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解(hai)·解(xie)·解(gai)及其他

责任者: 段双印著



    解字,在现代汉语中多发jie音,义项有近10个,构成的词组最多(见《现代汉语词典》)。在陕北,解字还发hai(害)音、xie(懈)音、和gai(改)音。特别是发hai音时,构成的词组最多,也最令外地人费解。
    如果一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同一个陕北乡下老太太拉话,她听不懂,说:“你说甚哩?我一满解(hai)不下(ha)。”这时外乡人会一头雾水:“你说的啥意思?”老太太又重复一句:“你解下解不下?”外乡人很无奈:“我害怕?我为啥害怕!”老太太见状,又来了一句:“这人一满不解事!”外乡人更是一脸愕然:“害死!我害死谁了?”
    在陕北话中,解字发hai音时,词义同现代汉语相近,含有了解、明白之义。它组成的词组解下、解不下、解事、解数等,则词义稍有变化。
    仔细考究起来,解字发hai音,源自古语。宋代词书《广韵》训曰:解,“胡买切。晓也。”它的反切读音若“害”,词义为明白、晓得。陕北话中的解下(hai、ha)保留了古音古义。
    《三国志·魏志·贾翊传》:“(曹操)问翊计策,翊对曰:‘离之而已’。太祖(操)曰:‘解’”。曹操所说的这个解,即读hai,意即明白了。
    古汉语中,“懂得”的意思也说“解”。如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九:“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则无忧,”唐《敦煌变文·叶净能诗》:“悉知玄都观内一客道士,解医疗魅病,兼有符箓之能.”《敦煌变文·百乌名君臣仪仗》:“陇右道出鹦鹉,教得分明解人语.”
    至于陕北话中的“解下(hai、ha),在唐代文献中已由文言“解”演变为一句民间口语。《敦煌变文·大目乾莲冥间救母变文》:“诸山坐禅解下日,罗汉得道日,提婆达多罪灭日、阎罗王欢喜日,一切饿鬼总得普同饱满”。句中的“解下”一词,意思也是“懂得”,指悟透佛理,得到解脱。
    到了宋代,“解”才有了“会”的意思。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石巩惠藏禅师》:“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又卷六《洛甫元安禅师》:“是以石人机似汝,也解唱巴歌”。又卷七《罗山道闲禅师》:“师曰:还解吃饭么”
    陕北话中,“解事”(hai si)一词指明事理、解人意。如“这个娃很解事”。
    这个词也屡屡出现在古文献中,意思同陕北话相近。
    《南齐书·茹法亮传》:“法亮便辟解事,善于奉承,稍见委信”。
    唐·杜甫《彭衙行》:“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金史·张觉传》:“如劝农使张仅言亦朕旧臣,纯实颇解事,凡朝廷议论,内外除授,未偿得干预”。
    解(hai)数一词,古语指武术套路。如无名氏杂剧《东平府》第三折:“适才衙内爹爹唤你呈几解数耍子哩”。《西游记》第三回:“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里”。元·关汉卿散曲《斗鹌鹑·女校尉》:“演习得踢打温柔,施呈得解数滑熟”。现代口语中也有“使出浑身解数”一类的熟语。解数一词,《辞海》注音为jie shu,但在陕北话中,仍保留其古音,称为hai shu,也讹为字音相近的“害水”,词义也演变为水平、名堂。如“这个人一满没个解数”或“没害水”,是说“这个人一满没水平”。又如“这个人一辈子没弄成个解数”(或害水),指“这个人一辈子也没有混出个名堂”。
    在陕北话中,“解”又发xie音,有解开(xie kai)一词。如“这会儿我才把那话儿解开了”。意思是这阵儿我才把那话弄明白了,反应过来了。与“解下了”一词的语义稍有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也收有“解xie开”一词,语义释为懂得、明白”。如“解开这道理”,则与“解下hai ha”一词语义相若。
    另外,解字在陕北话中还发gai音。把圆木锯成板材,叫解gai板,这也是古音。宋《广韵》又训“解”曰:“古隘切、佳买切”。反切音若“改”。这种古音古义在古文献中有屡见不鲜。
    唐《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十月满足,生产欲临,百骨节开张,由(犹)如锯解”。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
    元·马致远杂剧《岳阳楼》二:“你说杏汤便有,无了板儿。三十年前解开你,都是板儿”。
    陕北话中的“解”,一词多音,一词多义,多源自古音古韵。如今的现代汉语中,“解”虽然还保留了“明白”、“懂得”、“了解”的义项。(见《现代汉语词典》),但已无hai的发音,也难怪外乡人对这个古代汉语的活化石的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出处:陕北古事钩沉/段双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