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杂技与竞技 > 华山拳
华山太极拳(剑)的历史渊源
华阴市华山太极武术协会
华山太极武术,在孟氏家族与华山高道的精研下,不断得到提高,它经过酝酿和萌芽、发展与积累、鼎盛与流传、继承与衍续四个阶段,呈现出兴衰更替与其他流派彼此融合的脉络。
一、孟子——“养气”理念开先河
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的“养气”理念:“至大至刚,以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这种以内心逐步积道义而生正气理念,开辟了孟氏太极养生术的先河。
二、“武商”孟金——三河口经商习拳
孟子后裔孟金自山东移居华阴三河口,因受当地自然生活环境的影响,把引导术与拳术套路、素鼓的狩猎、艄公的荡桨、纤夫拉纤等物象的动态进而结合起来,“屈伸俯仰,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创立了“金狮扑虎”套路,为华山太极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孟氏后裔岳庙献艺
在东泉店定居的孟氏后人遭战乱之苦,另谋生计,向西迁徙,与西岳庙为邻,这就是以后的西城子(岳西村)。西岳庙当古驿道的要冲,位置优越,四通八达,不久就形成了集镇,民众在西岳庙的西侧修建一座武郎庙,每年四月初二至二十八举办赛武庙会,进行论剑比武活动。孟氏族人凭着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武艺,逐渐发展壮大,到唐宋朝时已形成名门望族。唐玄宗李隆基率领王宫大臣祭祀华山,并立碑纪事,后称为天下第一碑。祭山之余,华阴县令曾命孟氏后裔献上太极拳表演,遂使孟氏太极功法名扬天下。
四、“侠医”广明——西岳庙悬壶济世
清光绪初年,孟子第七十代后裔孟丙山拥有偌大的家业,好交友,与华山高道为伍,不仅将家传太极举练得出神入化,还精通医理,悬壶济世,救人无数。
孟氏传到孟浩这一辈,孟浩继承家传绝学,他为人谦和,性情开朗,对家传武学并不保守,为了把祖业盐行越办越大,常在西岳庙侧组织镖师演练太极拳剑,以便更好地护镖。
五、吕洞宾与华山剑
吕洞宾在华山修道之余,时而下山,来到岳庙街市采购物品,对孟氏太极拳观赏许久,不由喜出望外,他与孟浩攀谈,一来二去,相交甚欢,成为挚友,孟浩将太极要义传于吕洞宾,吕洞宾将太极拳理用于养生和修炼,“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性命双修,以天遁剑诀参悟太极八卦,曾演天数于华山,形成华山太极剑法,身法飘忽,剑走轻灵,有人形容华山剑法:“入天兮惊飞鸟,滚地兮不染尘,一撒手通身皆是手,只见剑光不见人。”身背雌雄双剑的吕洞宾,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仗剑云游,扶弱济贫,成为—代剑侠。
六、陈抟与太极拳
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先秦道家黄老庄的阴阳学说,演绎和诠释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大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易学加以改进,并汲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又绘《无极图》加以说明。据朱尊彝《无极图授受考》载,此图“为环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第一称为元牝之门,为万物之始;次二称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五气朝元;次四阴阳配合,称为坎离:最上为炼气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曰无极图。”该图作为华山道教秘籍,可惜现已失传。据研究推测,可能是一种练气阵法,“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陈抟创立“金龙四把”太极拳式,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陈抟因长睡不起,被后人称为“睡仙”。其实陈抟并不是贪睡,而是在练“龟息功”,可见太极功法动也能练,睡也能练。陈抟被后世尊为老祖,毕竟不是常人,他感于世人苦而不悟,遂将太极奥义藏于拳法,以剑诀教诸村民,有道缘者见此而悟道,无道缘者习之而强身。
七、太极拳剑传千秋
陈抟在华山修道,与宋王室渊源很深。宋太祖赵匡胤在未发迹时,曾受过陈抟的恩惠和指点,在西岳庙武比,在山上文比。下棋亭就是赵匡胤与陈抟文比下棋输掉华山的地方。陈抟在赢得华山后,为感谢赵匡胤,一是借下棋暗示他发动陈桥兵变,二是把太极拳法传于他。所谓的太祖长拳基于华山太极拳。
张三丰是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道教宗师之一,天下太极拳剑皆以张三丰为祖师,岂不知张三丰所学,皆自陈抟。《明史》有载,“朝廷多次征召,终不趋附。”从其学术思想与隐逸宗风而言,张三丰属隐仙一派,从他所作的诗:“图南一脉孰能继,邋遢道人三丰仙”,便是公开了与陈抟的传承关系。
据《华山道教》载: 张三丰将他的太极拳传于孙碧云。孙碧云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人,1 3岁入华山为道士,明洪武二十七年(1 394),太祖朱元璋召孙碧云至南京,住朝天宫,赐衣问“三教优劣”,永乐初,住持武当山南岩官。明成祖召孙碧云入京并赐诗,永乐十一年(1412),敕授道策司右正一,孙碧云致力于弘扬教门,将太极发扬光大。
孟氏第56代后裔孟希宇得自真传,身怀绝技,将祖传的“丰盛源”盐店生意做得格外火红,遍及三秦,盐队由镖师押运,王小聪就是其中一名著名的镖师,来往于晋陕,之间,在承办盐务采购之余,将所学太极拳传于山西盐行同道。
王小聪,为华阴西王堡人,少时就在西城子学艺,师从孟贞太,艺成,以镖师首领押运盐为生,往来于晋陕之间,将华山太极武术传播四方,威名远扬,后改名王宗岳,被奉为“神拳”,其所著《太极拳谱》在清咸丰年间,由时任河南舞阳县令的武澄清发现,作为太极拳文化的经典概括而享誉天下。由于正宗岳的引领,乡人多有尚武之风,于太极拳术亦代有传人,西王堡流传至今的“血故事”充分体现了王宗岳所秉承的尚武精神。民国时期,其后裔王连芳继承家传,为著名镖师,押镖而行,走镖于山东、山西、陕西之间。解放后,王连芳应政府所托,在岳庙中学、华山中学和敷水中学给师生传太:极举和推手散打,名重一时,他所说的拳理“长打短,手上软,短打长,脚上忙”、“高捧低压,里钩外挎”、“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通俗易懂,实战性强,深得师生喜爱。
岳西村旁的宗岳庙,相传为感谢王孟先辈举师在武术上的卓越贡献,其后人立碑纪念,以尽对华山太极武术前贤的虔诚之情。庙内现在仍残留练举、格斗壁画,可惜功法口诀已不复存。2005年4月宗岳神庙碑在岳西村发掘出土,该碑为明朝天启元年所立,凿凿有据,太极拳渊源纷说之谜始见端倪。
八、重出江湖神飞扬
清末民初,随着武器的西化,太极武术遭到冷落,旧有的镖局已成昨日黄花,孟氏家族因厌于战乱纷纷,别谋他就,有的韬光养晦,不事武学,有的为养家糊口,弃武从商。太极武运面临困境,后继乏人。只有极少数孟氏传人,默默传薪,情形堪忧,太极武术虽然遭到了社会现实的冷落,但它以强身健体、祛病自疗手段,仍不失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太极武术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健身祛病功效被列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遂使华山武术有所转机,但还未恢复创伤,却赶上“文化大革命”,华山道教宫观被烧毁,道士被驱赶下山还俗,华山武术再度受创,一蹶不振。
改革开放给华山武术带来生机,身为华山太极武术协会主席的孟川州以振兴华山太极武术为己任,继承家传,经多方考证和辛勤修为,仲扬太极真谛,勘正流俗误区,对华山太极奥义进行挖掘整理,使之上合天数,下应举法,完行了华山太极武术体系。
孟川州,生于1960年,为纪念出生地四川成都而得名,家名庆集,兄弟姐妹七人,为孟氏七十三代后裔。其祖父孟召嘉先生自小从留祖父丙山习武,认华山一高道为义父,将家传太极武学与道教太极拳理继承与融合,娶王小聪后裔王竹梅为妻,两人习武校艺,拳法精进,不料祖父英年早逝,父亲幼年丧父,在祖母王竹梅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父亲从小好武,勤练不辍,还经常督促儿女习拳耕读,但为养活全家,及至成年,便与母亲出外养蜂谋生,遇到机缘,也传单于人。川州从小身体孱弱,3岁时患有小儿麻痹症,虽经医治,腿仍有颠簸。为根除顽症,祖母将家传太极举悉心传于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顽强习练,学有所成,身体康健,行如常人,从此,他与太极武学结下不解之缘,并矢志为之奋斗终生。
经过多年的继承总结、挖掘整理,川州将华山太极武术融合贯通,武艺精进,曾在运城市太极拳大赛及太极拳交手赛(不分体重级别)中荣获第二名,在2001年“圣达房产杯”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获男子成年组不分门派太极器械一等奖、不分门派太极拳二等奖,首届世界太极举健康大会上获太极器械三等奖,华山太极重出江湖,再显神威。
为了将华山太极武术发扬光大,以实际行动支持2008北京奥运,在华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他组织华山地区武术爱好者于2000年成立了华山太极武术协会,经常组织太极拳爱好者在华山脚下,西岳庙旁,练太极拳剑以强身健体。2004年5月,为弘扬华山武学,在西岳庙内,华山武协举办首届“西岳庙杯’’太极拳剑比赛,比赛期间,观众云集,目睹风采,喝彩连连。为了攻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小儿麻痹、神经紊乱等现代医学顽症,他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华山太极武术康疗研究所,运用中国传统医学和华山太极武术健身康疗理论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至此,华山太极武术这朵武林奇葩,以其凌厉之势,得以走红全国,香飘万里,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