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陕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隋·郝伏愿墓志考释

责任者: 段双印著




    1998年5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望庄台出土了一套隋大业九年(613)的郝伏愿墓志铭并盖,现藏于延长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志为砂石质,略呈正方形,长51厘米,宽51厘米。志盖呈覆斗形,盖顶边长39.5厘米,底边长54厘米,斜刹宽7厘米。边刹四周缠绕忍冬纹。盖顶凸刻分格线。右上角一格为兽面纹,下角一格为菊瓣纹,左上角、下角各为莲纹,以上纹饰均为浅雕。其余方格内阳刻篆书,“隋故朝请大夫郝伏愿铭记”。墓志面先用阴线刻成若干小方格,志文魏楷阴刻,共14行,满行17字,共计221字,字体刚劲,书写工整。志文虽短,但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比较丰富。为了弄清这方墓志的历史文化内涵,兹对志文分段、标点,并予注疏考证。
    君讳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也。四世祖郝子渔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遍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食封。父宜,至天和元年五月於国有勋,効(效)去。建德元年三月。授开府仪同三司。
    这一节,追溯志主郡望,族属和家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望出西衢国人也”是说郝伏愿的郡望为大夏国。史载南匈奴后裔赫连勃勃于公元407年,自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夏。公元413年,建都统万城。因大夏地处北魏西方,故曰“西衢国”。
    郝伏愿的族属为匈奴别部,即“西将胡人”。据《后汉书·匈奴传》的记载,从东汉以来,南匈奴各部落陆续大量内徙内蒙河套南北、陕、甘、宁、晋边缘地带1。郝氏源出乌桓,后融入匈奴(详前文《陕北文物中的多民族文化印痕》)。大约这个时期,郝氏部落也随这股内迁大潮,徙居陕北、晋北一带。到西晋元康六年(296),“匈奴郝散弟元度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晋书·惠帝纪》)2。后来,这些郝姓匈奴成为大夏赫连勃勃的一支重要力量。郝伏愿的四世祖郝子渔,字有得,曾为大夏国的将军,其族属为匈奴别部无疑。
    郝伏愿家族,经夏、北魏、西魏、北周、隋五代,历高祖郝子渔、曾祖(佚名)、祖(佚名)、父郝宜四世,他本人为郝子渔五世孙,在陕北大地先后生活二三百年之久,有着比较显赫的家世。志文称“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按:北魏攻占统万城是在公元426年。先在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即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机伐夏,于次年攻克统万城,赫连昌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后被俘。其弟赫连定于平凉(今甘肃平凉县北)即位。公元430年,又被吐谷浑俘获献于北魏,大夏遂亡。大夏建国至统万城失陷(407~426),不足20年。郝子渔(拟或其子)率部东移,迁驻太原郡境内,约在建国之初(412)前后。过了十五年(426),统万城被破,他们举族同赫连昌一起归降北魏,“遂授遍城郡守领民酋长”。遍城郡,为北魏太和元年(477)所设,距郝子渔降魏已逾51年,所以封授遍城郡守者为郝子渔之子的可能性较大。他同时为“领民酋长”,魏制为五品官,这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以部落为基础,军民一体,军政长官也是部落酋长的社会组织结构特点相一致,也可为郝氏一族为匈奴族属的一个注脚。郝伏愿之父郝宜为北周时人,死于天和元年(566)五月。其生前官职履历志文不载,仅说“於国有勋,效去”。效即效力,效去,隐指去世,不效力了。死后6年,即建德元年(527)三月,“追授开府仪同三司”。授于北周的第六等勋位,是个荣誉称号。这里有个疑惑,郝伏愿与其父同名,皆为宜,拟或是父子连名?笔误?不得而解。
    愿至开皇元年,刺史斐陵公用愿州主簿。至开皇元年七月,尚书省司勋,授弥难将军。当年五月,授延安郡河清府大督。至大业元年二月,剑代州勋,昭授仪同三司,授朝请大夫。五年正月十八日,授定城府鹰扬郎将。大业七年从驾正(征)。遁。八年迴还,至涿郡界薧。
    郝伏愿的履历,几乎与隋王朝相始终。他在开皇元年(581),受到延州刺史斐陵的赏识,聘为幕僚主簿。当年五月,又授于延安郡河清府大督。河清府为当时所设的军府,具体位置不可考。北魏时称延河为清水。河清府当在延河中上游某地。极有可能在郝氏旧地,即今延河发源地白于山南麓靖边一带。到了七月,尚书省司勋经过考核,正式授他为弥难将军。这一年,郝伏愿可谓官运亨通,半年之内,连升三级。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不断得到重用。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605)二月,因在代州(今山西代县)任上建立的功勋,被授为比“开府仪同三司”低二级的“仪同三司”之勋位并加授从五品的“朝请大夫”这一散官名号。五年(609)正月十八日,又升为定城府鹰扬郎将。定城府在今河北定县一带,为北魏天兴三年(400)所设。鹰扬郎将即定城军府的别将,唐时称果毅都尉。《隋书·炀帝纪下》载: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准备发动对高丽的征伐战争,以东莱(今山东掖县)和涿郡(今河北涿县一带)为水陆两个进攻基地,命陆军都到涿郡集中。郝伏愿当时正在定城府任上,也奉凋集结涿郡。即志文所言“大业七年从驾正(征)。”大业八年(612)正月,隋陆军130万人分24军从涿郡出发,进攻高丽。因高丽各地军民据险坚守,隋军士气低落,七月,大败而归。志文在“大业七年从驾正(征)”句后,只用了一个“遁”字。遁者,逃也,交待了这次战争的结局。战败后,郝伏愿所部“迴还涿郡界,薨。”第二年即死于涿郡,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还达于家馆。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东百里。住在去斤川肖斗村北一里道。
    郝伏愿死后第二年三月,尸体才辗转运回家乡,安葬在延河岸边肖斗村北一里的台地上。去斤川,即为延河,北魏时称为清水。鲜卑语谓清水为去斤,故曰去斤川。墓志出土的地点与地望相合,可知今延长县黑家堡镇的瓦村,即为隋时的肖斗村。郝伏愿之祖曾任遍城郡守兼部落酋长,其部落聚居地当在任所附近。郝伏愿从千里之外归葬此处,当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而归葬祖坟。以此推断,北魏时候的遍城郡治所,也应在附近。
    目前,关于遍城郡治所,一说在今延安东川姚店,一说在今姚店东20公里之甘谷驿。以志文“葬在延安郡东百里”句看,姚店距延安城仅20公里,而甘谷驿距延安城40公里,与百里之数大体吻合。再考虑郝氏家族坟地的地望等因素,遍城郡治所当以甘谷驿一带为是。
    郝伏愿墓志为我们研究魏晋至隋唐时陕北的古代民族,郝姓的族属和匈奴的迁徙、融合及延安古代职官、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新鲜、可信的资料。隋朝短命,仅37年,文物遗存本来很少,象这样记载古代民族情况和隋对高丽战争的实物更为鲜见。郝伏愿墓志弥足珍贵。
    注释:
    1.《后汉书》卷89《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962页。
    2.《晋书》卷4《惠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94页。

出处:陕北古事钩沉/段双印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