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非遗保护动态
国家级非遗“弦板腔”汇报演出在陕西乾县举行
乾县网
日前,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乾县皮影戏弦板腔成为咸阳市唯一的一项被列入其中。为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得到抢救性保护,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组织和剧目排练,8月14日晚,由乾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县文体事业局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汇报演出”在乾县剧院举行,陕西省文化厅机关党委书记彭英、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赵登峰,咸阳市文化局局长韩炜等领导与上千名市民一同观看了演出。
晚会由陕西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爱美主持,陕西省艺术学校、咸阳市艺术馆、省、市新闻媒体等单位相关人士也应邀观看了演出,福客民俗网全程给予了报道。
乾县文体局赵明博局长告诉福客民俗网记者:“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次汇报是6月9日'文化遗产日蛟龙转鼓、弦板腔专场展演'之后,又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活动,类似活动将在全县陆续开展,请群众观看,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民意识”。
据悉,专场汇报演出为期3天,节目异彩纷呈,梨园名家荟萃登台献艺,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鼓与呼,使久违的戏剧艺术瑰宝重见光彩,为观众奉献一份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有传统名剧《紫金簪》、《武则天》、《穷人恨》、《牧羊圈》,还有移植剧《智取威虎山》等,使观众留连忘返。
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其音乐弦律节奏明快,悦耳悠扬,唱腔刚柔相济,感人动听,能充分表达戏剧剧情。随着历史发展演进,弦板腔从早期基本乐器的“二弦”、“三弦”“板子”发展到加入板胡、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在演唱方面由早期注重表演武打戏发展到表演历史演义和缠绵委婉的多种剧情的戏剧。弦板腔历史上在民间流传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兴平、武功、周至、户县,以及甘肃庆阳、正宁、天水、合水、兰州等地。其中在陕西乾县、兴平、礼泉最为盛行。为陕、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弦板腔由皮影戏搬上大舞台是从乾县开始的。
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据王绍猷先生考证,弦板腔、皮影戏源于秦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其乾县植根最深、流传最广,1800年前后弦板腔曾与“道情”同台演唱,以后逐渐演变为独台演唱,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为独特剧种。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后面乐队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自宋以来一直以皮影戏演唱形式在民间世代传承。过去关中农村一般农闲结社,过节和过年欢庆。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影戏,在民间久演不衰。不断向艺术化发展。但在封建社会,由于官方文化机制薄弱,造成岐视民人俗文化,民间很少有人专司记载,因此除留传有少量的剧本外,很少有音乐表演等方面文献资料。据老艺人郝振安(已故)回忆近代弦板腔主要发祥于乾州(即陕西的乾县),后波及周边的礼泉、兴平一带,并形成东西两路流派。东路以礼泉王元德为代表,其班社擅长演武打戏,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记》等剧目著称;西路以乾县著名老艺人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正友等为代表,以演唱三国戏而著名。其中郝振安(乾县马连乡人),后期多演传奇戏,在演唱中融入了缠绵抒情的细腻唱腔,弥补了早期弦板腔以刚健昂扬为主之不足。
弦板腔早期是从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开始的。艺人们将用羊皮、牛皮刻制成的各类戏剧人物,在撑展的纱帘上通过灯光挑动皮影,映像表演。最早的弦板腔皮影总是只有四个人说唱,被群众称之为“四人忙”。当时在关中流传着一首歌谣:“一辆大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四人分为两部分,在纱帘“亮子”前操作挑动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敲带鼓弹硬三弦,一个拉二弦折铙钹,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锣、唢呐、大号、小号。后来发展刻有四手、五手、六手等,加入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
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其相同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过门,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句中的小过门,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弦板腔板式有10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此外,使用较多的还有“紧板”、“滚白”、“撇板”等。“气死人”(即“阴死板”、“提头”等)实际是变化局部唱腔的正板;“伤音子”是在紧板的首句加上拖腔,基本属于带字叫板的唱法。其余的“尖板”、“二六”、“三不齐”、“三偕一”、“七偕一”等,都是短暂插入性板式,很少单独使用。弦板腔的唱词,主要是7字句和10字句,也有6字句、8字句和9字句的。其音乐伴奏,除部分模拟唱腔或衬托节奏外,一般只伴奏句中或句尾的过门,宛如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扎板子”在唱腔中起主击节作用,所以唱腔清新晰,雅而易懂。
弦板腔的最大特征是,音乐唱腔优美愉悦。唱腔特点,悦耳高昂,具有激情,富于表达剧情人物感情,展示喜、怒、衰、乐的多种情感。它不仅具有我国北方戏剧的豪迈刚键,也具有我国南方戏剧委婉的特点,在托腔上长短适中,为戏曲爱好者适听和欣赏,甚至对偏爱歌曲,不喜戏曲的人群大多能接受。它的唱腔已基本具有九种固定板路。即:导板、上音子板、正板、紧板、二流板、气死人、三不齐、流板、撒板。弦板腔所表演的剧目相当丰富,历来以表演列国戏和三国戏最多,如《桃园结义》、《三请诸葛》、《回荆州》等以及《紫金簪》、《武则天等》;新编剧《借驴》、《十三姐妹闯三关》、《七星剑》;移植剧有《穷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据统计从皮影戏到大舞台戏,弦板腔一直倍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剧目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故事内容丰富,剧目取材于历史演义、民间生活故事。音乐豪迈奔放、慷慨激昂,具有西北群众传统的乐观气质和明快开朗的性格风度,表现英雄豪杰一类的武打戏最为适宜。弦板腔戏剧千百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扎下牢固的根基,在民间历经了世代传承和演进过程,以旺盛的生命力,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剧种地位。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群的喜爱和欢迎…… 凡观看和聆听过弦板腔的人大多都会被其艺术魅力所感染,它的艺术特色已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为影响深远的东方艺术增添了绚丽斑澜的光彩。
弦板腔作为视听艺术具有十分明显的音乐美感,节奏愉快、悦耳动听,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陶冶情趣方面发挥了得要作用。艺术形像的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光明,弘扬中华文明道德,启迪人民群众发扬弃恶扬善,净化心灵的艺术教化作用。作为地方剧种,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地方优秀剧种,为我国影响深远的戏曲艺术增添亮色和光彩。对研究戏剧文化和地域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抵估的价值。
1958年乾县成立弦板腔剧团,把弦板腔从皮影“亮子”搬上了大戏舞台,使弦板腔在音乐、唱腔、布置、道具等方面取得了拓宽和提高,令人耳目一新。同年初第一出弦板腔戏《槐荫媒》搬上大戏舞台,一经演唱,座无虚席。5月赴西安汇报演出,薄一波副总理、赵伯平省长观看《紫金簪》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1960年3月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汇演大会后,弦板腔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培养的五大剧种之一。1962年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考察乾陵时,对弦板腔这一稀有地方剧种给予了肯定和关注,并要求做好发展和提高工作。1979年9月弦板腔《紫金簪》参加省文化局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并获演出二等奖。陕西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弦板腔唱段和选场。
弦板腔对振兴中华民族和弘扬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推动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向多元化、深层次、高品位拓展,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束绚丽多彩的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