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隋唐时期的延安
责任者: 姬乃军
公元581年,隋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但是,和秦王朝一样,隋王朝虽然奠定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基础,却又成为另一个短命的王朝。当隋朝统一中国时,北方的铁勒(即北朝时的勅勒族)族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建立了突厥、薛延陀、回纥等汗国,把我国北方草原一带的社会历史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菴罗、达头、阿波、贪汗等五可汗率40万众南下长城以南,纵兵掳掠。突厥兵从木硖、石门(均在今宁夏固原一带)两路推进,“武威、天水、金城、上郡(今富县、洛川、黄陵一带),延安(今延安),六畜咸尽”。(《资治通鉴·卷一七五·陈纪》)隋军阻击,互有胜败。突厥兵在掳掠了大批牲畜后,引兵退去。次处,隋军出长城攻击突厥可汗,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破沙钵略。584年,突厥可汗沙钵略和达头与隋通和,隋王朝陕北一线边境始告平静。585年,沙钵略可汗率领他的部落,迁于白道川(今呼和浩特一带),接受隋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583年,隋文帝杨坚采纳杨肖希的建议,“存要去闲,併小为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为郡县两级制)。(《隋书·卷四六·杨肖希传》)延安境内设延州(后改延安郡)、敷州(后改上郡),共辖洛交、肤施等十六个县。
585年,隋文帝命崔仲方征集民夫3万,在陕北修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隋书·卷六0·崔仲方传》)次年,又命崔仲方征调民夫15万,在朔方(今宁夏灵武)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引同上)。隋大业年间,崔仲方被任命为上郡(今富县一带)太守,崔仲方在任上郡太守期间,曾主持修筑了直罗城。明弘治《延安府志》载:“直罗城,隋崔仲方筑。谓其枕罗原川,其川平直,故名”。
隋王朝建立后,阶级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命令杨素等人监工修筑仁寿宫(在陕西千阳境内),工程浩大,由于工期要求快,严刑役死,民夫死于仁寿宫工程者有成万人。仁寿四年(604年)7月,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被太子杨广杀害,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是一个标准的暴君,他不断地征发农民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凿山通道,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并且几次出兵远征高丽。隋炀帝还经常远出巡游,从行的有大批士兵、宫吏和宫女。沿途郡县长官要负责整修道路,供应食品。许多郡县为了满足隋炀帝的挥霍,强迫农民预交几年的租调。在隋炀帝的暴政下,先后有数百万的壮丁死于徭役。广大农村由于缺乏劳动力,造成“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隋书·卷二四·食货志》)的悲惨景象。为了躲避徭役和兵役,许多壮丁不惜伤残自己的肢体,称作“福手福足”。山雨欲来风满楼,隋王朝面临着灭顶之灾。
607年和608年,隋炀帝曾两次从长安出发,途经陕北,北出巡塞。在出巡途中,隋炀帝偶至神林山(在今甘泉县南七里美水沟),只见树木蓊郁,景色宜人。山下有一清泉,涓涓汩汨,从石缝中流出。隋炀帝命隋从煮沸烹茗,饮后只觉厥味甘美,神清气爽,甚为赞赏,便勅名其泉曰“甘泉”,并命令地方官吏贡水禁内,以为御用。荒唐天子一朝饮,黎民百姓百年苦。从此,美水泉附近的民众被迫贡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肩挑贡水的民夫死于贡水之役的有近万人。关于炀帝饮甘泉,清嘉庆《延安府志·卷九》载:“甘泉,在县城西南七里。泉去地一丈,飞流激射,厥味甘美。隋炀帝游此饮之,取入禁内。”李唐王朝建立后,皇帝继续命令贡水禁内,民不堪其苦,想封其泉,但几次堵塞,均告无功。一县令遂将其官印填塞泉眼,并用石条和三合土、五金熔液封锢甘泉,泉乃止流。今泉爱树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通《重修甘泉县甘泉碑记》曰:“泉去地一丈,飞流激射。隋炀帝游此饮之,口口口口人苦贡,遂锢其泉。杜拾遗(即杜甫)‘驿骑雕阴六千里,忍教害马复劳人。’雕阴之吟,即以此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甘泉人民重疏其泉时,挖出一钮铜印和玉印,玉印印文为阳文,内容是“益寿丞。”从而为民间传说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在隋炀帝暴政的沉重压迫下,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占据长白山(山在邹平县境)举行起义。王薄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劝民众起义。歌谣云:“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矟(音朔,即长矛)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据曾造《类说》)王薄首举义旗后,各地民众纷起中响应。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五月,庚申,延安人刘迦伦举兵反,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北史·卷一二·隋本纪》)刘迦伦义军“有众十万,”并且与荼处陕北各地的稽胡族民众互相声援。(《资治通鉴·卷一八二·隋纪·六》)隋王朝命令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率兵进剿刘迦伦义军。义军与屈突通大战于上郡(今富县),刘迦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义军将卒1万余人也同时战死。刽子手屈实通血腥地镇压了起义军队后,将隋同义军转战的义军家属数万人掳回长安。刘迦伦起义失败。
在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将隋王朝统治集团推向崩溃边缘之际,一些隋官乘统治力量削弱的机会,起兵割据,称帝称王。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7年)2月,朔方郡鹰扬郎将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据郡反,自称大丞相。”(《北史·卷一二隋本纪》)梁师都勾结突厥贵族,夺得雕阴(今绥德)等郡。隋王朝命令银青光禄大夫张世隆前往镇压叛乱,反被梁师都打得大败而逃。梁师都于是自称梁帝,并接受突厥封号,称大度伽可汗。梁师都称帝后,接连南侵,一直打到今延安和甘泉县交界的湫沿山,占据了延安市以北的地区。
在农民起义和隋官割据势力的双重打击下,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隋大业十四年(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杀。这个“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李密宣布隋炀帝十大罪状檄文中语)的暴君就这样被历史抛弃了。5月,隋大丞相,唐王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改元武德。隋王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唐帝国时期。
唐武德二年(619年)8月,梁师都与突厥骑兵数千骑南下延州,进行侵扰。延州行军总管段德操因兵微将寡,闭门坚守。梁师都军队围城数日,不能破,士气稍懈。段德操得知梁师都军队士气不振,便于9月1日派副总管梁礼率部分军队夺门而出,梁师都大军团团将梁礼围住。乘此机会,段德操率精兵掩袭梁师都后路,只见旌旗蔽日,烟尘纷起。梁师都不知虚实,加之两路夹击,军心大惧,一时间溃不成军,向北溃退。段德操和梁礼随后掩杀,一直追击了200多里,攻破梁师都蹯据的魏州(在今子长县境内),俘获2000余人。(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七·唐纪三》)段德操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对唐王朝在陕北战场上与梁师都割据势力相持态势的转变,有很大的助益。
梁师都北遁后,又于当月卷土重来,复掠延州。段德操和因功擢升为鄜州刺史、鄜城壮公的梁礼出兵御敌。梁礼阵亡。段德操率军奋勇冲杀,击斩梁师都士卒2000余人。梁师都携残兵败将百余骑逃走。段德操连胜两役,以功拜全国,赐爵平原郡公。
唐武德三年(620年)6月,梁师都又勾结突欧、稽胡兵南侵延州,被段德操击败,斩首千余,梁师都被迫北逃。同年10月,唐云州总管郭子和因其地处于突厥和梁师都围困之中,“自以孤危,请帅其民南徙。”(《资治通鉴·卷一八八·唐纪·四》)唐高祖准其所请,郭子和于是南适延州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陕北稽胡族首领刘山成率稽胡部落数万人,聚扰唐边境。李渊命太子建成统诸军进讨。在李建成统率下,延州总管段德操出击刘山成,大破其军,击杀千余人。3月,李建成大军俘获稽胡士兵千余人,将其中的将领10余人授予官爵,放归本部,以劝众人投降。刘山成亦投降。李建成不择手段,欺骗稽胡人说将增置州县,修筑城堡,以安置稽胡人。他命令将稽胡族投降士卒中年令在20岁以上的青壮年军男性集中起来,然后用重兵团团围住,进行屠杀。稽胡人被屠杀的有6000余人。刘山成在李建成召集青壮年稽胡人时,觉得其中有诈,便乘机逃走,投奔梁师都。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延州总管段德操奉命主动进攻梁师都军队占领的石堡城(在今靖边县境内)。梁师都亲自率兵援救,被段德操截击,梁师都大败,仅率16骑逃走。唐高祖闻奏大喜,给段德操增拔兵力,令其乘胜直捣梁师都巢穴朔方(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段德操一鼓作气,攻克朔方东城。梁师都以数百人退保西城,梁师都覆亡在即。这时,突厥重兵救援梁师都赶到。段德操只得奉命退兵,梁师都得以苟延残喘。
唐武德七年(624年),封建割据势力除梁师都外都已被平定。
唐贞观二年(628年)3月,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左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进军讨击梁师都。这次进军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李世民即位后,曾赐书梁师都,劝其归服,梁师都不从。李世民于是命令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对梁师都采取消耗战术。刘旻等命轻骑践踏朔方城外庄稼,使梁师都没有粮草补给。同时又采用反间计,离间梁师都与臣下关系。梁师都部下名将李正宣计划擒梁师都以献唐朝,事情败泄,李正宣被迫逃走归唐。梁师都从此对部下愈加猜疑,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刘旻等于是上表请太宗出兵进攻。天时,地利,都有助于唐王朝消灭这个最后割据势力堡垒。在柴绍率大军北上之同时,刘旻先据已于武德五年占领的朔方东城以逼梁师都。梁师都引突厥援兵进至城下,刘兰成在城内偃旗息鼓,坚壁以待。梁师都猜疑,连夜引兵撤退。刘兰成随后出击,大败梁师都。柴绍等率兵至朔方城南数十里时,与援救梁师都的突厥军队相遇,突厥军队四面围攻唐军。柴绍命薛万均与薛万彻分头出击,斩杀突厥骁将。突厥军队大乱。唐军乘胜追杀,突厥军队横尸遍野。唐军进围朔方西城,突厥军队不敢前来援救。梁师都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乏粮草,军心散乱。9月26日,梁师都从弟梁洛仁杀师都以城降唐。这个封建割据政权至此灭亡。唐以梁师都割据之地置夏州。
唐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各为行军总管,分六路出击东突厥。兵力共10万余人,统受李靖节制。突厥实利可汗入朝附唐。颉利可汗愈加孤立。次年,唐军大破突厥军队,颉利可汗被擒。东突厥灭亡。东突厥被灭,使唐在边境处诸族中声望巨增,四方诸侯纷纷降附。诸族君长到唐宫门前请唐太宗称天可汗。此后,唐朝皇帝对西北诸族用天可汗名义行施号令。从此,唐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从此,唐立国以来在陕北境内频繁发生的战事遂告一段落,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就在唐军六路出击突厥的贞观三年,上将军张神安,大钟主赵夷、杜茂等在鄜州(今富县)宝室寺用铜3000斤,铸造了一口大铜钟。铜钟至今犹存,上有铭文318字,并有飞天、朱雀等图案,铸造精湛。这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口唐钟,1956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41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在巡视富县时,曾作《皇室寺铜钟》一诗,诗云:“霜笼鄜畦月如钩,玉女泉清水自流。皇室钟声依旧在,千年余韵想唐初。”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2月,“以光禄大夫尉迟敬德为鄜州都督。”(《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唐纪·十一》)尉迟敬德是唐帝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战功显赫,声名卓著。敬德在鄜州(今富县)任上,颇多建树。传说他还监督修筑了富县西山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高11层,32.8米,酷似西安小雁塔。《鄜州志》载明人王元寿《西山塔》诗一首,曰:“塔势稜稜参碧天,清辉直与佛光连。俯临大地山河壮,仰射长空日月悬。洛水*(坐车底,上为绕的右半边)流维饮恨,龟山高聳此迥还。千秋事业云霄外,为问高僧第一禅。”西山塔历经千载风雨,至今犹兀然矗立鄜州故城西山上,成为历史的见证。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死,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的皇后武则天是个有才能和政治野心的人,她从唐永微六年(655年)被立为皇后后,即开始参与朝政。显庆五年,高宗因目眩头重,目不能视,而使武则天参决奏事。从此武则天即总揽了全部大权。在武则天掌权后,陕北曾出现了一起稽胡人白铁余(《佥载》称白铁余为“延川稽胡”,《资治通鉴》则称其为“绥州步落稽”)利用佛教进行反叛的大事。白铁余将铜佛象埋于地下,过了许多年,铜佛象上生了草。白铁余便对乡邻们说:“我在这个地方曾好几次见到佛光辉映。”众人不信。白铁余便选择了个“黄道吉日”,把众人叫在一起,开始挖掘,当然一挖便准。众人大惊。白铁余郑重其事地说:“百姓只要能看到佛祖圣容者,什么病都可以痊愈。”消息传开后,远近闻讯者尽来观看,以睹圣容。白铁余为了迷惑众人,收拢资财,便用各种颜色的绸缎,将佛象围裹了几十层。有人上巨额功德钱,方去一层绸缎。几年时间,信徙越来越多,资财也积聚的很可观。于是白铁余便在城平县(在今子长县境内)聚众造反,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并派兵进攻绥德、大斌二县(在今绥德、清涧一带),斩杀唐地方官吏,一时间声势浩大,震惊朝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四月,唐王朝命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进军镇村,数天之间,城平县被攻破,白铁余被俘。这次反叛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改元天授。武则天称帝15年,于公元705年11月病死。此后,唐王朝复兴。公元713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玄宗改元先天。次年又改元开元。唐玄宗即位后,改变了一些弊改,励精求治,进行了检括户口、改变地税、户税征收办法和改革实制等事宜,同时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因此,海内富裕,国力充实,人丁兴旺。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从这年起,唐玄宗最信任的,也是他为李唐王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先后登场了。当年,以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随后又使其兼领范阳、河东节度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安禄山拥有强大的军队,管辖着今北京、河北、山西全境和辽宁、山东、河北的部分地区。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从734年任宰相后,逐步独揽朝政。752年,李林甫死后,另一个野心家杨国忠又被任命为宰相。唐玄宗也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隐蔽在开元盛世景象下边的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发展。天宝年间起,唐王朝每年要用粮食190万石,绢布1000万匹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最高统治者“视金帛如粪壤,赏贵宠之泉,无有限极。”(《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库藏耗用无限,自然感到不足。因之,“其时钱谷之司,唯务割剥,迴残滕利,名目万端。”(《通典·卷六·赋税·下》)在赋税繁杂,兵役负担沉重的情况下,有的农民“虽有垅亩,或无牛力,”有的“农桑之际,多阙粮种,咸求信息。”(《唐大诏令集·卷一0四·处分朝集使·五》)“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併之弊,有踰于汉成衰之间。”(《通典·卷二·田制·下》)唐王朝羽林龙武四军和诸卫*(左弓右广)骑也多是“市人白徙,富者服缯綵,食梁肉,壮者角抵拔河,*(左戋右羽)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慄不能授甲。”(《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唐王朝的禁卫军已经腐化,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唐天皇十四年(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起兵南下。安禄山的军队“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躁譟震地。”(《资治通览鉴·卷二一七·唐纪·三三》)河北郡县多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戳,无敢拒之者。”(引同上)一场蓄久发速,前后历经八年战祸——“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情歌》)沉湎在酒色之中的唐玄宗如大梦方醒,仓促布置方御。但由于筹措不当,功而无功,叛军势如破竹,席卷而来。天皇十五年(756年)6月9日,长安的东大门潼关沦陷,守军20万人,全军覆没。唐玄宗于6月12日仓惶逃出长安,奔西蜀方向避难。长安沦陷后,关中人民坠入了兵荒马乱的无底深渊。成千上万的难民被迫背井离乡,流落颠簸。寄居在白水县其舅夫家中的大诗人杜甫,也扶妻携子,汇入了这股逃难的人流中。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祖籍湖北襄阳,祖上迁居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杜甫携家北上,经彭衙(今白水县纵目乡彭衙村)、华原(今耀县安里乡淘渠坡村)、宜君、中部(今黄陵)、三川县(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来到鄜州羌村(今富县岔口乡羌村)。这个“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杜甫《忆幼子》)的偏僻小山村,成了诗人及全家寓居之地。杜甫北上鄜州的路途是艰难的。诗人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徙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攀牵。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杜甫《彭衙行》)顶风冒雨,爬山涉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诗人全家的行旅是艰难的,到三川县后,适逢洛河水涨,“漂沙圻岸去,漱壑松柏秃。乘凌破山门,回斡裂地轴。……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杜甫《三水观水涨二十韵》)诗人用磅薄的气势,健利的笔锋描写了水急浪湍,枯槎蜂拥,沙石俱下的一场罕见洪水,并弥补了是年史书不记洛河大水之阙。
唐天皇十五年(756年)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东南)改元至德,是为肃宗。肃宗尊宗玄为太上皇。杜甫在羌村听到肃宗即位于灵武的消息后,便不愿安然而享林泉之幽,决定北赴录武,投奔肃宗。他在《避地》诗中写道:“避地岁时晚,窜身筋骨劳。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行在仅闻信,此生随所遭。神尧旧天下,会见出腥臊。”8月,杜甫告别家小,沿洛河北上,到甘泉后,游览了美水泉,写下“驿骑雕阴六千里,忍教害马复劳人。”的诗句。然后沿洛河折向西行,至石门村翻山到肤施县(今延安市)境,游览了满山翠柏的木兰故里万花山。这时,万花山上牡丹已谢,枝叶尚茂。杜甫出牡丹川(今名杜甫川)后,天已黄昏,无处寻歇脚之处,便在延州城南七里铺山崖下,燃起篝火,脱鞋而枕,露宿一宵。次日,诗人经过“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棘”(杜甫《塞芦子》)的延州城,溯延河北上,出芦子关(在今靖边县田湾乡境内),不幸被叛军游骑俘获,押送长安。诗人忍辱负屈,在敌军的严密监视下,度过了8个月陷居贼中的岁月。杜甫在长安赋诗筹第,“以韵语代奏议,洞悉时势”(杨伦《杜诗镜注》),写下《塞芦子》一诗。诗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深知守住芦子关对保全延州,以至整个秦陇之地的重要性,他在诗中建议:“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歧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能叫帝阍,胡行迷如鬼。”王嗣爽在评论此诗时说:“此篇直作筹时条议,剀切敷陈,灼见情势,真可运筹决胜,若徒以诗词目之,则犹文人之见也。”(见《杜甫详注》)。
中秋夜月,清澈可掏,诗人身陷长安,北望鄜州,禁不住泪湿衣衫,写下了题为《月夜》的千古佳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长安陷居期间,杜甫怀念远在异乡为异客的家人,写了《春望》、《忆幼子》、《遣兴》等诗。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2月,唐肃宗移驾凤翔。四月,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率兵进到长安附近。就在这时,杜甫摆脱叛军的监视,潜出长安,投弄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述怀》)这位被尝人间辛苦的天才诗人,并没有得到唐肃宗的重视,仅仅授给他一个八品小官——左拾遗。尽管如此,诗人已觉圣恩浩荡,“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未忍即开口。”(杜甫《迷忆》)五、六月间,诗人听到鄜延一带被叛军洗劫的传闻,焦虑万分,“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戳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个全性命?尽室岂相偶?……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述怀》)七、八月间,诗人接到友人捎来的家书,得知家人无恙,喜上眉稍。“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得家书》)八月,杜甫因上疏肃宗,谏劝肃宗对罢免宰相房绾事“弃细录人,”触怒肃宗,被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力救,方才获免但被墨制放还鄜州省亲。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从凤翔起程,踏上了归鄜州探亲的道路。在途经中部(今黄陵时,看到城市雕零,行人稀少的情景,触景生情,作《晚行口号》(又题《狄道城》)诗:“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鸟集戎楼。市朝今日异,表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经过颠沛流离,杜甫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中。他悲喜交集,情不能抑,写下了流传极广地《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动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轼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想对如梦寐。”表现了离乱之世家人乍见而骇,邻人遥望而怜的情景。其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电,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头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单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清。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诗人和羌村的乡亲父老的深情厚意,跃然纸上。在羌村,诗人还写了一首最长垢纪行诗《北征》,叙述了他还家的前前后后,以及他思念国难,主张收复收地和对时局的分析。有叙有议,有情有景。是一首反映时代真实面貌而垂诸不朽的“诗史”。
当年9月,李俶、郭子仪率15万大兵进逼长安城下。杜甫闻讯,作《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当月,唐军收复长安。杜甫作《收京三首》。10月19日,唐肃宗迁回长安。11月,杜甫携家离开羌村,迁往长安。开始了相对平稳的仕宦生活。但是,“安史之乱”还远远没有结束。10月,唐军收复洛阳。12月,安庆绪部将史思明投降唐王朝。但次年(758年)6月,史思明复叛,唐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称大圣燕王。3月,史思朝杀死安庆绪。761年3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杀死其父,称帝,改元显圣。直到763年正月,史朝义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史朝义逃亡自杀,安史之乱始告结束。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还写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境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名诗篇,深刻地反蚬了安史之乱期间复杂的社会矛盾,表现出诗人忧时伤乱的感情。天皇诗人诗有史。杜甫的诗作,被后世公认为“诗史”。
杜甫在延安期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篇。人们崇敬这位“诗圣”,在他住过和走过的地方,人们修祠立碑,缅怀他,纪念他。在富县羌村,山间石崖上曾刻有杜甫诗句:“长天夜散千山月,远水霞收万里云”。(据《鄜州志》)惜今无存。在羌村村南四、五里处,路边一块巨石上,刻有“少陵旧游”四字,为鄜州人,明御史中丞王邦俊所题。延安万花山府君庙墙壁上,绘有杜甫北赴灵武的壁画。延安城南七里铺,宋代时曾建“少陵祠。”范仲淹曾在崖间题刻“杜甫川”3个大字。清道光年间,地方官员和乡绅捐款重建“少陵祠。”1984年,延安市政府拨款重建杜公祠,恢复了望杜亭,并新塑象。杜公祠楹联是:“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祠内还新辟展室,展出有杜甫一生坎坷飘泊,寓居各地的遗迹、故居图征和杜甫诗作。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后人们也以诗文来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清道光《鄜州志》录存了任于宁的一首题为《羌村》的五言律诗:“寂寞羌村路,少陵不复游。客来山欲暮,人去水休流。遗咏残碑在,寻幽太洞留。悠悠无限意,俯仰已千秋。”1941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巡视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诗一首:“沧落洛水毁鄜城,沟洫于今尚纵横。落上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对杜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方情。《关中圣迹图志》也录存了明鄜州人田龙《三川杜甫草堂》一诗:“问柳寻花到草堂,急呼杜酒酹诗王。乾坤处容衰老,风雅何人到盛唐?春雨三川驱瘦马,秋风一剑穿空囊。鄜州旅食峥嵘日,面北音书共渺茫。”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由于党项羌逐渐内迁,已威胁了唐国都长安的安全。唐王朝乃分宁等州节度为鄜(今富县)坊(今黄陵)丹(今宜川)延(今延安市)节度,亦谓之渭北节度。以邠州刺史桑如珪领邠宁,鄜州刺史,杜冕领鄜坊节度副使,分道招讨。(党项羌)”(《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七》)同时,唐王朝任命“郭子仪领两道节度使,留京师(长安),假(凭借)其威名以镇之。”(引同上)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败阶段的转折点,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战争也使得延安一带人口锐减。据《元和郡县志》载:“延州,户九百三十八。”较之唐玄宗开元年间人口“十万零四十八”(《旧唐书·地理志》)的兴盛局面,其荒凉程度可想而知了。
公元756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无力西顾的形势下,吐蕃族连续夺取了唐王朝设在陇右和河西走廊,及青海湖以东的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以及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等,之后,又步步东进。公元763年,在唐王朝彻底镇压史思明叛乱后,吐蕃又攻陷唐的河、兰、岷、廓、临、原等州(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南部)。七月,吐蕃由秦州(今甘肃天水)东进,越大震关(陇县西陇山之上的关隘),北陷泾洲,又南攻邠州(今彬县)、奉天(乾县)、绕过咸阳,取道武功、盩厔(今周至)、鄠县(户县),十月,攻陷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今河南陕县)。不久,唐将郭子仪领兵由商州(今商县)出发,越秦岭,经兰田,收复了长安,吐蕃兵退驻今陇东和宁夏南部地区。但是,吐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南下攻奉天、泾阳。占据陕北部分地区的党项羌人配合吐蕃的进军,在首领任敷、郑庭、郝德等的率领下,翻越黄龙山(时称梁山),向南攻到同州(今大荔县)、白水一带。唐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在澄城北面大败党项羌人。周智光追击党项羌人一直到鄜州。周智光进军鄜州后,因素与唐鄜坊节度使杜冕有积怨,便乘机杀死鄜州刺史张麟,并活埋了杜冕的家属81人。在鄜州大事杀戳后,周智光引兵南归,又焚烧了坊州(今黄陵隆坊)庐舍3000余家。(《资治通鉴·卷二二三·唐纪·三九》)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9月,吐蕃军队曾越过子午岭向东进攻到鄜州、坊州一带。到九世纪中叶以后,吐蕃内部分裂,奴隶、属民连年起义,加之与唐的战事连年不息,使其国势逐渐衰弱。公元849年,陇东和宁夏南部归唐。接着,唐又陆续收复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至此,唐西边疆域初告安定。吐蕃族在唐和唐以前就有在陕北散居者。《关中圣迹图志·卷二三》载:“青眉山,在延川县西北七十里。《太平寰宇记》,后魏(恐误,当为隋、唐之间)时有吐蕃青眉族居此。”
唐代,陕北还有另一个少数民族在此活动过,这就是党项羌。党项羌是汉代西羌的一支。隋初,党项羌就有一些部落进入陇东、陕北。《北史·卷一一·隋本纪·上》载:“(开皇)六年春正月甲子,党项羌内附。”唐初,党项羌主要部落归附唐朝。以后,邻近吐蕃的党项羌感到了吐蕃的日益增长的威胁,要求内徙,唐乃徙其部众进入陇东、陕北、宁夏一带。(旧唐书·党项羌传》)但是,由于唐“边帅利其羊马,数欺夺之,或妄诛杀,党项不胜怨愤,故反。”(《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纪·六五》)前已述及,765年,党项羌曾配合吐蕃,越过梁山进攻关中。以后,党项羌又连年发动进攻,兵力或多或少,边境一带不得安宁。唐用兵数年,终不能平。唐大中五年(851年),唐改变过去任命武将为边帅,惮压党项羌的办法,而改任文臣为边帅。这些边帅临行之时,唐宣宗还面加劝戒和鼓励。从此之后,党项羌与唐发生的边境战事得到缓和。唐末农民大起义时,党项羌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曾帮助镇压黄巢起义,获得唐朝复赐李姓,晋爵夏国公。(《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安史之乱结束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下来,农民又回到土地,投入生产,从而使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不断,以及民族不和引起的连年战事,使北方的社会经济恢复比较缓慢。地处秦地北大门的陕北的社会经济更是处于徘徊和雕零的状态。田园寥落干戈间,荒草千里万室空。长期的战乱,使延安自南北朝以来初步恢复的自然植被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种状况的延续,使延安门宋代起就开始成为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地区。《宋史·赵卨传》曰:“延地皆荒瘠。”人类对大自然的践踏,换来了大自然的恶性报复。
安史之乱使唐中央王朝的统治力量得到了极大地削弱。唐建中四年(783年),奉命出征淮西叛军的泾原兵过京师长安时,因无犒赏而叛变,拥朱泚为大秦皇帝,唐德宗出逃奉天(今乾县)。朱泚进攻奉天,被奉诏前来勤王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和李晟击败,朱泚退守长安。次年2月,李怀光叛变唐王朝,唐德宗被迫逃往梁州(今汉中)。李怀光命其部将符峤袭据坊州(今黄陵隆坊),渭北唐守将窦觎帅猎户七百围困坊州城,符峤被迫逃降。唐德宗奔梁州后,宣布了李怀光罪状,并任命浑瑊为朔方节度使,李晟为鄜坊、京畿、渭北、丹延节度使。两军分别取道逼近长安,进攻朱泚。这时,李怀光已因叛乱后部下不从者很多,烧毁营塞后逃回河中。5月,李晟攻克长安,收复京师,朱泚逃亡被杀。唐德宗得以还京。唐贞元元年(785年)8月,唐军大破李怀光,李怀光自缢而死。这种大纷乱的局面,直到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被陈仙奇毒杀,陈仙奇又被吴少诚斩杀始告结束。但是,唐王朝被迫与河北、河南诸强大蕃镇妥协,藩镇割据的局面,继续存在。
唐贞元十年(799年)12月,唐中书令、咸宁郡王浑瑊病死。浑瑊先世为铁勒族浑部,世为唐将。他本人11岁入朔方军,屡立战功。唐著名诗人高适曾作《送浑将军出塞》诗,以诵其功:“将军贵族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黄云白草无先后,朝建旌旗夕刁斗。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向所从谁。击剑酣歌此当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献仲宣诗。”浑瑊死后,被葬于其封地丹州。嘉庆《延安府志·卷三八》载:“浑瑊墓,在(宜川)县北八十里三冢村(今属云岩镇)。乾隆四十—年(1776年),巡抚毕沅重修,并书‘唐忠武王浑公王瑊墓’八字勒石以记。墓地八十亩,傍墓围墙百丈,王庙围墙五十丈,古柏二株,小柏树十株,杂木五株。知县方显德经修。”今浑瑊墓地犹存,惜毕沅所树碑已无存。在宜川城东南2里的凤翅山和三冢村,都曾建有浑瑊祠。但今已湮没无存。民国本《宜川县志·卷二0》录许用中《谒浑王庙》诗二首,其中有句云:“怀光朱瑊俱尘土,谁谓英雄有愧颜?”“铁勒姓山忠武部,吐蕃名配子仪军。旌旗闪映生前日,草树萦行战后云。”
唐末,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所谓“牛李党争”带来无穷的后患,而战乱频繁又使民众负担骤增。官僚机构严重膨胀,吏治败坏。贪脏枉法成为普遍的现象,从上而下,“递相蒙蔽,不肯发明。”(《全唐文·卷八二·唐宣宗·受尊号赦文》)在庙堂高“居要位者,尤纳贿赂,遂成风俗。”(《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钖传》)下级官吏更是盘剥无厌,“一吏到门,百家纳货。”(《全唐文·卷七一五·韦处厚·驳张平叔粜盐法议》)民众视官吏“畏之如豺狼,恶之如仇敌。”(《旧唐书·卷一九0·刘贇传》)民众们被迫铤而走险,走上武装反抗暴政的道路。早在767年,台州人袁晁就率众20万攻取浙东,举行起义。次年,袁晁起义被唐军镇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公元859年8月,唐宣宗因服用“长生药”致死。宦官王宗室拥立宣宗子李温继位,改名漼,是为唐懿宗。这年冬,浙东人裘甫率领百余人起义,攻破象山县城。次年,裘甫义军剧增至3万之众。但旋被唐军镇压,裘甫被俘后在长安遇害。
公元874年,濮州人王仙芝聚众数千起义。次年,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也起兵响应。数年之间,义军南征北战,威震华夏。公元880年11月17日,黄巢义军攻克洛阳,这时义军已有60万之众。12月5日,唐僖宗弃长安南逃成都。当天,义军进入长安。12月13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建元金统。这时,唐凤翔节度使郑畋用假投降的计策延缓了义军的西进。郑畋暗中同南逃的唐王朝联系,把残留在关中的中央禁军纠集起来,又密约邻近藩镇,以共同抗拒义军,从而成为义军的大敌。当月,已投降义军的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复叛,击败前来进攻的由黄邺(黄巢弟)和大将朱温率领的义军,进驻渭北旱原一线。
齐金统二年(唐广明二年,881年)3月,唐任命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大本营设凤翔。黄巢命首相尚让率大军5万人进击郑畋。尚让自以为兵强马壮,行军不列行伍,中途被郑畋伏击,损兵折将2万余人,大败撤军,郑畋等乘胜进攻长安,黄巢不知虚实,以为唐大军逼来,仓皇撤出长安城,退至城东霸上。唐军入长安后,大肆掳掠,黄巢见唐军军容不整,又无后援,遂大举反击,复得长安,杀死唐军的大部分。就在这年2月,党项羌首领,受唐封为宥州节度使的拓拔思恭率本部兵马南下,会合唐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于鄜州,准备大举进攻黄巢义军。4月,拓跋思恭和李孝昌率鄜延。夏州兵马进于武功一线。黄巢复得长安,拓跋思恭等进攻义军于土桥,被义军打得大败。7月,李孝昌和拓跋思恭率军进逼东渭桥(今高陵县一带),黄巢大将朱温率军抗击,使鄜延兵不能南进。11月,朱温和孟楷奇袭拓跋思恭和李孝昌之军于富平,李孝昌等大败。率军撤回陕北。
齐金统三年(唐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唐僖宗任命王铎为中书令,兼诸道行营都统。复调陕北唐军南下关中,任命李孝昌和拓跋思恭分任京城西、北面都统。3月,唐僖宗赐鄜坊军号保大军。4月,唐军进逼长安。黄巢义军被包围在长安附近,兵源、粮源几乎断绝。义军将士只得剥树皮聊以充饥。长安城中每斗米值线30千。7月,义军首相尚让率军进攻宜君寨(在今铜川焦坪一带),“会大雪盈尺,”义军将士被冻死者许多。(《资治通鉴·卷二五五·唐纪·七一》)尚让被迫率军南撤。9月,黄巢大将朱温以同州(今大荔)投降唐朝。10月,唐任命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全忠。尽管黄巢义军遇到种种困难,但兵力尚壮。唐王朝乃于这年12月以重金贿赂沙陀贵族李克用,让他从代州率兵南下,镇压义军。
齐金统四年(唐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李克用破义军将领黄揆于沙苑(今大荔)。2月,又在梁田陂(今渭南一带)打败尚让军队。4月,李克用等进逼长安。当月8日晚,黄巢率残部撤离长安,经兰田、商山,进入河南境内。次年6月,黄巢在狼虎谷(今泰山东南莱茺境内)自杀。黄巢起义最后失败。
黄巢起义冲击着业已支离破碎的唐王朝,使唐王朝进一步滑向崩溃的深渊。
公元883年,唐王朝任命朱温为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率所部数百人到宣武镇(今河南开封)赴任。之后,朱温就以宣武镇为根据地,兼并中原诸镇。公元901年10月,朱温在大梁发兵,进军关中。11月,唐中尉韩全晦劫持唐昭宗至凤翔。朱温进兵至凤翔城下。次年初,李克用所部进攻朱温山西一带。朱温乃撤凤翔围,进军河东,迎击李克用,大破之。随后,朱温回师关中,复围凤翔。当年(902年)11月,唐保大军(今富县、延安一带)节度使李茂动率所部万余人赴援凤翔,至城北,与凤翔城中举烽燧相应。乘鄜州(富县)空虚之际,朱温命部将孔勍、李晖北袭鄜、坊二州。攻克坊州(今黄陵隆坊)后,朱温军队又冒大雪连夜进军鄜州(富县),到鄜州城下时,天刚蒙蒙亮。守军8000人毫无戒备,被朱温军队乘机破城攻入。守军与之激战至午,终因寡不敌众,鄜州被朱温军队占领。鄜州留守李继潦被擒。孔勍和李晖命令部下安抚李茂动和其他将士家属,不让乱兵骚扰。同时,让李晖权知军府事,屯守鄜州。正在凤翔城外与朱温军队听到鄜州被陷,其家属等未被骚扰时,引兵离凤翔城北而去。12月,李茂动遣使请降于朱温,更名李周彝。次年(903年)正月,唐将李茂贞杀宦官中尉韩全晦,与朱温和解。唐昭宗出凤翔入朱温兵营,还归长安。3月,朱温留兵万人于长安,还归宣武镇。唐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温部将朱支谅逼唐昭宗迁都洛阳,行时,“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下。长安至此遂丘墟也。”(《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唐纪·八0》)同年8月,朱温派人杀死唐昭宗,立李祝为帝,即昭宣帝,当时仅3岁。
904年6月,唐将李茂贞、王建、李继徵传檄合兵以讨伐朱温。朱温命保大军节度使刘鄩放弃鄜州,退守同州(今大荔)。905年9月,唐静难军节度使杨崇本以凤翔、保塞、彰义、保大之兵进攻朱温军队占踞的夏州(今陕西靖边)10月,朱温命部将刘知俊及康怀贞赴夏州增援,杨崇本退兵于美原(今陕西扶风),被刘知俊大败之。11月,刘知俊、康怀贞乘胜进攻鄜、延等州,克之。朱温命康怀贞任保大军节度使,驻节鄜州。
公元907年3月,朱温逼唐昭宣帝禅让,继帝位,改名朱晃,国号梁,年号开平,是为后梁太祖。唐王朝覆亡,中国历史从此又进入了一个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
唐代文物遗存至今的,在延安出土很多,如三彩器、铜镜、兵器等,各县、市俱有。特别是前已述及的唐宝室寺铜钟,富县西山塔等,更是弥足珍贵。被人们目之为延安“城徽”和象征的延安宝塔,也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据清庆《延安府志·卷八》)载:“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有嘉岭山,……山顶古塔九级,唐建。”《太平广记·卷一0一·释证类》“延州妇人“条目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妮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痤于道左。(唐代宗)大历中(公元766至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痤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所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以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延安宝塔由于选择了襟三山、带两河的嘉岭山半为建塔之基础,因而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陈毅元帅1944年春曾写《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郭沫若同志1965年也写诗赞颂延安宝塔:“岭头犹见塔巍峨,不拜菩萨拜荷戈。塔是人民之所造,留为纪念换山河。”
早在汉代就已发现的延安石油,到唐代已被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异物》载:“高奴县(延安)石脂水(即石油),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出处:延安史话/姬乃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