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之我见
张欣
2007年12月16日,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设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举措的实施,体现并实现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呼声。2008年4月5日,清明节第一次“顶”着国家法定假日的“头衔”向我们走来,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的话题也成为公众议题,在街头巷尾热议起来。
一、昔日的尴尬:“有节无假”的传统节日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间的年轮周而复始,一年中各种各样的节日像璀璨的点点明珠一样散布在365日的“天空”中。一个国家的节假日体系好比是“国家日历”,在我国的“国家日历”中,现有的节日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二是纪念性质的国际节日,如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22日)、世界粮食日(每年的10月16日)等;三是国际社会共有的法定节日,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其中最能彰显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节日,还属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
但是,它们曾长期面临着共同的尴尬局面。
由于这些承传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中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现实的纪念意义和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在新的休假办法实施前,每逢这些节日时,即使公众不能法定休假,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也会照例进行。如每年的农历除夕这天,人们习惯于购买年货准备过年;清明时节,许多人则需请假去为先祖上坟;而在中秋节那天,不少人选择提前离岗与亲人团聚。可见,此前因假日安排的缺陷,加之相关部门在这些传统节日到来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消极态度,使得人们在这时往往缺岗缺勤而自我放假,正常的工作日变成了自主休假的假日。而放眼寰宇,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香港,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被设为法定假日,台湾也是如此,澳门亦有类似的规定,甚至亚洲一些国家也将华人的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但大陆地区除春节外,其他传统节日却没有被设为法定假日,从而在这些传统节日期间常常造成公民工作与节日活动发生冲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传统节日的尴尬之处。因此,仅就出于广大公众的现实需要而言,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也势在必行。
二、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四大传统节日的由来
溯本寻源,有助于我们对某一民俗文化现象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在探讨四大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的意义前,我们有必要去寻觅一下这些传统节日的成因。
除夕风俗的由来源于“年”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常会遭到一种叫做“年”的怪兽的威胁,尤其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年”常会闯入村庄猎食人类和牲畜,使得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们在和“年”的长期斗争中发现它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某年冬天人们便在自家门口挂上红色的桃木板并点燃火堆,敲敲打打通宵不睡,以防“年”的侵袭。一天夜里,“年”闯入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并听见震天的响声,便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当晚过后,人们为战胜“年”而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并燃放鞭炮烟花,同时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还要互相登门祝贺道喜。除夕之名因此产生,而其风俗也传承数千年至今。
清明节最初起源于寒食节中的墓祭仪式。秦汉时期,墓祭是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民间风俗,寒食节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时期对臣子介子推的悼念活动,后发展为祭祀先人的民间风俗。后来,由于寒食与清明两节日时间接近,寒食节这个民间扫墓的日子就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了。此后,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扫墓也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清明节期间除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户外娱乐活动,这些风俗一直传承至今。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的由来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一说最被公众认可。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跳入汨罗江自尽。沿江百姓闻讯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端午食粽和龙舟竞渡风俗也因此形成。这一风俗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此外,端午节作为屈原的忌日,为了镇邪起见,这天还有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而仰观天象,每年八月十五时,这天的月亮总是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中秋节由人们远古时敬月的风俗发展而来,而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贵族和文人学士加以仿效,他们在中秋之夜饮宴赏月并寄托个人情怀于其中,该风俗后来传入民间,为百姓所效仿。月圆象征着合家团圆,每逢中秋节这天,人们总是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并借圆月期盼能与家人团聚,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千百年来,中秋节的这一风俗流传至今。
2.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上文可知,除夕、清明等四大传统节日在我们的脑海中不应只有一个逢节休假的意识,这些节日中还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习惯。如在端午节中,民间有吃粽子、悬挂钟馗画像、艾草等习俗。艾草多悬挂于门上,通常被捆扎为“人”形,称“艾人”。《东京梦华录》卷8“端午”条有“钉艾人于门上”(北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54页。)的记载;又《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7页。)若能将我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有风俗连接起来,那就是一幅丰富而又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2006年,经文化部申报,端午节等部分传统民族节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尚算是新生名词,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阐释,乌丙安先生曾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指出:“古琴,是物,它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古琴的发明、制作、弹奏技巧、曲调谱写、演奏仪式、传承体系、思想内涵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乌丙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关键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刊》,2006年第一辑,15页。)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强调的是物质因素中所承载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的、精神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产品的物质形态为依据,通过物质的媒介或载体反映出了物质产品的精神、价值和意义。”(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10页。)“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王文章主编:《200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页。)因此,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隐于其后的文化内涵,它们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绵延不息的无形生命力,因此它的价值不容忽视,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将这些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重要原因。此外,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更是离不开当下社会的现实因素影响。
三、节日向节假日的转变
在本节中,我们将回顾传统节日向国家法定假日转变的背景。
1.“黄金周”制度弊端凸显
我国的第一个“黄金周”实行于1999年的国庆节。当时,国务院刚刚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设置了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三个分别连续放假七天的假期(每个节日的法定假日为3天,此外通过上移下借两个周末,使得各节日的放假天数分别为7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故曰:“黄金周”。不可否认,在保障公民休息权利及足够的旅游时间、形成“假日经济”等方面,“黄金周”的设置功不可没。但因“黄金周”带来的各种弊端也不能忽视。
首先是“黄金周”期间大量社会资源被占用,政府公共管理的投入大幅增加。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们在“黄金周”期间不但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反而会比平时更加劳碌。其次,由于节日期间旅游人数激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同时存在,这与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符。再次,由于“黄金周”的存在,全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出现了仅次于春节的客运高峰,加剧了运输部门的负担。第四,“黄金周”期间,旅客的集中游览与消费常会超出各景区的承载能力,对景区内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破坏十分明显。因此在保持全年假日总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黄金周”式的休假制度进行改革,实施符合社会公众生产生活规律的休假制度,势在必行。
2.节日成为节假日
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除“黄金周”弊端的影响外,也离不开当下社会行为的影响和政府的关注。
(1)社会行为的影响
将部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首先离不开近年来一些社会行为的影响。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①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事件
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并以韩国的胜利告终。端午节虽起源于我国,但它早在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并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以当地民族自身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并具有本民族风情的独特内容和形式。它与我国端午节唯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即都是在我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但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起源于中国,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告诉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否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②潍坊中秋节放假事件
相较其他地区而言,2007年山东潍坊的中秋节则显得与众不同。当地政府为了凸显市民生活中的人性化关怀,使市民在中秋节当天能与亲人团聚,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佳节,相关部门将原公休日9月22日(周六)拆分调整到9月25日(周二)下午和9月26日(周三)上午。这一举措在全国开启了中秋节休假的先河,并迅速成为一场热议的公众话题。
③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在5000年前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告别野蛮时代,人类文明从此开始。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可见,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黄帝,那时的先民就有了祭祀活动。此后,无论是少数民族执政还是汉人当权,都无一例外地沿袭了祭祀黄帝的传统。进入近代,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曾几度同祭黄帝陵,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也从未间断,不少海外人士在每年清明节期间亦前来黄帝陵祭祖。可见,黄帝祭祀不仅是清明节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它还是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精神支柱。
(2)政府的关注
确定部分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除了社会行为的影响外,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力量的逐步介入。
首先是2005年中央五部委《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意见》认为:传统节日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相关部门应将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并使其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将传统节庆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使传统节庆活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并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该《意见》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专从传统节日的角度强调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2006年6月,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文化部申报的春节、清明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赫然在列。同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此外,自2004年起,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中都有一些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从2004年的“两会”开始,曾连续四年提交了“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的议案。在国家相关部门多年调查研究及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除夕、清明、端午、中秋4个传统节日设为全国统一的法定假日并分别放假l天。至此,部分传统节日以国家法规的形式实现了向假日的转变。
四、部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意义
1.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各种声光电媒体的宣传来进行。应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因此对它的保护应该切合它的自身特点,调动广大民众行为的自觉性。恰巧,四大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那就是走群众路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将保护工作广泛地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这样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就会用尽可能低的投入换来较高的保护质量,此外也可产生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我们观念正确、措施得当,就可以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把文化和经济沟通起来,在优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存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将其转化为现实经济收入,以为更好地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好的条件。”(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25页。)例如:生产性保护方式多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方针,常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结合。以我省为例:已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渭南华县皮影雕刻技艺、凤翔泥塑制作技艺、宝鸡马勺脸谱绘制技艺现都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文化产业,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带来了经济效益,因此,该产业的工作者,其积极性将会被调动起来,使他们利用从相关产业中获取的部分经济收入更加自觉地保护这些技艺,同时在不丧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真性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的规模。除了生产性保护方式外,一些文化原生态空间的建设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经济开发结合起来的良性循环互动模式,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条值得探索尝试的途径。而四大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在使普通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之余,也借用节日期间的公众消费行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保护、宣传了传统节日这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只有同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广大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会显著增强,同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也可节省不少的人力与财力资源。相对于借助于声光电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而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好的宣传手段和保护方式。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兴未艾,部分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是利国利民的有效举措,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成功模式之一,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化人民生活质量中取得了双赢。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应该在探索高效低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中作出新的成绩。
2.传统优良风尚的重拾
四大节日是我国传统优良品德的载体。传统节日多因农事形成,它的内容也多以协调人际关系、处理人际交往为主。如清明节期间,我们会祭祀祖先;中秋节和除夕之夜,人们则祈盼合家团圆等。我国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亦愈显突出。虽然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实际上应该承认,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显然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仓廪实而不知礼节”导致当今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将四大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无疑是加强传统道德重建的重要工程。
孝敬长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一套“孝文化”,“孝行天下”也是现代社会对于尊敬长者这一优良传统的提倡。清明节期间,国外的不少华人都会回到家乡为先祖上坟,而国内的黄帝陵和炎帝陵在这一天也会进行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清明节的大规模祭祖活动表现出了中华儿女尽贤尽孝的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提醒晚辈应尊爱他们身边尚且健在的亲人长者,不要使“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反复上演。因此,清明节被设为法定假日,也是对孝道的提醒和提倡。
“和谐”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中恒久不变的精神意识,党的十六大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关于“和谐”,孔子有云:“和为贵”、“和而不同”。荀子认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和”常用来指家庭、国家等社会单位内部井然有序、协调一致的状态;“谐”则多强调相宜、融洽的意义。和谐是事物内部一种共同生存、相互协作的亲和状态,它们虽有对立,但更强调统一民生。《礼记.大学》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表明实现人们自身内心和谐与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中最为基础的要素。清明节的踏青春游活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除夕夜的守岁活动和中秋节亲人间的团聚,体现出的是亲族中的和谐。总之,和谐在传统节日风俗文化中无处不在。
精忠爱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秦时期,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以至饥饿而死;宋元两朝,岳飞、文天样一片丹心精忠报国;时至近代,李大钊、江姐等仁人志士不畏强暴英勇就义。古往今来,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在中华大地上久传不衰。端午节正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古代文人对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最后自沉汨罗的悲惨遭遇极表同情和痛心:“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储光羲:《观竞渡》,《全唐诗》,中华书局,1998年,1417页)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末歇。精魂漂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苏轼,《屈原塔》,程伯安:《苏东坡民俗诗解》,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30页)五月端午,石榴花红。江水平岸,百舸争流。广大民众在这天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哀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当国家危难之时,许多人都会勇立潮头,担当重任,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屈原精神的缩影。因此,部分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将会有助于重温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从当下的国内外形势来看,这一传统的重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大传统节日尽管形式不同,主题各异,但其中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尽孝爱国的优良传统,则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体现着中华民族以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命脉和精华,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0页。)因此,四大节日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有着重要的无形资产价值,我们不仅要重视这些无形资产,更要通过自身的躬行践履来体现出这些无形资产的巨大含金量。
3.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部分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树立民族精神
当起源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迈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后,它们却因“不合时宜”而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在西方大量的文化商品涌入我国市场,而近邻的日本、韩国也在对我国进行着文化“侵略”的同时,我国在树立青少年民族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上的教育却远远不够。在当今国际军事和经济实力激烈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而文化竞争就是争夺消费者对某些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借助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所蕴涵的文化与价值观,大量西方商品涌入我国市场,从而导致不少我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严重错位,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民族精神“像血液,像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中,主宰着民族的生存、走向与特征”。(范伯群等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71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66页)“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历史地形成的共同的、积极的、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意识……是包含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90页)只有延续传承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才可能有该民族的美好未来。我数千年历史之泱泱大国,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日韩时尚风潮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已走到十字路口。因此,我们要抵制住西方文化“糖衣炮弹”式的入侵,防止我国传统文化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被西方文化逐渐同化的趋向发生。放眼当前,传统节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淡化,而各种“洋节”却日益红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节日以其丰富的节日内涵契合了现代青年群体的心理诉求。我国的“七夕”晴人节败给了西方的情人节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每逢圣诞平安夜时,满街人们的狂欢场景,使得几日后仅靠吃些元宵来体现传统节日特征的元旦佳节颇显冷清和尴尬。
如上所述,传统节日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深厚民族精神。就文化而言,多样性是它最本质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压力愈加巨大。而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持,涉及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存在及文化地位的高低和尊严。四大传统节日作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它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期传播,从而树立起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世界各地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中和维护祖国统一、主权完整与民族尊严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样我国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部分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符合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
如前文所述,“黄金周”负面影响的日显突出,使得节假日的重新调整势在必行。此前每年的三个“黄金周”中,除春节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节日外,“五一”、“十一”均长达七天的假期体现出的则是国家对政治文化的确认,从而在这些节日中,政治符号的影响被放大。同时我国经济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后,现已进入一个稳定的调整期并出现了过热的苗头。2008年,我国已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重要的政府工作之一。因此,“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黄金周”,其规划初衷已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不相匹配,“黄金周”这一“经济周”的调整势在必行。此外,“黄金周”的设置也不尽符合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规律,长达七天的假期前后是漫长的工作时间,这与当今提倡的人性化休假方式格格不入。而由于生理机能和长假的影响,多数“上班族”在长假后的几个工作日中还要经历一个“收心”的过程。如果能在假期总量保持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使得人们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误休假,实为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施后,三天“小长假”的出现,体现出国家对普通百姓的人性化关怀。它在保证了“假日经济”带来的正面社会效应的同时也消除了长期集中休假的弊端。四大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后,人们可不必担心自身工作与节日活动的冲突。因此,这一举措符合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进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束语
传统节日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及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传统节日中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以至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社会进步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及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道德观念。节日文化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个人,而节日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广大民众既是节日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它的保护主体和传承发展者。将部分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是保护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方式。往漫漫历史长河中,以国家法规的形式将四个民族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忽视这些印证历史的细节,我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促进传统民族节日的文化传承,鲜明地体现出了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四大传统节日被设为法定假日,不仅意味着广大的民间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传统的民俗习惯成为国家制度,更可以看做是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对民族之根的认同,其意义和影响必将十分深远。文化遗产的不断传承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参考书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3]范伯群等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北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