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俗 >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的基本内容(图)
户县文化馆
迎祭城隍
户县县北三个城隍社迎祭城隍都有固定的次序,城隍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迎祭城隍也叫接爷,有盛大的迎神队伍和隆重的交接祭祀仪式。
迎神队伍组成如下:
一、报马开道:枣红马四至十匹,皮鞍铜镫,头缨项铃。骑马人上身着狐皮褂,下身穿着皮套裤,皆为翻穿。背上斜背黄包袱,历书一巷,长尾雉一只,头裹花毛巾,额插日照子,眼戴大墨镜。左手执辔,右手扬鞭,口衔卷烟。报马飞驰,承担传信和疏通道路的责任。
二、彩旗仪仗:解放前,是八卦旗:解放后,八卦旗逐变为龙旗和彩旗。龙旗和彩旗少则六十面旗,多则上百百旗。一般由村里的年轻妇女和学生打旗。
三、锣鼓队:锣鼓队是迎神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迎神的需要,三个城隍社的村子家家都备有饶钹,人人都是敲锣打鼓的好手。迎神锣鼓集中了全村的青年男女,他们从本村出发,一路敲到迎神的村子,在神台前表演后,再轰轰烈烈敲回本村。锣鼓队最前边的是龙凤锣架,共八件,二龙、二凤、二猴、二人,上面挂四大铜锣,四小铜锣。锣架上的龙、凤,精刻细雕,随着锣声舞动,栩栩如生。锣鼓队前面还有四个打交子的,四个打梆子的,共八人,扮成戏剧中丑角模样,面目相对,随着鼓声节拍,一边敲打,一边蹦跳,洋洋得意,滑嵇可笑。锣鼓队的鼓分大鼓和小鼓。前后大鼓(牛拉鼓)各一个,中间小鼓近百个。一个
鼓配两个敲铙的,敲鼓铙的人身穿白衬衫,上套黑背心,下穿黑套裤,头系白手巾,额上插日照子,戴墨眼镜,眼镜盒挂在腰间,腰微弓,走着八字步,扬手打鼓,一板一眼,铿锵有力,敲铙的翻铙过肩。虽是孟春季节,每个人却大汗淋漓。尽管要敲大半天,每个人精神抖擞,始终如一。有“鼓声如雷震宇空惊动天庭玉皇宫”之势。
四、社火队:迎神队伍中的社火主要有芯子社火和马社火两种形式。芯子社火是迎神中的重头戏,它是将形式各异的铁杆(又称芯子)插在专用的社火方桌上,用彩色纸糊成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由2—6岁的男女小孩扮成故事或戏剧人物,每一桌表示一个故事或一折戏。过去用四人抬,现多用拖拉机拉。芯子社火高低不一,人物多少不同,有些芯子上人物多达十七、八人,非常壮观。马社火也是大城隍社迎神时的主要民间艺术形式,一匹马上扮演一个戏剧人物,几匹马一出戏,演绎一个个忠义仁勇,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血社火是迎神中一种独特的社火形式,它用真人扮演拔舌剜眼、开膛破肚等恐怖场面,乡人以此表达城隍神对世人的警示。
五、武术和杂耍:迎神队伍中的武术表演有春秋大刀、七尺长矛、火流球、连枷、三截棍等各种形式,主要用来护神和打场子,同时也显示迎神村子的威风。竹马、旱船、大头和尚等杂耍欢快幽默,表达着乡人迎神的喜悦心情。
六、神职队:1,黄旗2面。2,高杆红灯2盏。3,万人伞1顶。4,日照子1面。5,檀香炉1个。6,细乐队8—10人。7,摆放香蜡祭品的供桌1张(12人抬)。8,供奉城隍夫妇牌位的彩亭1座(12人抬)9,诵经队数人。10,中锣2面。11,开道大锣1面(2人抬)12,肃静,回避牌各1面。13,金瓜2根。14,大刀2把。15,神笔2支。16,钺斧2把。17,朝天镫2只。18,*(左扌右拳)龙木2根。19,杀威木2根。20,文官轿l座(4人抬)。21,武官马l匹。22,屏扇2
张,23,小鬼判官神像各一尊(各4人抬)。24,路神2位乌梢鞭开路。25,都府城隍神轿(24人抬)。26城隍婆神轿(24人抬)。27,都府城隍坐骑1匹。28,摆马队20匹。29,背行李老人。30,执祭器(12人)。3l,掬香队伍(人数不限,自愿参加)。
七、秧歌队:扭秋歌、打钱杆、扇子舞、伞舞等各种古老的和现代的舞蹈组成秧歌队,走在迎神队伍的最后,载歌载舞,喜庆热烈。
交接祭祀礼仪
交接祭祀礼仪由八位礼宾组成,其中有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政讀,配讀。八位礼宾由村里德高望重,贡献突出的人担任,各司其职。
交接仪式主要内容有:
一、报官入庙(燃烛上香)。
二、路神乌梢开道(鸣炮三响,乌梢鞭东西南北各挥打三下)。
三、礼乐起奏,礼宾进庙或上供神的高台就位(文祭官和正礼宾,武祭官和配礼宾两列并进)。
四、送神村举行恭送仪式,恭送城隍的仪程有:1,由送别村代表致欢迎词。2,鸣炮三响,恭禀尊神准备起驾。3,擂鼓三通,鸣金三点,长号三声,奏乐。4,为尊神拂尘,洗漱[由两名妇女进行]。5,燃香烛,焚黄钱[由送神村文祭官,武祭官进行]。6,文武祭官献茶献羹。7,送神村主祭人诵祭文。8,诵祝词。9,由众礼宾代表全体村民拜别尊神。10,请迎接村举行恭迎仪式,请恭迎村礼宾上座。
五、礼宾肃立,正帽整衣(准备举行迎城隍仪式)。
六、轮值村司仪唱:‘[某某]村恭迎都府城隍仪式现在开始。1,文祭官,武祭官就位。拱揖。2,礼乐三通,一通乐起[奏乐],二通乐响[奏乐],三通乐止[奏乐]。3,主祭官正冠整衣[正引,配引领引]。4,燃烛上香[正通递烛香],拱揖,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祭酒三盅[正通递酒],叩首,起,复位[正通喊‘上香祭酒已毕]’。5,献茶献羹。主祭官就位,拱揖,献茶,献羹[配通递茶,羹],拱揖,复位[配通喊‘献茶献羹已毕’] 。6,诵祭文,拱揖,供文[正讀递文],诵文,复位[配讀喊,诵文已毕。]。焚文。7,移交物件册。8,致答谢辞。9,起柱[柱为城隍夫妇牌位]。文祭官就位,拱揖,起柱于案,报柱于怀,移柱于亭,拱揖,复位[正讀喊,起柱已毕。]。10,扶神上轿,鼓乐先行,鸣炮起身,城隍金身起驾[某某]村。
迎神队伍回村后,先在庙外进行神器进庙仪式:l,落轿,2,乌梢打场,3,鸣炮三响,4,奏安神曲,5,香案进庙,6,日照子进庙,7,万人伞绕场舞蹈一周后进庙,8,背行李老人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9,抬城隍神轿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
然后在庙内进行神像落座仪式:l,金身落座,2,稳香案垫木,3,由主祭人上香,4,全体礼宾三叩首,5,主祭人献茶,6,诵祝辞,7,焚黄钱。
守爷
从城隍神迎进村子的这一天起,全村人要挨家挨户轮流守护,直到来年下一个村子迎走。这叫守爷。守爷人的职责第一是续香火,保证城隍香火不断。第二就是伺候城隍夫妇的起居。城隍和其他神灵不同,他不但有夫人,还要在庙里摆设他们夫妇的床铺,以及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具。守爷人每晚要给城隍夫妇铺好床铺,第二天早上再把被子叠起来,还要给爷洗漱。天天如此。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规矩。
人烟和贺寿
三个城隍,不光是迎接盛况空前,还有人们为它入烟贺寿。其热闹亦颇可观。入烟即在此村接回城隍的当天晚上,各村的善男信女(阿婆们居多)前来烧香、礼拜、庆贺其新址,如人们住进新房,乡党入烟祝贺一样。是夜烟烛辉煌,香烟馥郁,庙之内外,照耀通明,有如白日熙熙攘攘,终宵达旦,其来人之多,虽不及贺寿,也是寻常少见的。
三个城隍夫妇各有生日:大城隍是二月初八日,夫人是六月初八日;二城隍是正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十六日:三城隍生日是农历二月十六日,夫人是六月初六。在这六个生日的前一天,城隍所在村的会首人,派人铺好柴,备足椅凳,低桌,烟茶,果品……并派好晚饭,半夜饭,生日的早、午饭(与入烟同)更重要的是选派出精于的招待人员,务必不使前来庆贺的一人受饿,以达到人人满意。
凡是与会村的老人们,三三两两,于生日之前一天下午,提着香笼,拄着拐杖,纷纷前来城隍庙烧香,看热闹,休息于柴铺上。吃罢晚饭,有集中围坐念经的,有听居士劝善的,讲善书的,有听念曲子,唱道情的,有听自乐班唱戏的,摇签问卦的,供符求药的,还有遇见亲人说家常的,借机提亲、相亲、说谋的。三、五成堆玩耍纸牌的,学说媳妇好坏的。出去的、进来的、摩肩擦背、欢欢乐乐彻夜不眠的景色多样,令人应接不暇。生日的清早到上午,来庙敬神的仍是络绎于道。大城隍的二、六月两个初八,大王镇很少有人上集,卖小吃的也都来了。人称大王镇“三八”(连腊月初八)没集。其贺寿情景之盛,盖可想见的。
会城隍
三个城隍的会期,皆在农历十月中、下旬,乡人故叫十月会。最迟不得超过冬至节,也叫冬会。老人们有“跟冬会,活受罪,有处吃,没处睡”的口头语,也是述说这个会的实况的考证。
会城隍时要在庙外搭起经棚,把城隍夫妇的神像供奉在棚里,并且要在神案上摆放丰盛的祭品,以示祭祀的隆重。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前来烧香祭祀。摆放祭品非常讲究,其内容有:
五牲:牛头、羊头、鸡、兔、鱼(或鸭、鹅、猪头等)
五土:生姜、花生、莲菜、红芋、土豆(或芋头)
五鲜:香蕉、毛桃、菠萝、苹果、鲜葡萄。
五药:百合、人参、山药、党参、枸杞。
五干:桂园、大枣、核桃、葵籽、毛栗子。
五哺:杏哺、桃哺、苹果哺、蜜枣、葡萄干。
五色:红山楂、黄桔子、绿豆糕、白糖、黑糖。
五海:尤鱼、海参、螃蟹、十花菜(或虾)、小活鱼。
五粮:麦面、包谷面、豆面、米面、高梁做的副食品。
五果:用油炸成的副食品(上可写“福禄寿”三字)。
五宝:金马、石山、丝马、竹笔笛、玉枕。
经棚里还要请僧道居士,在棚内焚香,燃烛,敬神,诵经,设坛,搭醮,超渡亡魂,登法台,撒米粥,救济饿鬼。经棚前面,张贴着黄纸榜文,居然以城隍的口气,训饬枉死亡魂的。虽是一项迷信活动,但听其幽扬的笛声,缭绕的声音,鼓声、锣音,使人心旷神怡,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之感!
民间艺术助兴
会城隍时,要在经棚附近搭戏台,唱大戏三至七天。在过去,还有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助兴。据老人们回忆,过去会城隍时,各城隍游区的村子,所有念曲子,唱道情,自乐班的人们,也如烧香的群众一样,互期不约而来演唱以助兴。道情、曲子、自乐班被安置于庙前与庙左右的院落、街道中。他们在选择戏曲中很有讲究,在敲、打、拉、弹、吹唱中各显所长,发挥特技,为博得观众的好声,竞相卖力。从开始演唱到半夜以后,只剩下的两三家,或一两家,围观者不散,而演唱的班子,愈要竭力争雄,形成对峙局面的当儿,人们又叫“唱别嘈咧”,唱戏的,伴奏的,无不鼓劲,场面愈显得生动、激烈、活泼,十分好看,观众也竞相捧场。欢迎的叫好声、掌声也更热烈!唱到天明,犹不肯休,直到吃早饭时,社首老人硬请吃饭,才同时停止。甚至吃罢早饭又唱起来。最后散场时,互相夸扬,互相敬酒,欢欢喜喜同桌吃饭。
集市贸易
自古以来各村会城隍时,都会自发的形成集市贸易。各种小吃摊点云集,栉次鳞比,从衣物、生活用品到书籍光碟,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赴会的乡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