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音乐 >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的历史渊源

定边县文体事业局

    历史渊源(1):

    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千年以来,它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积累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音乐、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它所积淀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及宫观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历史渊源(2):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时配合使用的音乐。早期道教科仪中的道教音乐资料现存较少,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也受到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到北宋时,则产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教音乐曲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现存的是明代道藏的版本,宋代版本已佚)。但该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对于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已经比较讲究悦耳动听。明代的道教音乐,由于洪武七年(1374)道门科仪去繁就简,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14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中谓道教法事“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以上说明古时道教音乐已有
一定的艺术水平。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3):

    天为阳,地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继承与流传在陕北及州衙府县区域内最盛行的是阴阳学家。所以天、地、人及时令都以阴阳相合和相生、相克、相对。推算日出、日落、时令变换、刮风落雨、避风流水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贫贱富贵、运气的好坏都与生活中常碰见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和地理位置与神煞的吉凶占方、占向十分相关。由此而产生的《堪舆》经及风水学理论分不开。与风水学相应产生的历法学、地理学、葬书学、婚姻学和方术学、安镇学、符咒学、礼仪学、驱邪学、音乐学、占卜学、蘸斋学等都缺一不可。

    在掌握好上述诸学理论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群众的信仰和习俗的需求,以道教基本理论为根本,接纳其他教派的东西。长期以来不断变化,古老的道教曲牌约四十多年前就已失传,所以现在的道教音乐打击乐还是古老的节奏配器,旋律基本是民间小调,其宗教风格还很纯正,逐步形成了中国道教陕北定边“正乙派”民间道教体系,应用在一方百姓的生活之中,如:采阳宅、盖楼房、修宅院、看坟地、安葬亡灵、论八字、结婚姻、取吉日、修造动土、嫁娶、移徙、上梁、开张、出行、上任、官禄、驱邪、安镇、保平安、禳灾、渡厄、除病、安土神、安大门、安床位、定灶位、超度亡灵做道场,讽诵经章等。

    历史渊源(4):

    “十年动乱”期间,民间道教音乐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书籍查封,乐器毁坏,民间活动完全停止。八十年代民间道教人士重操旧业,有了现在的规模。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