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省级保护项目 > 民间舞蹈 > 勉县五节龙
勉县五节龙的主要价值
勉县文化馆
1、独特的龙舞品种,具有唯一性。在中华民族的龙舞家族中,品种多样,百花齐放,且常以彩龙著称。彩龙龙体大,龙身长,场面大,人数多。表演时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使人振奋,令人景仰。五节龙既不同于彩龙,又不同于空中的飞龙,也不同于三人爬地披兽皮的地龙,龙体小,龙身短,人数少,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巧,热烈奔放,人龙合一,潇洒自如。拟人摹物,形象逼真。传情表意,动作细腻,耐人寻味。使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美、灵动的美,而生发出对龙的崇敬,堪称龙的精灵。是龙舞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表演形式的灵活性。可大可小地机动组合,行空游地的表演,突破了彩龙的表演程式,增加了舞台的立体感,丰富了龙舞的表演空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彩龙以多人大气势取胜,而五节龙可运用小队伍、大组合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飞龙腾空而起,而五节龙可通过群龙组合,亦能表现一种雷雨之后的彩虹驾天。
3、表演技术的独创性。五节龙的表演除三个人之间相互关照外,双手单举是五节龙的独特技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双手摆动的谐调。艺人曾这样总结:“志高气扬举龙头,看风施舵耍中腰,吊儿浪当龙摆尾。”有人还用三个字概括,即“拉”(头)、“推”(中腰)、“顺”(尾)。比彩龙,飞龙、地龙在用力技巧上是一个大的创新。
4、全场互动地群众性。水把龙、火龙的演出,所到之处观者蜂拥而至。群众文化、群众参与。这种参与是那么即兴,又是那么信手,场子里兴致一片。五四年春节,听说新铺要耍火龙,远近的老幼不等天黑就赶来,举上火把,拿上火器,无论是水器,无论是灯火,都是表演必备的器物,无水不成龙,无火不激扬。离了他们,龙就成了僵尸。
5、舞蹈渊源的研究价值:舞蹈是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艺术,贾平凹《火纸》中说:“十六人抬上灵柩,像醉汉一样行进……一步三徘徊,一步一回头,围观的人全都伤感地哭了。”这就是后来的送葬舞。五十年代的戴爱莲,在体验生活时看到了“地游子彩船”,创作了享誉世界舞坛的“荷花舞”。勉县西部山区的先民,他们并非舞蹈专家,但他们从生活中提炼的五节龙,为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提供了依据。巫觋是中国民间单人舞、裸体舞开元始者。木本泽源,没有丰富的生活,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五节龙》成长的全过程,证实了这一点。
6、艺术观赏的审美价值:盛唐的舞蹈,突出了人体线条美,而后的社火——广场舞,重在调度美。五节龙在这方面大大迈了一步。(1)上下呼应美。五节龙由平地发展为高台表演,高低关照,上呼下应,错落有致,呼应协调。(2)左右对称美。在调度设计上,善用对称画面,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公道,不偏不倚的人文思想,表现出中正的和谐美。(3)动静结合美。如“黄龙缠腰”,静态的造型,却显露出跃跃欲试、喷薄欲出之动态。另如“高台吸水”、“彩虹飞架”等表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十分完美。动的圆场,衬托着静态造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共同目的。(4)力的合成美。龙舞的用力是共同的技巧。五节龙只有三个人,且每人舞两节,对于舞者,既有力度的要求,也有技巧的要求,颇具难度。他们两手间的配合及相互间的协调,默契自然,同心合力,从而给人美的享受。
一、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五节龙”祈天求雨的功能丧失,全民文化水平提升,也不再对龙迷信崇敬。只剩单纯娱乐功能,又受影视、现代歌舞、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
二、大量农村人口出外务工,致使难以组织排练和演出,缺失了农村广大的交流平台。
三、传承人和龙舞骨干艺人苦于生计,无力做好“传、帮、带”工作。队伍老化,现平均50岁左右。很多适龄青年认为传统民间文艺“土、俗”,不愿参与和学习,后继乏人。
四、经费匮乏不能更新、增添道具维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