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资料>三秦史话>关中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明代的军事重镇——西安府

责任者: 武伯纶,武复兴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了明王朝。第二年的春天,他命令大将军徐达攻奉元城(元代改长安城为奉元城),元守将张思道逃走;三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西安”这个名称。“西安”与元代早期曾经把长安称为“安西”一样,都是表示希望安定大西北的意思。
    唐代以后,长安虽然不再作国家的首都,但它在军事、交通和商业贸易上,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大西北的首府。朱元璋认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①明代人张瀚也说:“河以西为古雍地,今为陕西,山河四塞,昔称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并指出关中一带城镇中“生理殷繁,则贾人所聚也。”②因而封建统治者仍然对西安非常重视。朱元璋专门把他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正表明了他对西安和关中的特殊关心。
    由于明王朝的重视,使西安的城市建设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最突出的是在元代奉元城(也就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成了雄伟的西安城墙。
    修城工程开始得很早。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公元一三六八年——一三九八年)初年,即由都督濮英负责组织人力③,把旧城东、北两面城墙,各向外移了一段距离。西城、南城,则是在旧城墙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明西安城周长十一·九公里,南城三·四公里,北城三·三公里,东、西城各二·六公里,是一个长方形,比唐代皇城扩大了三分之一左右。
    公元一三七〇年前后,在西安城中又开始修建秦王府城,公元一三七六年完工。秦王府城又名秦藩府城,或王城,其遗址就是今天西安市内群众称呼的新城。秦王府城的东、西、南三座城门早已拆毁,唯独广智门(北门)至今依旧巍然屹立。秦王府中的一对铜狮子,现安置在陕西省博物馆的大门口。今天革命公园喷水池中那块巨大的太湖石,原在秦王府中,冯玉祥督陕时期,搬至今址。相传这块形体奇特的石头,还是唐代兴庆宫中沉香亭畔的遗物。秦王府城外的包砖,后来被冯玉祥的部队拆去修了新城大楼等建筑物。
    明代西安的外郭城,应是在秦王府城之前修成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座由都督濮英修筑的城垣,最初还是土城,到公元一五六八年,在都御史张祉主持下,才为城外皮砌了一层青砖,改变了唐代以来土墙的面貌。这样不仅使防御能力大为提高,而且对城垣也起了显著的保护作用。
    重修以后的西安城墙高十二米,顶上宽度达到十二至十四米,城顶外沿修有带垛口的短墙。这些短墙又名雉堞或女墙。各垛口之间的下部,开着一个小方孔,用来瞭望和射击敌人。城顶部内侧修着低矮的宇墙,以防止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
    每隔一百二十米,修一座突出在城外的敌台(又名墩台或马面),它的高度与城墙相同。敌台是专门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而设置的,两座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四城九十八座敌台上,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城门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也是封建统治者最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明朝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设有正楼、箭楼、闸楼三座城楼。城楼下的小城叫瓮城或月城,也是驻兵的地方。
    城四角都有突出的角台,除了西南角的角台为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来的形状外,其它都是方形的。角台上修有比敌台更加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四周环绕着又深又宽的城河。正对城门的地方,设置了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升起吊桥和关住城门一样,就截断了进出城的通路。
    可以看出,明代西安城墙曾经是一个庞大而且严密的防御体系。保留至今雄伟的西安城,也是我国现有比较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堡建筑实物例证之一。今天东、西城门的正楼、瓮城和箭楼,北门的箭楼和瓮城,南门的正楼和瓮城,都依然完好。西安城墙已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市区的钟楼和鼓楼,也是著名的明代建筑物。钟楼建筑于公元一三八四年,它原来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广济街东侧的迎祥观内。这里在明代之前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全城的中心。但明代扩建西安城后,它偏到了城西部,因而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巡抚龚懋贤把它迁移到现在四大街交会点的位置上。
    钟楼仿效唐、宋时代的建筑形式,重檐窝拱,攒顶转角,屋檐翘起,形似振翮高飞于碧空中的五彩多姿的锦鸡。楼底开有四个门洞,通四条大街。门洞中心点有四根交叉的石梁。四方形的楼砖座,每面宽三十五·五公尺,高八·六公尺。由地面到楼的金顶上端,共计三十六公尺。古代用悬挂在楼上的一口大钟向全城报时。明人龚懋贤在《钟楼歌》中描绘这座宏伟的建筑说:
    挹终南兮云为低,
    凭清渭兮衔朝曦。
诗人一大早登上高峻的钟楼远眺,他眼前的终南山都似乎退缩了下去,天上的云彩也显得低了。楼北边紧靠着银带般的渭河,东侧廊下洒满了金色的朝阳。
    鼓楼位于钟楼西边偏北不到半里路的地方,明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〇年)建成。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建筑物,在青砖砌成的基座下,券有一个南北方向的门洞,供人通行。楼上、下两层,都是七间宽,进深三间,为“歇山式”建筑,由平地到楼顶高三十三公尺。当时用楼上悬挂的一面大鼓,每天傍晚向全城报时。
    解放后,钟、鼓楼都已被整修如新,金碧辉煌,成为西安市中心区主要的游览场所。

①《洪武实录》第四十六卷。
②张瀚:《松窗梦语》。
③见《陕西通志》。

出处:西安史话/武伯纶,武复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