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横山老腰鼓
陕北横山老腰鼓的历史渊源
横山县人民政府文体事业局
其一,基于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鼓是战场上指挥将士前进冲锋的号令。锣是收军的号令。打了胜仗,将士们夜间燃着熊熊篝火,鸣锣击鼓,狂欢起舞,庆祝胜利。走的场子“大滑四门”、“黑驴滚昼”、“转九曲”、“十二莲灯”等便是战时的阵图。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的应用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长久演变下来,便形成今天的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也有传说,古时牧羊人,为了调整自己孤寂单调的放牧生活,用一截树根挖成空洞,两头绷上死羊皮,制成鼓,敲而训羊,兼作娱乐。后来加上即兴表演动作,再同吹打乐配合,就发展为今天的淳朴奔放、自由洒脱、富有山野风格的腰鼓艺术。
还有人传说,腰鼓是从祈神的迷信活动中逐渐由祭祀舞蹈发展而来的。古代劳动人民逢年过节遇庙会,用打腰鼓的方式娱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模仿战鼓形式,把它挂于腰间,加进去形似蒙古人“跳鬼”的动作和自己兴高采烈时的表演,形成一种带迷信色彩的腰鼓形式。
横山老腰鼓影响很大,流传久远。清光绪年间就有横山老腰鼓艺人曾往延安、安塞的真武洞、西河口传艺,民国十七年,横山逃往延安、安塞等地的饥民把横山腰鼓传到那里。因此,安塞腰鼓是横山老腰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流派。由此可见,腰鼓艺术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完整而富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它根植于劳动群众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