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西安大白杨社火芯子

大白杨社火·芯子的历史渊源

未央区文化馆

    据《未央文史资料第二辑》载:大白杨村,相传在公元前三六八年间,这里曾是一片寂林,飞禽走兽遍及林中,时有少许乡民,住此以射猎谋生,在位四十八年的东周第二十二代皇帝周显王姬扁,喜爱射猎,于某岁艳阳季节,因思西周祖地,  自洛阳西行游猎至陕。一日,天高气爽,显王率部来到这里,潜入深林取猎。时近黄昏,天色突变,炸雷震耳,雨如飘泼。 

    显王一行,展转林中,难辩归途,心里万分焦急。此刻有一臣乱中猛省,报奏显王曰:“圣上,小臣随王入林之时,忆及丛林南际,有一偌大白杨,以臣愚见,虽大雨滂沱,但此树南侧受烈日光照,必稍为干温,而北侧则较湿凉,如摸其躯杆,则可辩其南北矣!”显王闻奏大喜,急命其摸之,果然辩其南北,逐驰马而归。嗣后,周显王为念其射猎迷途得救一事,即令部下在此修庙一座,并令卒役若干在此定居,守护庙宇及这棵大白杨树, 
以后形成村庄,定名为大白杨村。
   
    大白杨社火·芯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活动内容隐含着我国务历史时期的多种文化现象。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初为“傩”的形式及杂耍一类的艺术,在唐代宫廷大傩的影响下,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芯子艺术,并逐步由祭祀型演变为娱乐形式。沿袭至今的表演风格,完全是唐代“分朋赛乐”的形式,模拟性表演《秦王破阵》,其久演不衰与代梨园艺术积淀分不开。大白杨社火是东周(春秋战国)以来“傩”文化的延伸,随着“傩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迷信的祭祀仪式逐渐向娱乐方面演变,又伴随唐代音乐,舞蹈及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唐代“宫廷大傩”的形式演变而成《射虎》,直至现在的“社火”。  为庆祝辛亥革命成功,原陕西省副省长张风翔任陕西督军时,调大白杨社火在菊花园公演,欢庆胜利。解放前,大白杨社火曾在西安多次义演,为西安的进步秦腔剧社和戏校筹集资金。1956年代表西安市参加  “陕西省民间花火芯子会演”,受到芯子行家的好评。同年,参加首都“五一节”游演活动,受到中央领导习仲勋等的亲切接见,并设宴座谈。1959年上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活动。 

    1982、1983年大白杨东、  西两村联合在市内游演,其阵容达数里之长,轰动古城。当时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使西安地区约六十万观众大饱眼福。 

    1991年和1996年曾两度代表未央区参演“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2008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七届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 展演活动中获银奖。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