于时战时和的状态。
    宣王死,子宫涅立,是为幽王。幽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左传·昭公四年》曰:“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召旻》载:“今也日蹙国百里”。周王朝统治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望境地。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候联合缯。犬戎攻镐京(今陕西长安)幽王举烽火,而诸候无信者,救兵不至。幽王仓惶出逃,被犬戎杀死骊山之下。申候等立幽王子宜臼为平王,四周灭亡。次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东周开始,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即诸候争霸的时期。
    西周时期,延安地方基本上为少数民族猃狁及戎狄占据。由于战事的频繁,人民备受涂炭之苦。这一时期的文物遗存目前发现不多,子长出土过铜簋、铜爵、铜矛等。富县出土过陶罐、陶鬲等。延长黑家堡乡前张兰沟村发现西周村落遗址,遗物主要是日用陶器的残片。但未进行过系统的发掘清理。因此,对西周时期文化遗址的系统发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但是,和晚商一样,西周时期当地的文物遗存在具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痕迹。这表明,当地文化既受中央王朝文化礼制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时期。
    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曾率兵专程护送,战功显赫,从此秦才得以列为诸候。平王赐秦以歧(今陕西歧山一带)之西之地,让秦从戎族手中夺回,作为自己的领地。秦襄公和他的儿子为此进行了历时两代的战争,终于打败犬戎,为后来秦穆公称霸西戎奠定了基础。《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陲,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畤与埘,时字在古代通用,意为禽畜栖止之处。当时还处于游牧民族阶段的秦,往往在禽畜栖止的地方立畤祀神。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攻戎,至岐而死,子文公立。公元前756年,“秦文公梦黄虵(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畤时,用三牲郊祭白帝焉。”88年以后,“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畤时”。(《史记·秦本纪》)关于鄜畤的地望,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洛川县土基乡鄜城村,一说在今宝鸡凤翔一带。
    春秋早期和中期,延安为白狄族所占据。《潜夫论·志氏姓》说:“姮姓,白狄”。即说白狄族为姮姓。当时的白狄族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业的民族,其民结帐于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春秋左传》说:“狄人荐居”。杜预《集解》解释说:“荐,聚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卫人与狄盟,不著盟地。杜预《集解》说:“不地者,就狄庐帐结盟”。刘炫《疏》曰:“春秋时戎狄错居中国,北狄无同都处所,俗逐水草,无城郭宫室,故云就庐帐盟”。贾谊《新书·退让篇》载:“狄君之为室也,堂高三尺,壤*(左土,右上比右下土)三垒,茅茨弗剪,采棣弗刮”。这说明当时狄族还没有出现尖锐剧烈的阶级分化。当时,白狄、赤狄、长狄等均为统一的北狄国家的部落。北狄与晋国比邻,晋献公娶白狄狐氏女,生公子严重耳与夷吾。《史记·晋世家》载:“重耳母,狄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国语·晋语二》称重耳为“狄公子”。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遗寺人披攻蒲,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到其母国,即白狄。次年公子夷吾奔梁。随同重耳流亡的有狐偃,赵衰、贾佗等杰出人才。重耳在白狄流亡12年,就居住在今延安一带。子长县尚有一川名重耳川、传说就是重耳长期在此居住的地方。公元前644年,重耳离开白狄到达卫国的五鹿(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北),又经卫到齐,经曹到宋,经郑到楚,由楚到秦。当时齐、宋、楚、秦四国都给重耳以优厚的礼遇。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到晋国,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这时,重耳已62岁了,他流亡18年,周历八国,备尝艰难险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晋文公开始谋取霸主地位。晋文公称霸的时期(前636年——前628年),也是狄族由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时期。狄族与一个强大的晋国为邻。日益受到晋的威胁。狄从即不能从战争中掳获到财富和人口,内部的阶级矛盾和各集团部落之间的冲突,也就开始趋于尖锐和公开化。《左传·僖公二十年》(前628年),“狄有乱”。狄的内部矛盾已全面爆发。次年,狄人乘晋文公死去不久和秦晋在崤山(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大战之机,进攻晋之箕邑(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晋军在崤山击败秦军之后,挥师迎战,乘胜进军,一举将狄人打得大败,并生俘其酋帅白狄子。(见《左传·宣公八年》)白狄开始成为晋国的附庸。晋景公二年(前598年),“晋城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秋,会于攒函,众狄服也”。(《左传·宣公十一年》)到公元前六世纪五十年代,白狄族在晋的和戎政策的诱迫和秦的追逐下,离开陕北,东迁到今山西盂县、昔阳县和河北省石家庄一带。白狄族结束了陕北高原的生活,从这块土地上消失了。《秦秋·襄公十八年》,(前555年)载:“白狄始来”。杜预《集解》:“白狄,狄之别种,未尝与鲁接,故曰始”。这是先秦文献中关于太行山以东出现白狄的最早记载。    
    白狄族东迁后,其在陕北的领土被纳入晋国的版图。
    公元前453前,晋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灭智伯,而三分晋地。陕北为魏所有。五十年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承认魏、韩、赵为诸侯。
    从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我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初期,即著名的战国时期。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以后,就开始在国内实行变法,进行封建改革。他先后任用翟璜、李克、魏成子为相,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时,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也就应运而至,来到魏国。吴起是卫国人,先致仕于鲁,后投奔魏文侯。吴起在魏首先推行征兵制,并训练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称为“武卒”。这些武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驽,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汉书·弄法志》引孙卿语),成为当时各国军队中最强的武装力量。对于魏的邻国秦,吴起认为:“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针对秦国的这一特点,吴起制定了这样的战略战术,即:“击此之道,必先示乏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乘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吴子·料敌》)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资治通鉴·卷一》)在吴起的指挥下,公元前413年,魏军大举进攻秦国,直打到郑(今陕西华县)。次年,魏军又占领秦的繁宠(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到前408年,魏军在吴起统率下又攻取了秦国的临晋(陕西大荔东)、元里,(陕西澄城南)、洛阴{陕西大荔西)、郃阳(陕西合阳东南)等城。河西之地全归魏之所有,魏在这里设河西郡并筑城,派吴起为西河守。吴起“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里,全胜六十四,亲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子·图国》)秦国被迫退守洛水,沿河修筑防御工事,并建重泉城(陕西蒲城县重泉村)固守,与魏对峙。
    吴起为西河守时,曾在今延安地区西北部的吴旗·志丹一带苦心经营,屯兵防守,以御强秦。吴旗县城吴起镇,传说即吴起屯兵防守之处。镇北乱石头川有吴仓堡,传说是吴起屯兵时储蓄粮草之堡塞。
    魏武侯即位后,曾和吴起一起从河水(即黄河)浮舟而下,河中水遄浪急,两岸峡谷如壁,舟至河水中流,武侯不禁感慨万分,对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安也!”吴起回答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径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听后,茅塞顿开,击掌称善。(见《资治通鉴·卷一》)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出兵进攻魏之阴晋(《史记·六国年表》),魏军“武卒”“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吴子·励士》)魏以5万之众“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同上)魏国在与秦的战争中,保持了战胜者的形象。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作为新兴势力的代表,孝公急切地希望“变法以治”(《商君书·更法》)他一继位,就立即颁布命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著名人物公孙鞅应时而来,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掀起了一场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的革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经过变法后的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秦孝公即位的当年,魏国便在其国境上筑长城,以抵御秦国。《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前361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这条长城南起陕西华县,沿着洛河蜿蜓而北,经过延安地区的黄龙、洛川、富具、到达雕阴附近。这3个县均已发现了魏长城的遗迹。    
    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魏攻秦,围定阳(今延安市临镇镇固县村)。秦孝公十分恐慌。会魏惠王于彤(今华县西南)。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公孙鞅攻魏,大破魏军,并俘虏公子卯。公元前333年,秦惠王起用魏阴晋人公孙衍为大良造。前330年,秦大良造公孙衍大败魏将龙贾于雕阴,“斩首八万,”(史记·秦本纪》)并俘虏其将龙贾。雕阴一战,是魏国在军事上开始走下坡路的转折点。那么这一场著名的战役究竟发生在那里呢?《括地志》云:“雕阴故县在州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阴故城是也。”延安地方志上也有类似记载。1981年,在富县黄甫店曾出土一块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大唐故左领军为翊卫引驾和府君墓志铭》,其中记载说,开元“甘年冬十一月廿七日合葬于雕阴之左原礼也”。黄甫店位于富县以北20公里处,洛河东岸。据此,则雕阴故城当在洛河西岸李家川村一带。
    雕阴之战后,“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资治通鉴·卷二》)被迫将河西之地献于秦国。尽管如此,虎狼之秦仍未停止其咄咄逼人的攻势。次年,秦军继续向河东的魏地进攻,先后占领了汾阳,(山西万荣西北)、皮氏(山西河津西)、曲沃(山西曲沃)和焦(曲沃附近)。就在这一年,著名的纵横家、魏国人张仪来到秦国,并取得了秦惠文王的信任。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命公子华和张仪率兵攻魏,占领了蒲阳(山西永济北)。魏在秦军的攻击之下节节败退,为了求和,便将上郡的全部15县,奉献于秦,至此,黄河以西全部被秦所占有,从而使得秦国在战略上处于极有力的地位,使秦在关中及其以西以北创造出一个极为稳定的环境,其形势不仅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经济迅速增长和政治稳定,使秦立于不败之地,并为进而吞并六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24年,张仪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相,率兵攻取了魏国的陕,并“筑上郡塞”。(《史记·张仪列传》)张仪筑上郡塞时,在雕阴以东又新修了一条长城,以将雕阴环卫保护起来。
    秦占领上郡后,设在今延安地区境内的有定阳、雕阴、高奴等县。公元前304年,也即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于肤施(今陕西榆林县鱼河堡),(据《水经注》)。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秦趁义渠戎内乱之际,发动进攻,“因起兵灭之”。(《后汉书·西羌传》),彻底消灭了义渠戎。同年,秦国开始在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以防御日益强大的匈奴族南下侵扰。    
    战国秦长城由甘肃省华池县桥川乡贺家湾村的电杆崾*(左土右先)进入陕西省吴旗县庙沟乡郝林沟村的四沟岔,沿陕甘交界处界山城墙岭折向东南,经城梁盖、刘梁、董涧、胡西涧等地,然后折向东北,沿洛河支流二道川、三道川之间的分水岭前行。至长官庙乡阳坬村后,过三道川,沿三道川南岸前行。至齐桥村复过三道川,沿三道川北岸半山坡前行,在洛源乡城壕沟村东过洛河后,由宗石湾村南一小山沟复上山,经大梁头,桥儿沟、贺阳湾、小木界等地,进入志丹县低坊乡黄草坬村。又经崖窑湾,李家畔等地,折向北行,过薛岔河,进入吴旗县薛岔乡经大路沟、马蹄梁,周崾*(左土右先)、沙崾*(左土右先)、沙柳沟、大梁峁、姚腰湾、漫泉河、小元峁等地,在五谷城乡石嘴村以东进入靖边县红柳沟乡境内。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死,子政立,年13岁。赢政继位后,即频频向六国发动进攻。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六国至此皆亡。前221年,秦王定称号为“皇帝”。自为始皇帝,欲后世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1977年,洛川县土基乡严庄村村民在取土时出土青铜剑一把,剑身有铭文:“郾王职作武口旅剑。”为燕昭王时期(前331年——前279年)的遗物。燕王职剑可能是秦在统一战争中被缴获后带至秦地,因而遗存下来的。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见证。    
    战国时期的文物,延安境内出土较多,有铜器、货币陶器等。尤其是现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高奴铜石权》和《上郡戈》,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高奴铜石权》的铭文是:“三年(秦王政三年、即前244年),漆工熙、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这是目前所知高奴这一地名的最早文字记载。《上郡戈》铭文为:“二十五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前222年),上郡守庙造,高奴工师*,丞申,工鬼薪戠。上郡武库。洛都。“这些珍贵的实物遗存,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延安地方历史发展脉络的有力佐证。

出处:延安史话/姬乃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