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跨库检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家级保护项目 > 第一批国家级保护项目 >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的动律风格

陕西民间舞蹈概览

    陕北秧歌是陕北人民在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简单的动律抒发着激越的感情,是人体动律的高度概括、提炼和凝聚。常见的动作可归纳为“十字步”、“三步一跳”、“二进二退步”、“前进扭跳”、“大站风摆柳”、“横扭步”、“转角步”、“扭腰步”、“一字莲花步”、“摆胯转”等二十多种舞步。基本动律特点可分为“扭、摆、走、跳、转”。陕北秧歌首先突出一个“扭”字。“扭”即扭动,在特定的节奏中,腰胯要自然协调的扭动起来;“摆”是指上臂左右前后摇摆甩动,分上摆、中摆、下摆。上摆即双臂左右、前后摆至与肩平(或者略高于肩);中摆,指双臂摆动于胸腰之间;下摆指双臂摆动于腹胯之间。也有的称“大摆”、“中摆”、“小摆”。双臂摆动时要转手腕,肩肘之间、手臂与步履之间要求协调自然;“走”,指的是秧歌行进的基本步态。行进要合着节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舞姿流畅,步履轻盈、欢快、双膝合节拍微微的上下闪动,增强行进步伐的起伏感;“跳”即秧歌的跳跃步法。要求随着情绪的欢快和节奏的急促,在“走”的基础上加强行进的跳跃性和活泼、奔放的情绪抒发;“转”即转身、转圈。在秧歌扭动过程中,要自如地按照节奏随心所欲地转跳。由于陕北天气寒冷,沟壑纵横,人们长年处于上山爬坡、翻沟过梁,特别是沉重的农耕劳动过程,使扭跳秧歌时,双膝自然微屈,重心下沉,有种下坐感,脚步微抬,脚掌全着地的特点。加之性格淳朴、憨厚,使秧歌动律形成了一种粗犷、奔放、欢快的动律感。特别陕北榆林地区的一些秧歌表演常具有一种微屈双膝骑马蹲档的姿态,甚至在靖边与内蒙接壤的村镇闹秧歌时,还有的穿着蒙古长袍扭跳的形式,说明这种边沿地区之间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汇。同时陕北秧歌中最常见的是腰系长红绸,或双手执手绢,可能受我国汉代《巾舞》、《铎舞》、《长袖舞》等一些遗风影响。

    陕北秧歌动律虽说比较简练,但它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绪动作中提炼、加工、升华、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性,以及即兴发挥创造的随意性。人们在同一节奏中可以根据各自的情绪自扭自跳,充分发挥各自表演的独创风格,使秧歌表演呈现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的舞姿形象。同时,在表演中重视道具包括扇、绢、绸、鞭、伞等的运用与发挥,要以欢快、炽热、喜悦、奔放的情绪感染观众。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规律。以起场、谒庙、排门、搭彩门、踩大场、转九曲等,以及过街、闹灯彩等活动,形成特有的表演程序和形式。特别是秧歌所具有的祭祀民俗和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使秧歌活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世代繁衍生息在陕北高原上,借以抒发陕北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