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专著 > 优秀论著

摩崖石刻拓印技艺传承与保护

纪小平

    摩崖石刻,就是把文字直接刻于山崖,与山体相连,与日月共存,且多为事发之地,石性坚硬,垂之久远,且无法更改,是真史信史,故摩崖石刻方为一切刻石中之上品、珍品。

    拓印是唯一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把古人镌刻于石的文字拓印下来,使练习书法的便于临摹;鉴赏的便于把玩;汇集的便于比较;研究的便于著述。

    拓印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把青铜、石碑上镌刻的文字拓印下来或收藏、或赏玩、或辑录、或著述,时间久了,就研究出渊源和流派,区划出南帖与北拓,甚至对于拓印本身的技术、纸张、时代、分类、收藏都有了许多考究。

    于是拓印成为一门技术;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金石文字则又成为一种高雅文化。

    汉中是最佳历史文化名城。是汉王朝的发祥地和三国诸葛亮的运兵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奇特。在我国古代,汉中曾有7条栈道,连接川、陕、陇、鄂。其中:褒斜栈道上曾发生过“箫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的石门隧道等。《石门大全》记载了177品摩崖石刻,其中:《石门铭》、《石门颂》、《衮雪》等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因十三品书法价值,自古以来引得文人墨客前来拜谒临摹学艺众多,才有了以拓印为业的谋生技艺。

    下面我就汉台区、汉中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作以粗略探讨。

    一、拓印渊源   

    张氏摩崖石刻拓印第一代艺人张茂功从清同治九年至今,五代传承,经历百年沧桑尚从事拓印。

    现第四代传人张中发、五代传人张晓明、张晓光,祖辈均居住在汉中褒斜栈道石门脚下,距汉中市区中心20公里,是国家重点保护地所在。张氏祖辈以拓印谋生,以拓本换取生活来源,维持着全家生计,代代相承。拓印技艺传承人先后经受了清末动乱、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文革等时期的洗礼,但始终坚持传承至今,这里不乏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精湛。张氏拓本的流传,引得过往商客、文人骚客、书界名流登门观赏求购、订货,拓本被带到日本、韩国等。

    二、特征

    1.拓印特征

    摩崖石刻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平板刻石,它石性坚硬,与大自然山体相连,在高低不一、凹凸不平的原始山体上镌刻,且临空、临水所成,给拓印造成了很大难度、并要搭架操作。石门栈道褒谷口风大且凉,每道工序要精确掌握适度,对浸、洗、贴、刷、揭取、晾叠、整理等都有比较高的技艺要求,不能过早过缓,不能过快、过猛,技艺全然掌握之中。

    2.工艺特征

    针对摩崖石刻拓印特点,特别要求造纸薄厚均匀,韧性强,平整光滑,墨汁要细腻柔滑、光泽亮丽,还要掌握好浸纸、洗牌、贴纸、刷墨、揭取、晾叠、整理等工艺精度,达到完美。拓本整幅边角贴面要没有撕裂缺损,平面整体光滑、色泽均匀、浑然一体,摩崖拓本文字清晰可辨,石花石纹活灵活现,所拓拓本笔回补底之间无痕迹,装裱长期挂置存放不走墨,不落色,黑白分明,依然如新,再现刻石自然风彩。

    3.工艺价值

    张氏摩崖石刻拓本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石门书法研究院。流传到日本、韩国等曾被历届名人盛赞。康有为先生看到张氏拓本后,在《广艺舟双辑》中称《石门铭》为“书中仙品”,于佑仁先生与张氏二代传人张金城、三代传人张鸿烈均有友情交往,多次来汉中必去观赏石门摩崖石刻。日本书坛每年都有代表团来汉瞻仰和学习石门汉魏十三品真迹的,这是拓本流传的最好证例。

    4.传承的连续性

    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是家族性一脉相承的。从清同治九年至今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五代,已将传承的技艺发扬光大。四代张中发、五代张晓明、张晓光还创出“一拓双页”的绝活,经百年的反复实践、总结,已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程序,对吹、刷、墨、揭等工序,扬长避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已达张氏拓本家族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5.拓印技艺传承的困惑性

    由于褒斜石门栈道水位逐年上升,石门石刻部分淹没库底,石门十三品凿取搬迁,使拓印基本“作场”丢失,目前只能应邀外出拓印。

    三、拓印主要价值

    张氏摩崖石刻拓印,由于其地理位置显著特点,刻石与大自然的相连,凹凸不平,刻石通体达十几平方米,板块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风化,加之人为损毁等因素,而张氏精湛技艺所拓拓本保留了历史刻石原貌,使刻石文字更接近历史,成为历史的“活见证”,并为后人研究这一特定历史提供了佐证。

    1.历史价值

    拓印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张氏摩崖石刻拓本尤其对研究汉魏文化史、古代交通史等提供了佐证。

    2.文化价值
 
    张氏拓本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性,为金石、书法文化提供了必学范本。石门摩崖石刻所展现出的古拙之趣和纯正的书风而使书家耳目一新,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它对清代及近代书坛学习敦厚飘逸的汉魏书风都起着明显的主导和典范作用。尤其金石拓本汉魏十三品被书法界誉为“仙品”,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临摹拜谒。张氏拓本为研究中国书法的流变、特征、再现历史真史信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经济价值

    首先,张氏摩崖石刻拓本给国家和地域带来了经济价值。一张纸、一瓶墨它并没有多少价值,但是通过艺术加工便带来不菲的经济价值。由于石门十三品名气内涵所在,吸引了大批的中外学者蜂拥争相前来购买,带动了汉中旅游发展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大大的活跃了地方经济,这个效应无法用数字来表达,只有历史才能鉴证它的价值。

    四、拓印传承与保护

    张氏摩崖石刻拓印作为一种民间手工技艺,目前濒临灭绝:一是褒斜石门栈道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加以保护,不准再拓;二是褒河水库水位逐年上升,使部分石刻淹没,直接影响了技艺的传承;三是现代摄影照相技术与设备的进步冲击,影响拓印技艺的传承;四是拓印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后辈们只能操持他业谋生,将使这一绝技无法在家族传承下去;再是拓印纸张要求较高,一般纸张无法使用,又缩小了用纸面。
 
    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没有具体文字记载,技艺全凭于心、于脑、于感掌握之中。因此只有调查保护老艺人,收集、整理、研究石门摩崖石刻的传承拓印技艺;落实传承接班人或举办培训班或以师带徒培养传承人,并注意在青少年中形成自觉传习;举办“拓印研讨会”、编纂拓印教材,建立“石门摩崖石刻拓印”传承人数据库,出版论文集;进一步挖掘、收集、整理资料及相关器具,充实、完善内容,并制作拓印技艺DVD,完善文档,做好资料的妥善保管工作。

    汉台区、汉中市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域内文化遗存的价值,分别建立了长效保护机制,落实保护经费,把已确定的保护项目,按保护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对摩崖石刻拓印各类流派都给予有效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延缓风化、残败,达到长久遗存的效果,来贡献后人。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