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名姓氏中的多民族文化残余
责任者: 段双印著
长期活跃在陕北大地上众多的游牧民族,在华夏族高度文明的浸灌下,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他们的族称从历史上消失了。但是,那些以他们的姓氏、语言命名的村落、地名却一代又一代地延用至今,成为民俗学与地名学中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羌族村落名称
杜甫居住过的羌村,以其《羌村三首》而为众多之人所熟知。其地在今富县城西岔口乡。你可曾知道,这里曾是羌族聚居的村落?富县的屈男村(今讹为曲南)、钳铒(讹为铒儿)、弥家川、党亥、折家埝;隽蒙(旧讹称进蒙,今旧县镇)、雷家角、党家庄、党川、罕井(今讹为候井);黄陵县的阿党、党家沟等等,也曾经是羌族聚居过的村落。
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关中部族》考证,雷氏为西羌嫘姐氏的后裔,钳铒为西羌虔人部落的后裔。党也为羌姓。《后汉书·西羌传》中有当熬、当阗诸种。当、党同音,当是音译之异。《广韵》云:“西羌复姓有隽蒙氏。”弥氏为弥姐氏之省称;折氏亦为莫折氏或折掘氏之简化。以上诸羌姓氏,在渭北和陕北的前秦至隋初佛教造像碑中曾多次出现,证明南北朝时羌族确实在这一带活动,并留下了自己的遗迹。
鲜卑族地名
洛川县朱牛乡有乞弗、普乃(讹为堡乃)等古怪村名,长期不得其解。读《北史》、《隋书》诸史人物传,其中有不少姓乞弗、普乃的鲜卑人,可知这两个村子是以鲜卑族乞弗、普乃氏命名的村落。
延安、延长、延川等地名来历,也与鲜卑有关。《元和郡县志·关内道》延州条下说,三地皆以界内吐延水为名。据武沐《匈奴史研究·吐延屠延为匈奴语南北考》(民族出版社,2005·3·)考证,发源于陕北白于山北麓的屠延水(今无定河)为匈奴语北水之意,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吐延水(今延河)为匈奴语南水之意。后来,这些匈奴语也杂入鲜卑语之中。延水当为吐延水省称,延州亦以水名。延州始名于西魏废帝,初治延长县境。后又在丘头塬置广安县。隋仁寿三年(601),避炀帝杨广之讳,改为延安,延州也改为延安郡。“贞观六年(632)又移置于府北去斤川。”去斤川,即今延河水,当时谓之清水。“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今安塞)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燃。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元和郡县志·延州》)
高丽族地名
富县与黄陵县接壤处有仙寺村,当为高丽似先氏村落。1978年,黄陵县双龙乡西峪村出土的西魏大统十四年(550)似先难及造像碑上,题名者主要是似先和盖姓。黄陵县香坊石窟造像主题名中也有似先、盖等姓氏。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似先,高丽扶余种也。”盖姓也自高丽(详见本书卷四《陕北文物中的多民族文化印痕》)可知似先氏、盖氏是随鲜卑族从东北迁来的高丽扶余部落。以其姓氏命名的聚居地,代远年湮,音讹为寺仙。澄城县的寺仙村亦是如此。
匈奴地名
塞内南匈奴东汉末年入居陇东、河套、陕北等地,历魏晋南北朝,遍布陕北各县。匈奴铁弗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都靖边县白城子,时称“统万城”。南北朝后期,其余部融合其它游牧民族,以稽胡的名称出现,直至唐代。数百年间,他们在陕北大地顽强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烙印。前面所引《太平寰宇记》中的库*(左石右呙)川、库利川、滑牙川皆为稽胡语地名。洛川县朱牛乡有独不着村,槐柏乡有度古村,疑为独孤氏之音讹。独孤氏源出匈奴,后逐渐鲜卑化。隋唐之际有独孤皇后(隋炀帝之母)、文学家独孤及等重要人物。今子长县有赫家堡,宣川县有丘林(讹为秋林),延安市有兰家坪。《后汉书·匈奴传》:“单于姓虚连,异姓有呼衍(即呼延)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中国名族,常与单于婚。”可见上述地名是以匈奴赫连氏、丘林氏、兰氏命名的村落。郝姓亦为匈奴大姓:《晋书·惠帝记》:“元康四年五月,匈奴郝散反,攻上党,杀长史。八月,郝散率众降,冯翊都尉杀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匈奴人郝温·盖吴又领导屠各匈奴、卢水诸胡在杏城(今黄陵境内)起义。陕北是匈奴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如今的郝姓村庄当与匈奴有关。
姓氏中的多民族成分
俗话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氏上面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如今,陕北人中的有些少数民族姓氏还比较容易识别,如呼延、赫连、宇文、慕容、尉迟等。还有些常见姓氏,如薛、候、慕、费、折、艾、白、米、康、石、兰等,尽管已和汉族姓氏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考诸史籍,稍加分辨,仍能追溯其来龙去脉。
《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令鲜卑人改称汉姓。皇室贵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其它叱干氏改姓薛,费连氏改姓费,若干氏姓改苟,口引氏姓改侯,去斤氏改姓艾,贺拔氏改姓何等。匈奴在迁入内地后,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须卜氏改姓卜,丘林氏改姓丘或林。
陕北白、石、康、米诸姓,与西域诸族有关。《汉书·地理志》载,上郡有龟兹县。颜师古注云:“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其国王姓白,国人皆以白为姓,号为白国。汉之上郡龟兹县,在今榆林城北古城滩村(一说在今米脂县境)。北周时的白郁久同,唐高宗时的白铁余,前者为银州或延州人。后者为绥州人。如今,清涧、米脂、绥德一带白姓分布很广,为陕北望族,其渊源可谓久远。
从汉代起至南北朝,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月氏胡入居西北,并逐渐向陕北迁徙。《邓太尉祠碑》载,前秦冯翊护军郑能进“统和宁戎、鄜城、洛川、定阳五部属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卢水、白虏(即白部鲜卑)、支胡、粟特、苦水杂户七千,夷类十二种。”其中的支胡即月氏人。粟特人的祖先原居中亚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阿姆河东北地区,古称康居国。国人以康、石为姓。后赵石勒之祖即康居石姓。隋唐时,中亚的康、安、曹、石、米、史、何、戎地、火寻所谓“昭武九姓”之国归附唐朝,先居河西走廊,后逐渐内迁。他们以国为姓,如康姓即康国人,米姓源于米国,安、曹、石、何、等亦然。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西域胡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代延续,这些“昭武九姓”之国的姓氏,便融合到汉姓中去了,甚至昭武也成了百家姓中的一员。
另外,陕北人中的员姓(今改为贠)、也有来自蒙古族的。
洛川县朱牛乡贠姓户面很大。《洛川县志》载,贠德,仁和里人,七世同居。其曾孙贠不花夕,为元朝的武勇将军。贠不花为蒙语,意为公牛。《元史》中姓贠不花的蒙古人很多。贠姓当为员不花之省称。
廉姓中也有维吾尔人成分。《元史·布鲁海牙传》说,布鲁海牙被任命为廉访使之日,恰逢其子又出生。他高兴地说:“古代有以官职为氏的。今日双喜临门,是不是天意如此,以廉氏作为我家传宗姓氏呢?”于是其子取名廉希宪,子孙后代皆姓廉。这个布鲁海牙正是维吾尔人。
以上所述陕北少数民族地名、姓氏的分布状况,与他们内迁后的聚居地区基本吻合。大体说来,氏族集中在扶风郡和咸阳郡的西北,即关中西部;羌族集中在冯翊郡,即今渭北高塬。洛川、黄陵、富县以至大荔、二华,皆冯翊郡辖地,故羌村很多。匈奴分布在今内蒙古南部,接到吕梁山以西,至宜川以北,即汉时的西河郡。冯翊郡西部、北部则为屠各、卢水胡、西域胡、西羌、北羌所杂居。
古代的少数民族村落,村名与姓氏大体上是一致的,有如汉族的高家庄、李家村等。代远年湮,沧桑变化,近世的少数民族村落,徒有其名,而无其姓,以至人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加考察,顺便以一二同音字代之,以讹传讹,掩盖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至于那些姓少数民族姓氏的人们,有的不知其姓氏族源所出,俨然以汉胄自居;有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少数民族成分。无可讳言,他们身上确实流淌着众多民族的血。就是笔者的段姓,也与鲜卑族有关。西晋时段氏鲜卑首领段务目尘受晋封“辽西公”,所领凡三万余家。从北魏开始到隋代,中国北方,一直到黄河流域,基本上是鲜卑族的天下。段氏鲜卑迁徙陕北也是可能的。现在,我们之所以要把他们分辨考察,追根溯源,除了想探索陕北民族融合与姓氏融合的历史,进而窥视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之外,并无其他意思。如今,谁还能说这些汉姓少数民族后裔不是汉人呢?谁还能说这些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姓氏不是汉族百家姓中的一员呢?
民族的融合,必然带来民俗、姓氏等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是上下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必然的结果。
出处:陕北古事钩沉/段双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