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传统手工技艺 > 洋县传统造纸技艺
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渊源
洋县文化馆
洋县龙亭蔡伦造纸术有1900年的历史。它形成于东汉朝代,由蔡伦所发明,并由其养子、蔡氏后裔及龙亭故县乡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推广传播,其后世代相承,保留至今,在龙亭及县域内一些地方有以蔡伦造纸法进行生产的民间构纸及龙须草纸、竹纸作坊和遗址。
我国东汉永元(89—105)年间,在朝廷担任尚方令(东汉皇家作坊官员)的蔡伦曾由洛阳抵长安,经子午道至龙亭故县(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镇)寻找造纸的原料,实验造纸的方法,终于在元兴元年(105)实验出了一套完整的造纸术,研制出了用构树皮和废麻料作原料的植物纤维纸。蔡伦发明的纸当时社会上叫作“蔡侯纸”。蔡伦发明造纸术和植物纤维纸一事在东汉当时的官修史书《东观汉记》及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中均有明确记载。作为蔡伦造纸实验地的龙亭,蔡伦发明的造纸术首先在当地被推广,被普遍使用。洋县龙亭在中华造纸中的这段历史,地方的石碑、方志都有记载。曾两次任洋州(辖龙亭)知州的开国侯杨从仪在《汉龙亭侯神道碑》中曰:“汉龙亭侯蔡伦食邑于此,卒遂葬焉。”又说:“侯(龙亭侯蔡伦)造纸厥始于此,故洋人造纸得传。”他还在碑文中赞扬说:“侯有功德于民,……纵民辟野,樵采营纸,则纸业增而田业广。”明代曾任过户部主事的洋县县令刘美在《汉龙亭侯墓碑》中写道:“侯造纸厥始于此,其利几遍八方,即世世昌之。”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曾任汉中府事的杨明盛所撰《汉龙亭侯蔡伦墓碑》载:“侯封于斯(龙亭),植于斯,当时爵于斯。”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洋县知事邹溶在龙亭蔡伦墓前石碑上撰文也说:“汉龙亭侯蔡伦食邑于此,卒遂葬焉。古者书籍皆木版竹简,侯始造纸,天下后世利赖无穷。”另据民国《洋县志备考》,洋州刺史唐人曹邺云,蔡伦在龙亭,“始以楮皮(构树皮)造纸,今洋人(故龙亭县所在地洋州人)犹多能作纸,乃伦之遗业也。”前述杨从仪碑文中还明确指出:“(伦)乞骸骨(即告老)便扶(沿着)向路(原先走过的路)。”这段记载说明了蔡伦以前来过龙亭,晚年又来到龙亭就国(国即封地,蔡伦于公元114年被封为龙亭侯)为他进一步推广造纸提供了可能,就国期间,蔡伦组织龙亭邑民开垦荒地,采构营纸,推广造纸,并立故龙亭县县令之子为养子(名蔡兴),蔡氏谱系得以延续,蔡伦造纸法得以很好地传承。龙亭区域内现有许多蔡伦时代的东汉造纸作坊遗址,如蔡伦墓东北30多米处有东汉造纸作坊遗址一处,蔡伦墓以东500米处有晾纸山作坊遗址,另有龙溪河边的母猪滩造纸作坊遗址、月牙池造纸作坊遗址和构树湾原料基地遗址、王坎石灰窑遗址等。还留存有汉代造纸用的石臼和大铁锅。迄汉至清,洋县境内以龙亭故县造纸作坊为中心的手工造纸作坊星罗棋布。汉代的构皮纸制作之地西面主要有纸坊乡纸坊街、北面主要有华阳中坝大湾、华阳南京街村、茅坪南村坝;东北面主要有阳庄河东沟、阳庄河西沟、阳庄河余家沟村;东面主要有秧田铁佛寺。魏晋以后县域内的许多地方就地取材,沿着蔡侯纸的制作方法,制作竹纸和龙须草毛边纸。其时较著名的竹纸造纸之地有县城北部山区的华阳汉坝东坪、华阳大古坪、窑坪;有东北部山区的阳庄河宋家堰;另有东部山区黄家营、黄金峡新铺街及黄金峡郏沟的龙须草、毛边纸作坊和南部山区沙溪的稻草纸作妨等
目前存留下来的手工造纸作坊有2个,一为龙亭街村构树皮造纸作坊,一为黄金峡新铺街村龙须草毛边纸作坊。构纸作坊再现着1900年前蔡伦造纸术的整个工序,是东汉“蔡侯纸”制作方法的再现,龙须草、竹料造纸则是沿用蔡伦造纸术的后代的遗存,是后代推广蔡伦造纸术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