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活周仁”及其后辈
责任者: 阎成功

秦腔剧《周仁回府》,又叫《鸳鸯泪》,俗名《摔帽子》。原先是在华县、华阴等地村头场院演出的皮影碗碗腔的一个剧目。清朝末年,著名演员陈雨农和李云亭将其改编成秦腔《忠义侠》,并搬上了大戏舞台。后来,王绍猶(富平人,曾任陕西易俗社社长)又将此剧修改成今天的演出本,定名叫《周仁回府》。
这本戏写的是,明嘉靖三十二年,兵部公子杜文学,被奸臣严嵩的大爪牙严年所害,又为门客奉成东所献,遭冤狱。忠良之后、异姓兄弟周仁,偕其妻、嫂逃走。严年垂涎杜妻的姿色,奉成东设计诱去周仁。周仁无奈,只好以开杜活命为条件,才可献嫂。严年同意,并将杜文学发配岭南充军。周仁以其妻替嫂前去严府。刺杀严年未遂,周仁妻自杀身亡。后来,杜文学复官回来,听说周仁献其妻,怒责周。周仁跑去哭墓,待杜见其妻后,才明真象。于是除去奸贼严年和奉成东。由于该剧揭露了权贵的纵姿贪欲,赞颂了周仁舍己救人的道德情操,鞭笞了奉成东卖身求荣的丑恶面目。所以这个剧从上演之日起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流传80余年而至今不衰。
《周仁回府》这本戏,由于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像《悔路》一场,就是只有周仁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周仁这个角色虽然是个小生,却要用老生的表演手法来演(但不挂胡子)。因为老生戏动作幅度大,有“提袍、甩袖、亮靴底”之称,比较容易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要求扮演周仁的演员在表演、道白、唱腔等方面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将造成单调、平板的舞台效果,甚至把戏唱“凉了”(即冷场了)。80多年来,有许多演员扮演的周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被誉为“活周仁”。
第一个是李云亭(艺名“麻子红”),长安县人,生于1872年,是清末的一位著名须生。他演的周仁,气宇轩昂,飘洒大方,尤其是耍帽翅,能随着音乐节奏,左右闪动,乐止翅停,飘逸自如。当时颇受欢迎。李云亭于1921年病逝,终年49岁。
第二个是刘毓中,临潼县雨金镇人,生于1896年,易俗社乙班学生。他演的周仁,经李云亭传授,不仅外貌端庄堂正,动作洒脱大方,而且既能表达出慷慨激昂的情感,又能揭示出凄愁悲哀的内心活动。刘毓中于1982年病逝,终年86岁。
第三个是雒秉华,咸阳人,生于1906年,易俗社第九期学生。他演的周仁,仪态端庄,风度潇洒,尤其是《哭墓》一场,“每字出口,风云为之变色,星辰为之失度,真是一声哭到伤情处,使人毛骨悚然六月寒,不但周郎垂泪,即壮士也失声也。(见王绍猶《秦腔记闻》)。雒秉华于1945年病逝,终年39岁。
第四个是赵集兴,西安东郊狄寨人,生于1926年,集意社一期学生。他演的周仁,扮相好,有气质,嗓音宏亮,演唱有激情。可惜,他于1948年,年仅23岁就病逝了。
第五个是黄金花(女),凤翔人,生于1926年。她虽是个女演员,但她身材高大,扮相俊秀。她演的周仁,动作大度,感情充沛,嗓音高而清亮。黄金花于1953年病逝,终年27岁。
第六个是任哲中,永寿县人,生于1926年,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现已退休。他演的周仁,表演深刻,内在性格突出,能够有分寸地运用秦腔艺术中传统的帽翅功,使之成为刻划人物的特殊手段,将角色无形的内心活动转化成有形的,强化了的形体动作揭示出来。尤其是他那柔慢伤感、委婉缠绵、别具一格地运用鼻音共鸣的唱腔,更为观众赞赏和喜爱。
第七个是李爱琴(女)、西安市未央区人,生于1939年,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她演的周仁,扮相端庄,身段好,唱腔字正腔圆,道白吐字清晰。她不仅表演细腻、逼真、生动、有激情,台架豁达大度,而且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因而受到群众的喜爱。李爱琴目前仍在演出着她的拿手好戏《周仁回府》。
近几年来,我省各地的地、县剧团又涌现出一批“小周仁”,如合阳县新蕾剧团22岁的张占玲,宝鸡县人民剧团20岁的王红丽,周至县剧团的郑金莲,临潼县剧团的牛爱萍,商县剧团的舒茶花,耀县剧团的孙玉珍等。他(她)们扮演的周仁,活灵活现,真切感人,各俱千秋。然而,谁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第八代活周仁”呢?
出处:陕西风物趣事/阎成功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