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首都地位的古城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宋元时期的长安唐代末年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唐王朝已成空架子,大权落入各地藩镇手中。经过几次混战后,唐昭宗也完全被大军阀朱温(全忠)所控制。朱温为了把政治中心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以利于他随心所欲地控制局势,便逼迫昭宗迁都洛阳。临出发前,他命令拆毁长安所有的建筑物,将木料编成木筏,顺渭水、黄河漂往洛阳,并强迫城内居民一起东迁。朱温是当时的宰相崔胤为了与宦官韩全诲等人争夺权力而召到京城的,结果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因而当时长安人民公开在路上大骂:“国贼崔胤,召朱温倾覆社稷,俾我及此。天乎!天乎!”①从此以后,长安不仅失去了首都地位,而且这座历史名城被彻底破坏。
唐代以后为什么再没有把长安作为全国的首都呢?除了朱温的彻底破坏这个直接原因之外,与洛阳一带处于全国比较适中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江南各地经济迅速发展,也是有关系的。
从西周到唐朝,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建都于关中地区,但对文化发展同样比较早也比较高的中原地区,都曾给以很大的注意。如西周建都丰镐后,就根据周武王的意见,很快在洛阳附近营建了洛邑。周人称丰镐为“宗周”,称洛邑为“成周”,表明了两座城池的密切关系和对周王朝的重要性。当时也注意到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②这一特点。到西汉、隋、唐时期,更进一步明确地把洛阳定为东都,全国的政治中心在西京长安,而洛阳则是长安有力的辅佐。对东都的城市建设,也大体按首都的标准来要求。文献记载,隋、唐洛邑周长达六十里左右,其中宫城、皇城、夹城、百官衙署,一应俱全。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帝,都曾多次前往洛阳,特别是武则天在洛阳住的时间很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后来几个朝代以洛阳为都城,并不是很偶然的事。
如前所述,江南地区经济的大踏步发展,是国家都城位置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唐代盛期,长安城中上百万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已经要靠漕运江南一部分粟米补充。唐代中叶以后,扬州、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又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业中心,有“扬一益二”之称。五代十国(公元九〇七——九七九年)时期,长江以南社会比较稳定,经济逐步上升,大量北方人民迁往南方。在这期间,除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几个朝代建都于今天河南省的开封或洛阳市外,其他如吴和南唐建都于今天江苏扬州市,前蜀和后蜀建都于今天四川成都市,楚建都于今天湖南长沙市,闽建都于今天福建福州市,吴越建都于今天浙江杭州市,南汉建都于今天广东广州市,荆南建都于今天湖北江陵县,都反映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化。
政治中心的改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从汉、唐时代以来,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因为吐番和突厥等少数民族武装的干扰,逐渐被堵塞起来,所以从唐代中叶以后,对西方各国的交通也逐渐由陆路转向海路。当时浙江的明州(宁波)、福建的泉州、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扬州等城市,已经成为中国与亚、非、欧各地人民交通往来的重要门户。这一切都促使长安失去了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长安失去首都地位后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城区的急剧缩小。根据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的记载可以知道:唐昭宗被迫迁往洛阳后,公元九〇四年,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了已被朱温彻底破坏的外郭城和宫城,仅将原来官署所在的皇城加以整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南城中门)、安福(西城北门)、延禧(东城北门)三座城门,北开玄武门。对唐代皇城的城墙没有改动。由于城区面积大大缩小,使长安、咸宁(原万年县)两县的县治都留在了城外。这座新城,就是从唐末、五代,直到元朝的长安城。
宋代在长安城内的设置,除了京兆府学(后来发展成为碑林)的位置可以确定在今天陕西省博物馆所在的地方外,其余都已经无迹可寻了。元代把新的长安城称为“奉元城”。清代人编写《咸宁县志》时,根据李好文的《长安志图》考定:“旧景风街即今东门大街,旧安上街即今南门大街,旧含光街即今长安含光坊。广济街、通政坊、马巷、府学、开元寺皆至今不改。报时楼即今鼓楼,钟楼即今迎祥观。”文中的“今”,是指清代初年的西安府而说的,文中的“旧”,则指的是唐皇城中原有的街道。这样看来,今天西安市南大街,应该就是唐皇城中的安上门街,而今天西安东大街西段,就在唐皇城中景风门大街一段的位置上。
元代除了奉元城外,在今天西安市东北大约三公里的地方还修了一座安西王府。这是公元一二七二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他的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后,所修的新城。由于古代又把蒙古族人称为“鞑靼人”,所以至今当地农民把安西王府宫殿遗址叫作“鞑王殿”。
安西王府修成后不久,意大利古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于公元一二七五年来这里游览。他在游记中描绘这座王府城说:“(京兆府)城外有王宫,即上述大汗子国王忙哥剌之居也。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此忙哥剌善治其国,颇受人民爱戴。军队驻扎宫之四围,游猎为乐。”③这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情景,因而也是关于安西王府最为真实的描述。
一九五七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西王府的城址和殿基进行了勘测、钻探,发现城基保存完好,全是板筑夯土,城周长四华里多。在城址中央有一个庞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二、三米,上边有很多砖块和琉璃瓦片,这应该就是当年的宫殿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五块铸有古代阿拉伯数目字的方形铁块,五个铁块大小相同,其中四块挖出来的时候夹在凿刻得非常工整的两块方石中。据数学家研究,认为这是运用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幻方”。幻方又名“魔方”或“纵横图”,是把从一到N?的自然数字排列成纵横各有N个数的正方形,使纵横各行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总和都相等,称为排列成N行的纵横图或幻方。我国汉代已经有三行的幻方,安西王府发现的这些幻方纵横各六行,各行数字的总和都是一一一,这是迄今我们所知道的、记载有我国运用古代阿拉伯数目字最早的文物材料。今天世界各国所用的统一的数目字,都是由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数字演变而来的。这些元朝记载有幻方的实物的发现,对于我们研究阿拉伯数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唐代以后,一直到元代的几百年间,长安的城治名称多次变更。例如后梁时期改京兆府为雍州,设置大安府;后唐时又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在这里设置陕西路;金代改为京兆府路;元代称为安西路。公元一三一二年,元仁宗时又改称奉元路。这一时期,长安各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唯一值得注意的,就是从宋代开始,逐步形成了现在驰名中外的西安碑林。
①《旧唐书·昭宗本纪》。
②《史记·周本纪》。
③冯承钧泽:《马可波罗行记》第一一〇章《京兆府城》,中华书局版,第四三一——四三二页。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