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与小雁塔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大雁塔位于唐代长安城内东南晋昌坊的慈恩寺中,与寺东的曲江池、芙蓉苑,寺南的杏园,从及曲江池东北的乐游原,组成了一个范围很大的游览区。慈恩寺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纪念他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于公元六四八年建立的。由于这是皇家主持修造的寺院,因而特别豪华富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此寺共有“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都是用栟榈、櫲樟等木料修筑而成,上边装饰着珠玉金翠和五颜六色的彩绘。相传吴道子、尹琳、阎立本、郑虔,王维等著名画家,都在慈恩寺内作有壁画①。
慈恩寺建成四年多以后,根据玄奘的建议,才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在寺内修建了高大的佛塔。
玄奘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僧人之一,他于公元六二九年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沿途拜师求法,费了四年时间,历尽艰难险阻,才到达北天竺的那烂陀寺。由于他能够刻苦学习,在这里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佛学专家。相传有人去寺中要与佛僧论战,但过了几天,无人敢予应战。最后还是玄奘出面,驳倒了那个人。又相传,支持那烂陀寺的戒日王,曾招集五天竺的佛教徒和异教徒数万人开大会,在会上宣读了玄奘的论文,并让大家提出不同意见,进行答辩。可是开了十几天会,没有一个人出来辩论反驳,因而他被公认为当时佛教理论的权威。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玄奘带着六百余部梵文经卷回到长安,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他“无弃寸阴”,每天计划完成的任务,若白天有事耽误了,晚上一定要补上。②这样日以继夜地翻译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合计一千三百多卷。由于他精通汉、梵两种语言文字,又深明佛理,因而译文详明准确,顺理成章,使佛经翻译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玄奘又根据自己在西方各地耳闻目睹的情况,写成了一部有关南亚、西南亚各地,特别是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名著《大唐西域记》。这本书为各国学者所重视,早已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
当时,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唐代之后,人们对他不畏艰险,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故事,广为流传。宋、元时期,人们开始把这些故事加以神化。明代的著名小说家吴承恩,更在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和元、明之际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以及稍晚的《西游记平话》等书的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
不容置疑,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烟,绝无可取之处,我们之所以肯定玄奘,是由于他作为一个学者、翻译家和旅行家,在沟通中外人民友谊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于公元六五二年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在慈恩寺内修起了一座佛塔,这就是最早的大雁塔。塔的表面砌砖,中心是土,共五层,高一百八十尺③。玄奘将他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文经卷和佛像,藏在塔中。
大约由于质量不好的原因,这座砖表土心的塔仅仅存在了四、五十年便逐渐坍塌,因而在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七〇一——七〇四年)又彻底拆除改建,全部用砖砌成。
大雁塔重修以后的层数和高度,在唐、宋人的记载中很不一致。唐代宗时人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中有两句说:“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大雁塔每层开四个门,当初高十层,所以有四十个门。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也说此塔于长安年间倒塌,武则天与王公贵族出钱重修,高至十层。可是宋人王洙却在注解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题下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说:“慈恩寺西院塔六层,高三百尺”④。宋敏求《长安志》中引用的大概与王洙所用为同一来源的材料,因而也说这座塔“六级,崇三百尺”。另外,与韦述同一时代的诗人岑参,在他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中又说:“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综合上边这些说法看,玄奘最初修的五层塔高一百八十尺,再增加一层或两层,都很难高到三百尺。因而似乎可以肯定,“六级”或“七级”都是“十级”之误,三百尺应该是十层塔的高度。张礼《游城南记》还说:自从战争兵火以后,塔只留下了七层。长兴年间(后唐明宗年号,公元九三〇——九三三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又整修了一次。这里说的“兵火”,应当指的是公元九〇九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时,对长安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因而塔也遭到破坏的事。安重霸将残留下来的七层塔加以修整,以后就再没有大的改变了。
塔是梵语“窣堵波”缩简了的或者说不确切的音译,中国古代又译作“率都婆”、“浮屠”、“浮图”、“佛图”、“塔婆”等。岑参、杜甫等盛唐诗人关于大雁塔的诗题或作“慈恩寺浮图”,或作“慈恩寺塔”,但都很少用“雁塔”这个名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详细叙述造塔经过,也没有提到玄奘设计的塔名叫“雁塔”。唐代中叶以后,才多用了“雁塔”一名,如唐文宗时人许玫有诗题名《题雁塔》;唐昭宗时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诗开头云:“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这大概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看出,把“雁塔”作为专有名词是比较晚的。
关于“雁塔”名称的来源,有许多传说。一种是为宣扬佛教迷信而编造的神话。相传印度佛教原分大乘、小乘两大派,大乘教不吃肉,小乘教吃肉。玄奘前往取经的那烂陀寺属大乘教。那烂陀寺附近有一座小乘教佛寺。一天,这座佛寺中的做饭僧人买不到肉吃,非常焦急,正在无可奈何时,看见天上有一群大雁飞过,便仰面对着群雁开玩笑说:“今日僧房无肉吃,菩萨应该知道!”僧人话音未落,引头的雁便折断翅膀,坠落地上。于是全寺僧人大惊失色,互相传告:“此菩萨也!”他们立即在雁落的地方修起了—座高塔,并把雁尸埋在塔下。这座塔便被人称为“雁塔”。寺内的小乘教僧人,从此也不吃肉了⑤。人们就是根据这一传说,将慈恩寺塔改称雁塔的。另一种说法是:在西方达嚫国的一座佛寺中,“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⑥。长安慈恩寺在最初修塔时,玄奘曾经建议用石块作建筑材料,修成三十丈的高塔,由于工程太大,唐高宗没有采纳,只修了五层的砖表土心塔。大概玄奘当初设计的就是雁形石塔。这个计划虽然没有实现,但名称却保存了下来,后来逐渐传布开去,雁塔便成了这座塔的专用名称。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中叶以后,新考中的进士都在慈恩寺塔下题名留念,由于这些名字“妙有行列,婉若雁阵”,因而逐渐就把塔也称为“雁塔”了。
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及第的文、武举人,也分别聚集在慈恩寺和荐福寺的塔下,效法唐代及第进土在塔下题名留念,也称为雁塔题名⑦。大约为了区别文、武举人题名地点的不同,后来便根据塔的大小,将慈恩寺和荐福寺中的两座塔分别称为“大雁塔”和“小雁塔”了。
唐代慈恩寺的各个庭院中,栽植了很多花木,其中要算牡丹花最为出色。《南部新书》记载慈恩寺元果院有早开半个月的紫牡丹,太真院又有与同类花比较,迟开半个月的白牡丹,这就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官僚贵族酒足饭饱,每年春季乘车骑马前往各地看花,成为当时长安盛行的风气,正如唐人裴潾在慈恩寺墙壁上题诗中说的:“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那饱含着冷露的皎洁的“玉杯”,就指的是白牡丹。
富贵人家还不惜用很高的代价栽培和购买牡丹花。白居易在《秦中吟·买花》诗中,深刻地抨击了这种奢侈靡费的情况: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唐代进士及第的士子通常先在杏园饮宴,再到大雁塔去题名留念,然后或者畅游曲江池,或者去月登阁打马球。月登阁在今天西安东南郊的浐河西岸,至今仍然是一个村庄的名字。
“雁塔题名”,被唐代知识分子看作一件非常荣耀的事。白居易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在游慈恩寺时就得意地高唱:“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⑧。
大雁塔自五代的安重霸重修后,历代仅仅更换了一些败砖,补砌了塔檐,整个式样没有改变。
唐代诗人如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章八元、李洞、徐夤等都曾经登塔赋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它雄伟的气概。如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就是一幅很好的雁塔及其背景的写生画。诗是这样写的: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此外,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⑨,和许玫的“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⑩等,也都是描绘大雁塔和在塔上所见长安一带景色的名句。
玄奘在慈恩寺翻译出大量印度佛经后,请唐太宗为这些经文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记》一文。公元六五三年,由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将两篇文章书写后,刻碑立于塔下南壁左右券洞内。西侧的碑文从右向左读,东侧的碑文从左向右读,二碑以塔为中心,东西对应。这种特殊的安排,说明两块碑石是专为此塔而刻的,大约碑文刻好后,就一直立于此处。另外,僧怀仁又按《大唐三藏圣教序》的内容,集王羲之字,刻石立于弘福寺内。现在这块碑刻,保存在陕西省博物馆碑林中。
今天从西安火车站一下车,就可以望见正南方向十数里外高入云天的大雁塔。它如今所在的大慈恩寺,是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五〇年)利用唐代慈恩寺西院旧址重修的。寺门里,以雄伟的大雁塔为中心,周围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庙宇建筑,掩映于青槐古柏之间;碧空下,竹丛花径中随处有供游人休息的石礅。这里依然是西安最吸引人的游览场地之一。
大雁塔从平地到塔顶,共高六十四米左右。这是一座仿效木结构的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各层墙壁面上都有部分突出墙外的隐柱和柱顶的斗拱、栏额及塔檐。檐四角悬挂的铁钟,在风中丁当作响。
砖隐柱使塔各层的墙面,从外表上看形成了一个个开间,自下而上,间数逐渐减少,宽度也逐渐缩小:第一、二层,每面砌隐柱十个,将塔面分成九间,第三、四层为八柱七间,第五、六、七层为六柱五间。塔顶修成巨大的宝瓶形状。全塔整个为四方锥形,庄严稳重,气魄宏大。塔第一层周长一百米左右,四面砖券门洞的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上满布唐代的线刻画:蔓草飘风,云龙飞舞;佛像体态丰盈,神情优美。特别是西门楣上的佛教建筑图,流丽工整,细致入微,连重檐、斗拱、筒瓦、檐角铁马、屋内立柱等建筑细部,都刻画得清清楚楚。这些线刻画,是研究当时建筑工艺和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属于现存唐代线刻画的最上乘。
由南塔门走进去,顺着盘旋而上的楼梯,可以攀登塔顶。各层四面都开有砖券拱门,极便于向外眺望。大雁塔到今天依然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物,从顶上远望,南边那雄伟的终南山,恰似苍翠的屏障一般。北方烟雾中隐约可见的白色飘带,是东流的渭河。塔四周千顷碧波,万户炊烟;繁忙的城市,恬静的原野;朝霞彩云,雁过长空。万千气象,都来眼底。可以体会到:“渭水寒光摇藻井,玉峰晴色堕朱阑”⑾和“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⑿等古人诗句,都不是没有根据的虚夸之词。
由大雁塔向西北方向了望,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雁塔。这座塔在唐代位于荐福寺中,因而唐、宋时期一直被称为“荐福寺塔”。
荐福寺在唐代长安皇城南朱雀门大街东侧的开化坊内,创建于公元六八四年,最初名叫大献福寺,公元六九〇年改为大荐福寺。公元七〇七年,唐中宗时期在开化坊对面安仁坊的西北角修建了佛塔。塔院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对。经过唐代末年兵火以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就是今天小雁塔所在的地方。
这座塔表里全部用砖砌成,原来一共十五层,为密檐式建筑,玲珑秀雅,与雄伟壮观的大雁塔互相辉映,各有特色。
唐代另一位著名僧人义净,曾在荐福寺翻译了他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佛经。义净于公元六七一年从海路前往印度,在那烂陀寺学习。他归途中又曾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长期居住,到公元六九五年,才返回祖国,先后在洛阳的佛授记寺、福先寺,以及长安的西明寺、荐福寺,从事翻译工作。公元七一三年,死于荐福寺,遗骨埋在洛阳北原上。
义净同样是一个学识渊博、影响很大的翻译家和著作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写成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为我们保存了唐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义净虽曾在几个寺院居住,葬地也不在长安,但《高僧传》中关于记述他的部分称为《大荐福寺义净传》,这大概因为义净的翻译工作,主要是在荐福寺进行的。唐大荐福寺虽早已荡然无存,而曾经见过义净勤奋工作情况的荐福寺塔,却依然耸立在古城西安之南。
小雁塔经历了陕西古代两次大地震,被震毁两级,虽震开裂缝,而终于不倒塌。这除了塔身结构坚固等特点外,还特别因为塔下地基被夯筑成半球体,能使震动力均匀分散的原因。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建筑技巧。
小雁塔为正方形,高四十五公尺。塔下南、北入口处的弓形石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像。经过解放后的大力整修,加固了塔身,重新安装了楼板扶梯,使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塔,又获得了新生。当游人从塔顶观赏西安市区风光时,由于距离较大雁塔近,因而也更加真切,别有风味。
今天,在秀丽的小雁塔下,古典式的亭台楼阁四周,围绕着草坪花丛、苍劲的松柏和盘曲的唐槐,再加上许多稀有的古代碑石,就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研究和参观游览的胜地。
①见《历代名画记》。
②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③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④见《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第八卷。
⑤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⑥《关中胜迹图志》引《天竺记》。
⑦见明李楷《河滨文选·荐福寺小塔记》。
⑧见《唐摭言》。
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塔》。
⑩许玫:《题雁塔》。
⑾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
⑿章八元:《题慈恩寺塔》。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