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新老“周仁”的不了秦腔情

中国文化报

——记秦腔的国家级传承人李爱琴及弟子杨升娟 


   从去年年末起,一场“秦腔经典传统剧目惠民演出月”活动在陕西西安拉开了帷幕,这次演出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大家对秦腔的热情。西安易俗社大剧院门前每天人头攒动,一票难求,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一抹亮色。为此,记者走访了在秦腔行里颇受大家称道的一对师徒——秦腔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琴及其关门弟子杨升娟,她们的故事是今日秦腔行里师徒传承的一个缩影。

   去年7月,记者就见证了在西安举行的杨升娟的拜师仪式,一杯师傅茶、一个叩首,礼成。经过16年的磨练和考验,杨升娟正式接过师傅的衣钵,被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授予饰演《周仁回府》中“周仁”的第九代传人。《周仁回府》作为秦腔的“家底戏”,是传唱了数百年的经典剧目,为秦腔八大本之一。在秦腔界,无数名家都曾争相演绎过《周仁回府》。

   “观众就是我的加油站”

   李爱琴出生于西安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祖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皮影表演艺术家,父亲从小好秦腔,渐渐地让小爱琴也爱上了它,并一发不可收。她三四岁时就时常在农闲时随父亲东奔西走,卖艺挣钱。尽管年龄不大,小爱琴却拥有一副好嗓音,6岁开始便活跃在各个秦腔舞台上。由于她天资聪颖、嗓音圆润,能掌握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以被人们戏称做“六龄童”。1953年,她进入西安五一剧团正式学艺,不久便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从此事业风生水起。

   李爱琴塑造的周仁堪称是当今秦腔界的最高水平,嗓音苍劲有力、浑厚圆润。在《周仁回府》一剧中,她在充分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再创造。比如在角色塑造中,她加入了闪帽翅的绝技,还变以往的短水袖为长水袖,以期甩得更潇洒,更漂亮,这些创新都淋漓尽致地凸显了人物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此外,在唱腔上她还加入了滚白,连唱带说,以此表现人物情绪的波澜起伏,并且省去了不少不必要的唱词,显得干净利落。此剧她演了3000余场,常演常新,被人们赞誉为“活周仁”。

   李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不仅擅长演小生戏,也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李爱琴说:“演员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观众。但创新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能丢失特有的风味。”

   在认真演戏的同时,她还身兼许多社会职务,曾担任过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即使现在退休了,她也没丢下自己的秦腔事业,经常为学生排戏,为群众演员做指导,只要有人请她示范几句,她都会唱上几嗓子。她时常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观众就是上帝,一个演员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才算是好演员,哪怕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要认认真真地表演。”

   李爱琴虽然是秦腔行里响当当的领军人物,但在生活中,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名人,经常给别人“让道”,放弃许多演大戏、演好戏的机会。在她看来,大家都是在为秦腔事业奋斗,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不仅如此,她还时常和区县剧团合作,跟当地群众演员同台演出,一方面鼓励他们,给他们增添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当地演员的表演水平。“观众就是我的加油站,只要能唱戏,能看见观众的笑脸,我就劲头十足。”

   不仅仅是一个剧目的传承

   李爱琴的学生遍布西北五省,尤以当红小生杨升娟最具代表性。提起这位爱徒,李爱琴止不住的欢喜。

   杨升娟说,能得到师傅的亲传,好像是老天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似的。她说,在自己还未满月时,母亲就抱着她去看戏,而当时在台上表演的正是李爱琴。杨升娟从小就喜欢听李爱琴的戏,总是把一盘磁带反复听上好几遍,百听不厌。后来西安五一剧团招考时,恰巧李爱琴就是面试官之一,而杨升娟所唱的正是《周仁回府·夜逃》。杨升娟告诉记者,她对老师李爱琴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老师对她既和善又严厉。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经常一口一个女儿地叫她,但在排练现场,动作稍微不到位,老师都会给她指出来。

   李爱琴常说,杨升娟很有演戏天赋,悟性高,一点就通,不管是生活境况还是学习天赋,她与自己都惊人地相似。农村的孩子能吃苦,自考入五一剧团后,杨升娟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害怕自己稍一放松,机会就悄悄溜走了,因此从不敢懈怠,“三伏天练功结束后,就像洗了个澡,一块干的地方都没有,连摁门铃的力气也没有了,时常趴到门上放声大哭。”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勤学苦练,现如今她成了继李爱琴之后的又一“活周仁”。“这不只是一个称谓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为秦腔事业甘愿奉献的苦心,一种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的心愿。”杨升娟说。

   一个人能够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终生是一种福气,可是当自己喜欢的事业遭遇打击时,相信谁都会着急。提起秦腔的发展现状,李爱琴顿时眉头紧锁,显得忧心忡忡。她也时常和同行讨论秦腔的发展之道。不过她说,自己年事已高,过多的讨论也只是徒劳,所以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指导学生上。看到杨升娟等爱徒在舞台上的成功,李爱琴备感欣慰。“这样对我自己有一个交代,对观众也能有一个交代,我把周仁传承下去了。”她动情地说。(记者  任学武  实习生  杨银)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