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八景
责任者: 阎成功

“华岳仙掌首一景,
骊山晚照光明现,
灞柳风雪扑满面,
草堂烟雾紧相连,
雁塔晨钟在城南,
曲江流饮团团转,
咸阳古渡几千年,
太白积雪六月天。”
这是长期流传在关中民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佚名诗。诗中所提到的就是驰名中外的“关中八景”。
“关中八景”是人们把陕西关中平原上的一些自然呈现的奇异景象、民间传说或文人学士们的赋诗记胜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比而挑选出来的。
据说,“关中八景”流传于周秦汉唐,逐渐形成于宋元明清。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没有人考证过。但是,时至今日,“关中八景”在陕西民间有着深而广的影响。
华岳仙掌。华山又称“西岳”,坐落在华阴县境内,前临渭河,后接秦岭。山上五峰耸立,高入云霄,远远望去,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所以亦有“莲花山”之名。古时,“花”、“华”相通,故名叫“华山”。
华山的奇观,要数东峰一侧断崖上的“仙掌”。它像一只巨掌,五指分明,纹理清晰。每逢雨后和东映朝日时,山腰云气飘忽,袅袅如轻纱在山崖前浮动。这时衬托得阳光照射下的“仙掌”,更显得瑰丽壮观。数十里外都清晰可见。
相传,在很久以前,陕西的华山和山西的中条山是一座山,黄河水流到这里以后,便被山挡住。河水无处流,就泛滥了。后来有一个名叫巨灵的河神,他手推华山,足蹬中条山,大吼一声,将山劈为两半,滔滔黄河水才付之东流。从此,在华山上留下了巨掌的痕迹。实际上,“华岳仙掌”是褚色石与苍岩在绝壁上交错而成的自然现象。古时的人们对这一自然现象不解,于是就凭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其称为“华岳仙掌”,誉为八景之一。
骊山晚照。骊山位于临潼县境内,属于秦岭支脉,海拔1250米,是关中最古老的一座名山。据说,在商朝时,这里曾是骊戎国的所在地,所以名叫“骊山”;又说,古人将青色的骏马称之为“骊”,而此山的形状,极像一匹青色的骏马,故名“骊山”。
骊山,自古以来以苍翠之色取悦于世。尤其是每当夕阳西下时,云霞满天、山色绮丽,落日的余辉给远近的山恋涂上一片金色,景色十分艳丽。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一绮丽的自然景色誉为“骊山晚照”,列入八景之一。
灞柳风雪。灞河是发源于秦岭蓝谷(今蓝田县境内)的一条河流,横贯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并架了座“灞桥”。到了隋唐之际,灞桥两岸已成为“杨柳含烟、灞岸春色”的风光名胜之地。尤其是每到暮春垂柳扬花吐絮之际,只见纷纷扬扬的柳絮,宛如雪花,漫天飞舞,别有趣致,被人们誉为“灞柳风雪”,列为八景之一。
曲江流饮。曲江池,位于西安南郊,是古代长安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早在汉武帝时期,曲江池就已开凿。到了唐朝开元年间,重加疏浚,并引终南山义谷口的黄渠水注入池内,全池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因地势开凿,池形曲折,自然秀丽。当时的曲江池两岸,楼台起伏、宫殿林立,绿树环绕、水色明媚。
当年,每当新科进士及第,皇帝都要在曲江赐宴,新科进士在这里乘兴作乐,放杯至盘上,放盘于曲流上,盘随水势,轻飘漫泛,转至谁前,谁就执杯畅饮,遂成一时盛事。“曲江流饮”由此得名,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雁塔晨钟。这里的雁塔,指的是西安城南荐福寺里的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高45米,为15级正方形塔,挺拔而又秀丽。塔旁保存着一口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重2万多斤的大铁钟。
过去,每天清晨都要按律敲击大铁钟,向人们“报晓”。清脆而宏亮的钟声,远震古城内外。人们称之为“雁塔晨钟”,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草堂烟雾。草堂寺位于户县境内的圭峰山北麓,相传始建于晋代。据说该寺最初是茅茨筑屋,草苫盖顶,山为宅兮草为堂,故名叫“草堂”。
后秦姚兴弘始二年(公元401年),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来到草堂寺,和姚兴等3000余人校译梵文经典97部、427卷,这是我国第一次用中国文字大量翻译外国佛经。同时,什氏又在这里创立了“三论宗”和“成实宗”两个佛教新宗派。加之,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清新。因而,千余年来,草堂寺一直驰名中外。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指的就是这里的风光。
关于“草堂烟雾”的景点,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在草堂寺西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上尖下方的大山,名叫圭峰,当地人俗称尖山。每当夕阳西下时,一片缥缈的轻烟淡雾,不时将被夕阳染红了的圭峰掩映弥漫,景色奇丽,妖娆秀美,人称“草堂烟雾”。
另一种说法是,寺内北侧有一口古井,每当秋冬的早晨,井内冒出一股烟雾,犹如巨龙缭绕,直向帝都长安飘去,人称“草堂烟雾”。
咸阳古渡。横贯关中的渭河,从古秦都咸阳旁边流过。咸阳古渡指的就是咸阳的渭河渡口。
自古以来,人们东来西往,往往要在咸阳渡渭河。由于渭河季节性水位落差较大,所以人们常常舟桥并用。冬春两季多从便桥通行;夏秋两季则靠船摆渡。从历史上看,咸阳渡口经历了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又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两朝的“古渡口”,已有2000多年的变迁。因而,便有了“咸阳古渡几千年”之说,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太白积雪。太白山位于眉县境内,海拔3767米,为秦岭的主峰,亦称太乙山。
太白山历来以它的高峻雄伟,奇异皓然而闻名于世。“太白积雪”指的就是这里的风光。
关于“太白积雪”一景,历来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太白山由于海拔较高,所以山顶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即是三伏盛夏,山上也依然是皑皑白雪,冰凌世界。人们远在百里之外,遥望太白山,只见山下苍翠,山顶雪白,故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将“太白积雪”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太白积雪并非真雪,因为太白山顶多由淡色的片麻岩组成,加之气候高寒,霜冻强烈,风吹雨淋,使整块岩石不断地风化破碎,不停地沿着山坡滑落。日久天长,就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地方,形成了一片白色的石海。而在3200米以下处,仍是一片森林的海洋。这样,就形成了山腰下青绿,山顶上雪白的奇异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八景”中有的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不复存在了,人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上或者历代文人的笔下去联想和想象这些景物当年的风貌,如“曲江流饮”、“咸阳古渡”等。有的景物至今依然光彩夺目,如“华岳仙掌”、“太白积雪”等,吸引着众多的中外人士前去观光、游览。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