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节八小节
责任者: 王正云
老榆林农历月月有节,除过年外,民间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渣渣节”的说法。过 年
过年,今称春节,老榆林将除夕、元旦至元霄节(正月十五)之间称为过年。和全国各地一样,是一年最隆重的节日。不论贫富,每到腊月中旬,家家就开始忙于买年货,做“年茶饭”。“年茶饭”主要是杀猪宰羊准备肉类食品,泡米压糕,酿米酒,生豆芽,做豆腐,做荞面生子粉,炸油馍馍,做扁食(饺子)馅,备各类蔬菜,煮肉,炸丸子,整献供等。一过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打扫房屋,糊新窗纸,贴年画,男女老幼人人理发,(女人一般“揩脸”,方言叫“绝脸”,即用双线绞去脸上汗毛),洗澡,干干净净准备过年。除夕早晨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贴窗花。在房门口左右各立一块大碳,叫“镇门碳”,上贴黄表,表上贴红纸剪的大狮子一对。每个窗口左右各立一对小碳,叫“镇窗碳”,上贴红纸剪的小狮子一对,寓意“避邪”。下午,全家欢聚吃年饭,晚间还吃扁食,称为“揣元宝”。除夕晚上,家家门前安置一个四方木架内砌砖土的炉灶,群众叫“台楼”,内烧炭照明,一夜不熄,用以避邪。人们点香烧表敬神,一直到天明。孩子们手提小灯笼,穿新衣放花炮,满街巷玩耍。真是香烟燎绕,灯光辉煌,鞭炮阵阵,彻夜不眠,玩乐“守岁”。孩子们人眠前,父母在儿女枕下放一内装钱币的红包叫“压岁钱”。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齐放鞭炮,叫“开门炮”,以求吉利。家中晚辈给长辈拜年,户户还要祭祖(旧时,有钱的富户大多数家中都置有供奉先祖的“引楼”,内设祖先牌位,叫“神主”。)一大早,人们开始互相拜年,熟人见面互相问“过年好”。正月初二,亲戚互访互送年礼。正月初五扫尘“送穷”,妇女们倒垃圾时嘴里还念“穷媳妇穷媳妇离我门,我给你找个好主人,前街李奴奴,后街叶白狗”,(李,叶是旧时榆林城里的有钱人代表)。这天还要饱食“年茶饭”,叫“填五穷”。正月初七为“人日”又叫“小年”,像过除夕一样。正月十二为“鼠忌”,这天老鼠嫁女,家家不吃米饭,夜间息灯早睡。正月初七、初八不拜年,认为这两天是给“龟子王八”拜年。
正月十五“元霄节”是过年的又一次最高潮。元霄又叫“上元节”、“灯节”,是道教天官诞辰日。从正月十四开始,全城大放“花灯”。从南门一直到鼓楼的米粮市顶,沿大街每隔10米搭彩门一座,上挂“匾灯”,杆子上挂“对灯”一对,彩门之间东西悬挂彩灯若干,势若火龙。彩灯主要有根据《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等古典小说的内容绘画的故事以及诗词书法。沿街六楼四牌楼悬挂匾对、彩灯。三天内,城内每天闹秧歌、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晚上还观灯,彻夜灯火辉煌,万人空巷。城内四方台巷的沙滩三官庙(现在的三完小)还摆“黄河九曲阵”,男女老幼,前呼后拥都要去转一次“九曲”。俗话说“转九曲活九十”,可以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十五晚,家家吃元霄或饺子。
四大节
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辅佐公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居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他拒不出山,抱树而死。重耳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全国禁止在其死的这一天烧火做饭,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民间说,榆林人大多来自山西,此习亦延续至今。清明节这一天,旧时人们都要到城外踏青游玩,祭奠祖坟。榆林人常把寒食和清明联系起来,过节三天。榆林人寒食、清明吃“黄”和“和菜”。所谓“黄”,就是用黄米(糜子)磨成面,经过发酵,用铁鏊子烙成的面饼,群众叫“摊黄”。放在蒸笼中蒸成的面饼,群众叫“漫黄”。所谓“和菜”,就是用粉条、豆芽、猪肉丝、菠菜、韭菜、炸豆腐条加调料搅拌而成的大杂绘,吃在嘴里香脆可口,别有风味,群众叫“和菜”。扫墓时,都以“黄”、“和菜”为祭品。寒食、清明家家都要上坟祭祖。这三天,不请阴阳先生就可以移坟,安葬和给祖先立墓碑。城里人出城春游踏青,儿童们到野外放风筝。也是旧时古城人一年一度的“泥人”、“玩具”大会。从寒食那天开始,文昌阁(俗称四方台,在今四方台巷口)的台基上摆满大大小小的泥娃娃,有八仙、判官、财神、武将、文官、不倒翁等等,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眼花缭乱。还有纸制的沙帽头盔,木制的刀枪剑戟,瓦制的缸锅火炉,纸制锡制的玩具等等,不胜枚举。件件小巧灵珑,维妙维肖,形象逼真,让人爱不释手。三天内倾城出动,老少参与,热闹非凡。
端午节。又称“端阳”。据说,春秋战国时,楚国大夫,大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投汩罗江(在今湖南省)而死,人们在这一天划船竞渡,表示要救他。榆林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插艾叶、菖蒲,户户包粽子,人人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给小娃娃的手腕、脚腕、脖子等处扎上五色彩线,(群众叫花绳线),用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上画个“王”字,以避邪。早餐吃粽子、午餐吃的是用猪肉片、粉皮片、水萝卜(或黄瓜)片做的“凉拌”加面片,群众叫“凉拌面”。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一年明月今霄圆”,古人认为这天晚上月亮最亮,是全家团圆赏月的佳节。家家炉月饼,备西瓜、红枣、葡萄等水果,合家团聚,吃美餐佳肴,隆重欢度。晚间,明月当空,家家将月饼,及各种水果摆在院中的大方桌上,方桌上面向月亮升起的方向立一面“穿衣镜”,叫“献月赏月”,直到月落而散。
冬至节。冬至是古代一个重大节日。《史记》中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就是这个意思。冬至前,家家做“浑酒”(软黄米酒)。前一天晚上煮羊头吃,叫“熬冬”。冬至这一天早晨吃“头脑”,即是用洋芋丁、豆腐丁、细粉条加上肉丁,海带丝做成的汤,午餐吃的是用炸豆腐、炸洋竽、羊肉、粉条和白菜做成的烩菜。
八小节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要祭祀龙王爷,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男人们在此日理发(剃头),俗称“揭龙盖”,意为龙抬头幸运吉祥。早晨家家将上年做的年茶饭中的“油馍馍”等全部吃掉,表示年关已过。
三月十八。农历三月十八为送子娘娘诞辰。旧时,城里妇女有不生育子女或没有男孩的,上东山戴兴寺旁边的观音庵(又叫大庵)焚香许愿,祈求子嗣。并将庙内的泥人又叫“大秃子”偷回去,生了孩子后再照样买一对送回庙里。这天妇女穿红戴绿上庙游玩,如过节一般。
六月六。城里人家家煮绿豆水,带至祖坟浇奠,谓之“点浆水”。女人们到南门外郊游。有亲人亡故的则坐在野外嚎爹哭娘。这天主要吃茄子熬羊肉。榆林人说“六月六,茄子熬羊肉。”
六月十九。这天为敬佛节,家家食素,大多数吃的是西葫芦炸豆腐,即是将西葫芦、豆腐、洋竿切成块,用麻油炸黄,佐以片粉、黄花、蘑菇等调烩而成,清淡可口,为古城一名菜。寺院举行佛事活动。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叫七夕,是妇女的一大节日。据古代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因犯天条,被隔在天河两边,每年七夕才可以通过鹊桥相会。每逢七夕,旧时榆林城的妇女都要对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叫做“乞巧”。这天妇女和娃娃们还吃鸡翅膀肉,据说能聪明灵巧。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地官的诞辰日,也是地官“赦罪之辰”。城里戴兴寺等各寺庙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以超度亡魂。同时,各佛寺大办“盂兰盆会”,诵经念佛超渡亡灵。县城隍摆出全副銮驾执事到南门外的南关阁举行“收包”(为亡者烧的纸钱)仪式,晚上沿榆溪河“放河灯”纪念亡者。这天,榆林民俗为“鬼节”,家家户户带着西瓜、香瓜、果子等上坟祭祖。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登高节等。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故名重阳。每逢重阳,人们都要登高,佩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去恶。富人赏菊饮酒,文人学士吟诗赋词。人们从榆林前街最高处的“座星楼”走到中街的最高处“红文昌楼”,又走到后街最高处的“朝阳观”或东门城楼。家家吃的是米糕,寓意吃糕、登高、人更高。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据传佛祖释迦牟尼于此日成道。每逢这一天佛寺要诵经、浴佛,并效法佛成道前牧羊女献乳糜的故事,用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这就是“腊八粥”。后来民间也仿效寺院作“腊八粥”,从古传到今。榆林家家户户吃腊八粥,也给猫、狗、猪、鸡喂一点,或在树上沾一点,以求来年六畜兴旺,枝繁叶茂。
二十四个渣渣节
二十四个渣渣节意思是榆林人平时过的节日很多,除了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外,过的节主要还有:正月初四的接福、正月初五的送穷神、正月十二的老鼠嫁女、正月十六的散百病、正月二十三的迎灶君、八月初三的祀灶君、十月初一给亡者送寒衣、腊月二十三送灶君等等。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