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浅议民俗文化空间——庙会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杨军海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民俗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庙会文化是民族文化绵延的象征、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的瑰宝。

    我国庙会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时间和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的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庙会富有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包罗有瑰丽的民俗风情,拥有内容丰富的经济活动,蕴含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庙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名目繁多、规模宏大、范围广阔,群众参与性强,市场活跃的特性。所以研究保护庙会文化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庙会起源是—个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产物,有着它生存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周至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荟萃,寺庙及名胜古迹分布全县各个村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小庙会就有百十余个,每年举办大型活动的庙会就有四十多个,这些庙会大致可分成:为祭祖而设立的庙会,这类庙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庙会,较大的宗祖在家庙(祠堂)每年举行祭祖会,由族长带领全族12岁以上的男性入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为悼念亡灵而设立的庙会,因此地发生战乱事件,为安慰战亡灵魂,当地群众设立庙会;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设的庙会,这类庙会始于历史传说,如老子于楼观台著《道德五千言》。东楼观二月初十会,西楼观二月十五会为祭老子而立,翠峰山索姑娘娘庙会,传说唐武德年间,李世民入山打猎,迷途后遇索姑指点迷津,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后世为纪念索姑而立庙会,庙会由唐沿袭至今;为祭名人而设立的庙会。名人是人类的旗帜,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司竹火神娘娘庙会祭唐初在司竹作战的平阳公主,太白庙祭唐代诗人李白,药王庙祭孙思邈,楼观台祭老子,文庙祭孔子,武庙祭关羽,财神庙祭赵公明。为祀神灵祈求护佑降福而设立的庙会,这是以祭祀佛道儒诸神为主的庙会,由于人们不同的心态和生理需求,则出现不同的偶像崇拜,形成庞杂的神序,如龙王庙,牛马王庙,关帝庙,菩萨庙,城隍庙等,门神、灶爷、财神家家供奉,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敬龙王,祈求避免火灾而敬火神,祈求子孙繁衍而敬送子娘娘,祈求五谷丰登而敬谷神,祈求畜牧兴旺而敬牛马神,祈求境安民泰而敬城隍,祈求财源茂盛而敬财神,这类庙会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则庙会香火较盛;为民族宗教而设立的庙会。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宗教文化也在交流中相互渗透、融合,走向综合型,如传入我国的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道教之间,既有排斥又有融合,融合中各有提高和发展,周至县佛教寺院分布不少,如仙游寺、神灵寺、暖泉寺、黑山寺、天台寺、天竺院等。

    纵观周至古庙会的衰败、复苏和发展过程,明清两朝是古庙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县有名的庵、观、寺院大多修建或修复于这个时期,早在两千年前,秦皇就在楼观修庙宇,拜谒老子,李唐认老子为宗,又修土木,扩建修葺,规模宏大,道士众多,皇帝前来进香。文革中,大量的庙宇被毁,遭到了惨重的破坏,文革后,人们又开始集资修缮,恢复庙会活动。庙会之所以复苏、发展和兴盛,一是因为它有经济、民族、文化、风俗和信仰的根基;二是庙会有许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需要庙会发挥其经济贸易的作用;四是庙会以“善、信、爱、孝”为中心,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五是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庙会这种形式。研究和保护庙会,有着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楼观台祭祀老子庙会活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规模盛大、闻名遐迩。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道德五千言》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于世,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探讨。保护发展老子祭祀活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又如祭祀华夏财神礼仪等包含了大量的古文化信息,研究挖掘祭祖礼仪,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古庙会文化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它是各种民间艺术的展示平台,能综合包纳多种民间文化艺术项目。庙会活动虽然以敬神为主,且伴有戏剧、电影、歌舞、杂技等一系列民间娱乐活动,文学及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如社火、高跷、龙灯、纸扎、仪仗、舞蹈、锣鼓、秧歌等,在庙会期间,犹如绚丽的花朵,竞相开放,展示着各自的风采。如文学:庙会有斗对联的习俗,庙会期间,各村文人学士编写对联,游行时贴在方板上,谓之“板联”,内容风趣幽默,借古用典,向对方挑战,以压对方,一联妙语书法,常常久为众人赞叹,庙会之夜,善男信女彻夜诵经,内容有民俗故事,劝善,解经等,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演唱会。音乐舞蹈:庙会期间,锣鼓最能渲染烘托喜气热闹气氛,送神、接神、游行时,都是铁炮开道,锣鼓随后,各村锣鼓队在庙会上互相竞争,显示实力。舞蹈在庙会期间也独领风骚,如马角舞、牛斗虎、竹马舞、莲花舞、狮子舞、游船舞、七巧舞、打钱歌、大头舞、秧歌舞等。戏剧:古庙会基本都要演戏助兴,较大庙会唱一台大戏,也有二台大戏对唱,同时请两家剧团对演,以观众多少和评价付戏价,哑柏蒋寨庙会则三天四夜戏不落台。庙会演戏发展了周至的戏剧事业。戏剧人才济济,成了有名的“戏窝子”周至剧团更是唱红大西北。社火:较大型庙会都有社火助兴,如桑园三月二十二会,社火芯子,对马百匹,浩浩荡荡,规模宏大。再如哑柏二月二会,东西街社火对演,马队整齐,装饰鲜艳,芯子更是鲜俊惊奇,焰光青瓷碗碟,丰彩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美术工艺:庙会是各种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大聚会。庙会期间只要仔细观察,无处不有民间艺术的精美作品,祭棚上的横幅绣帐,绣花顶棚,就可以欣赏到刺绣艺人的高超技艺,而为供奉神灵做的各式各样的面花供饭,花鸟鱼虫,人物彩绘,更是精美异常。大型庙会都要送纸火,纸火是由纸塑出亭台楼阁,山水花草,饰以戏剧人物,浓墨重彩,形象逼真。终南豆村四月八大蜡会,蜡塑艺术堪称一绝,其蜡高1米左右,重65公斤,精雕细刻,形态庄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书法美术:凡大型庙会都举办书法绘画作品展览,为促进当地的书画艺术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庙会文化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庙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物资交易和商贸是庙会的核心内容,以交易为主的庙会,如夏忙前豆村四月八会,楼观四月初一会,主要交易夏忙生产用具和牲畜,广济桑园马王会,史务八月八会以交易牲畜为主,马召十月十会,骆峪十月十五会,主要是地区农民交易山货、药材,购买入冬生活用品,终南农业条件优越,庙会主要交易农副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种类日益繁多,大到电视机、洗衣机,小到针线、纽扣,还有衣服、布匹、工业品、手工艺品等十多个项目,三百多个品种,交易相当旺盛。饮食服务也是古庙会的一大特色,庙会期间,小吃摊非常红火,品种齐全,色香味美,收入相当可观,还有修鞋的、补锅的、吹糖人的、耍猴的、套圈圈的,五花八门,热闹异常,搞活了当地的经济。古庙会又是信息交流场所,这里汇聚了四面八方的经济商贸文化信息,上会者把这些信息带回四乡八村,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庙会是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体现和延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庙会反映了传统民族文化美德的积淀及心态,如老王会就反映了团结御海,保家卫乡,不屈外强的民族精神,翠峰山的索娘娘庙会反映了正直善良、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遍布全县的关帝庙会,因关羽身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大丈夫”的全部美德,以勇立功、以忠为主、以义待友、立身、立业、立名,正契合了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心理,因此关公成为人们心中的神。

    庙会的社会价值也较明显,庙会对人们有教化凝聚作用,庙会指示人们弃恶从善,行善积德,获得今生今世的种种好处,天堂以善的诱惑、地狱以恶的恫吓给群众以教化。

    庙会对村民的衣食住行、娱乐购物等有深刻的影响,庙会前修缮寺庙,整修道路,打扫卫生,村民洗熨衣服,理发刮脸抹香脂,家家改善生活,割肉打酒烧菜摆席接待来客,提高了村民的卫生水平,促进了物质文明,村风纯正,人心向善,对村民遵纪守法、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精神文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庙会期间,村民笼罩在庙会荣誉感和庄重感的氛围中,一呼百应,自愿出力出物,围绕会头等人,在相互影响推动下,形成一股心流,从而化作凝聚力,共同为办好庙会尽力。村民们被庙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出的热情、友好化为庙会之后的持续情感,游客受到感染,愉快而兴奋,加深了办庙会村与各村村民的深厚感情,起到了良好的团结示范作用,对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庙会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途径中经历许许多多,包括政治灾难和民族浩劫在内的劫难而不衰,而且在传承过程中因不断吸收新的因素,摒弃失效的或过时的因素而产生嬗变和更新,自身就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但也要看到,随着人类进入2l世纪,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势日趋严重,在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剧了传统文化、弱势文化消亡的速度,庙会文化同样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很多庙会文化的原始资料得不到挖掘、整理,庙宇破败不堪,很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得不到合理保护,祭祀活动传承人员欠缺,大部分年事已高,没有接班人,庙会活动因人力财力短缺不能很好地进行。面对目前这种现状,保护庙会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保护庙会文化,让它能在现代社会中充分发挥它的各种功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呢?

    首先,要对庙会文化原生态的保护,一是要对全县庙会进行普查、挖掘,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如摄影、录音、照相等使大量无形的庙会文化资源成为文字、录音、录像、图片、实物等有形文化财富得以保存。二是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它的生存原貌和生存环境,我们有时往往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给予评判,于是把庙会上关于民间信仰如鬼神信仰、巫术迷信等现象统统归为封建迷信,因此,对庙会的保护往往不够重视、不支持甚至打击,挤占庙宇毁坏庙宇现象时有发生。民间信仰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崇尚和遵循的理念和准则,有关民间祭祀、祈福避灾、求吉驱邪、禁忌避讳等传统风俗,能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对人的道德伦理准则是一个约束,对社会有着它积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把民间信仰和一般的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等行径区分开来,任其自然生存和发展。三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庙宇寺院的风貌。一个世纪来,新文化、新教育常以庙宇为侵掠对象,挤占土地,改造房屋,拆走砖瓦木料,庙宇被“合法”或不合法地无偿剥夺,这对庙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合理利用庙会文化优势,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正确指导,充分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产业空间,将较大的庙会做大做强。如楼观台二月初十、二月十五祭祀老子活动,几千年来,由于老子《道德经》的影响,先后有60余位帝王来楼观祭祀老子,周穆王建立“楼观宫”,秦始皇建“清庙”,汉武帝筑“望仙宫”。东汉末,张道陵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主,祭祀老子活动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楼观祭祀老子活动方兴未艾,隋朝大规模修葺楼观,祭老活动更加隆重;唐朝建立后,将楼观作为唐朝皇家祖庙,楼观进入鼎盛时期,每年举行老子的祭祀活动,使得祭祀活动达到了有皇家参与的至高境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3次对楼观台进行建造修缮,2001年至今,周至县政府同西安市政府举办了几次老子文化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前来研究挖掘老子文化,在庙会期间,西安市政府还举办了两次老子公祭活动,这对宣传楼观,提高楼观老子文化的知名度,都起到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楼观台的祭老活动未受到足够重视,祭祀活动一直处在民间宗教祭祀中,公祭活动少之甚少。我们应加大楼观台的宣传,争取把祭祀活动做到国家祭祀、民间祭祀、宗教祭祀三者结合的程度,做到像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规模。
 
    翠峰山索娘娘庙会地处峰峦叠嶂、俊秀挺拔的秦岭山脉,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大小庙宇遍布整个山脉,从山脚到顶峰,需要爬20多里山坡。传说索姑不畏哥嫂的虐待,逃婚到翠峰山,它是善良、勤劳、正直的化身,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吸取外来资金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为庙会文化增加活力,使其更加旺盛,并能持续发展。

    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法律、法规、政策、公约来保护庙会,要保护庙会,首先应保护庙宇,有庙宇才能有庙会,有庙会才能有一系列群众文化艺术及其风俗活动,才能有它的文化内涵,才能保存、利用、发展。给庙宇以不受侵害的法律保障。其次就是要保护庙会组织的合法性,恢复庙院作为传统文化据点的正当功能,发展它在新时代下的新增功能,对庙会中能突出地方特色和高度艺术、历史价值的文化项目给予行政名义的支持,表彰和一定的资助,对基层干部和村民中多年来有功于庙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给予表彰鼓励,对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较高的庙会要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对文化空间的节日文化和庙会文化的保护意识相对还比较淡薄,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要下大工夫,在民众中大力宣传,通过申报项目、媒体报道、学校民俗教育、传统节假日等各种渠道,来普及庙会文化知识,增强传统文化记忆,在庙会期间大力倡导举办各种民俗民间文化活动。通过民众自身的参与,直观地、愉快地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庙会生发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传衍于民间,而民间大部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我们应把庙会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动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享有文化上的自豪感和尊严感,自觉自愿自然而快乐地参与庙会文化保护,逐渐形成文化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

    庙会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传承时间悠久,群体规模宏大,影响地域广泛,综合了多种民间文化艺术种类,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化信息包容量特别大,我们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重视文化空间——庙会文化的保护,多方面,多种方式,开发挖掘庙会文化资源,传承、发展庙会文化,科学合理地利用庙会文化的各种职能,打造我县庙会文化品牌,以点带面,让庙会文化的生命力在我县朝气蓬勃,长盛不衰。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