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非遗保护:以“双轮驱动”引领灾区复建
中国文化报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遗整体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对灾区恢复重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已被学界和实践所证实。文化部于2007年6月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即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迄今已有6年时间,期间国家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设立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尝试。2010年2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原则、条件、程序、措施、机制。随后下发的《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出台保护区的编制依据和文本内容进行了规范。截至目前,国家已审批同意包括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内的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按照“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还将陆续建设2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遵从非遗地域传承特性,探索非遗整体保护、科学保护新路子。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08年10月批准设立的,经历了“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种种考验,履行了申报时的承诺,高标准落实了批复要求。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为例,探讨灾区高标准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是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必须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顶层规划设计。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必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结合,并居核心位置,同时与景观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统筹保护,维护文化生态总体平衡和完整。灾后复建总体规划必须要有文化部门的参与,体现文化主管部门的意志,将非遗整体保护方案作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引领灾后恢复重建。二是必须实现非遗项目的分类分级保护。对于绵竹木版年画和羌绣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一方面鼓励其开展生产性保护,增强保护能力,激活传承活力,走工艺品保护传承与民众生活用品相结合的路子;另一方面,对核心技艺要以政府和社会投入为主,突出“原生态”保护,维护传统技艺的完整性,留住历史韵味。对于传统艺术表演类项目,要注重对传统剧节目及资料的挖掘整理,及时展开抢救记录保护。对于民俗类项目应注重群体传承,对濒危类项目要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三是要解决好跨区协调配合问题。文化生态保护区涉及多个行政单位和部门,应着眼全局进行规划,遵从统一部署,把本部门和本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做好。同时,从维护文化生态链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实现“文化”与“生态”融合,解决好跨区协调配合,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发展可持续、文化多样性突出、文化内涵丰富的和谐示范区。
震后恢复重建的目标绝不是高耸的楼宇和先进的设施,而是重在恢复文化特色和文化生态环境。一方面要恢复历史文化遗存,民居风格和村寨布局要尽力凸显民族特色与风貌,留住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同时建筑布局要兼顾原有的亲缘和社会关系网络,让灾区民众逐步形成维护并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自觉。按照文化部文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要有选择地建设100个非遗基础设施,并将对灾区、少数民族集聚区重点倾斜。抓住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的有利时机,修复或重建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非遗传习所、村文化室,陈列非遗实物、资料,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下联动使灾区非遗传承硬件条件有根本性改善。
非遗组织脱胎于公共文化机构,二者有着天然联系。文化馆站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事业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为非遗保护工作发挥着生力军作用。灾区少数民族集聚,非遗项目散落在古村落,文化多样性突出但十分脆弱,文化肌理和文脉极易断裂,文化馆站这一传统组织体系在非遗传承保护特别是古村落保护方面具有特殊优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古村落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必须原汁原味地保护这些历史板块。这些宝贵的遗产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复原。”震后灾区非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基层文化馆站无疑是继续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必须确保灾区非遗传承保护可持续,实现静态保护和以生产性保护为载体的动态保护双轮驱动。
一是积极拓展生产性保护内涵。生产性保护是遵循非遗传承规律的科学保护方式,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生产,有效激发非遗自身的生机活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拓展生产性保护内涵首先是非遗必须融入生产生活。技艺本体保护是核心和基础,衍生性保护是利用和后期开发。融入生产生活符合非遗自身传承衍变规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群众现实生活相结合,传承人获得经济收益,提高传承积极性,建立良性循环,本体保护与衍生保护相得益彰。其次是创新保护方式。依托利用组织系统原有体系,深化非遗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让非遗进街道、进社区、进住家,使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常态化,使基层文化活动有活力、有动力、可持续。同时适度合理利用非遗项目,整合旅游资源,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改善民生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百姓带来切实利益和幸福感。
二是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教育新模式。从完善传承链条机制入手,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教育新模式。一方面更新观念从更高层面认识传承教育。非遗传承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积极推动非遗传承相关内容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并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使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免费的有利时机,将非遗十大门类中适合成班带徒项目的传承教育列入职业教育范畴,与中等职业教育对接,解决经费、文凭和就业等问题,创造拴心留人环境,探索非遗传承人培养教育新模式。(王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