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叛逆的两岁”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宝贝2-3岁时,有一天他突然频繁说“不”,突然特别坚持自己的主张,突然变得暴躁爱发脾气。爸爸妈妈们可能会感到迷茫无助,昨天还乖乖的“小天使”,怎么头上突然长犄角了呢?其实一点不奇怪,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是宝贝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发展心理学中,把婴儿能够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与他人,尤其是用“我”来表示自己,看作客体我自我意识出现的一个标志,一次飞跃。从一个懵懂、混沌、与妈咪共生的状态,慢慢地开始意识到“我”,确立“我”,把“我”与他人区分开,宝贝的内在经历着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terrible two”的3大特点

    1.唱反调 把“不”挂在嘴边;大人的要求统统反抗。

    2.固执己见 坚持自己的主张;凡事都要亲自尝试。

    3.情绪激烈 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止,甚至大发脾气、撒泼打滚。

    小提醒!

    这个时期的宝贝,是特别需要爸爸妈妈的关怀、理解与支持的。

    如何应对宝贝的第一个叛逆期?

    1.保持心态平和,真正理解宝贝

    当我们面对宝贝的挑衅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心态平和。无论我们有多么的生气或者烦躁,对宝贝有多少的抱怨或者责备,都可以用这份平和拂去焦虑,看到宝贝内在的真实状态。宝贝的所谓“叛逆”,既是成长的表现,又是渴求帮助与引导的呼唤。

    对宝贝身心发育特点的理解,可以给予我们崭新的视角,去面对这个幼小、却在不断成长的生命。真正地理解宝贝,才能真正地支持到宝贝。

    2.给宝贝足够的安全感

    处于“第一个叛逆期”的宝贝,一方面不断地反抗挑衅,另一方面又可能表现出特别黏人。这些都源于他们在探索世界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安全感,父母要允许宝贝的依赖,并耐心的陪伴和引导。同时可利用规律的作息、稳定的环境和明确的规则来帮助宝贝建立安全感,当他准备好了,自然会放手离开。

    3.关注宝贝的感受,充分共情

    面对宝贝排山倒海的情绪宣泄,父母要关切的不只是宝贝的行为,比如哭闹、打滚、撞头等,更应关注行为背后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宝贝的情绪?是做事不顺利带来的受挫感,还是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带来的焦虑感?是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所产生的对抗,还是能力达不到自己预期所产生的不耐烦?

    看到宝贝的真实感受,仔细体会,充分共情。共情的第一步是:理解并接纳情绪;第二步:做出引导和建议。前者是初级共情,后者是高级共情。比如:正确认识情绪,允许合理发泄,亲身示范,教给宝贝处理不良情绪的策略。安静地陪伴他,轻轻地抚摸他的后背,给他温暖的拥抱,这些都是很好的表达接纳的方式。当他被看到、被听到、被允许的那一刻,他的情绪就会开始回落,而破坏性对抗性行为也会慢慢停止。

    4.放下自己的控制和对抗

    宝贝的情绪,很容易引发父母强烈的对抗情绪,因为我们感觉到被胁迫、被控制。这份对抗反过来影响我们要去控制局面、压制宝贝,以此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比如,宝贝是活在当下的,当他的情绪过去时,他可能会跟我们要一个拥抱。而我们却还没从刚才的挫败感里脱离出来,就是不肯给。好像在坚持原则,实际却是要以这样的较劲来“惩罚”宝贝。这时候,我们自己仿佛成了那个叛逆期的“孩子”。

    这是每个父母都会遇到的时刻,这也是我们自我反省的好机会。真正的爱,不需要一方向另一方低头。爱是流动的,是当下的真实感受。任何想要控制和对抗的企图,都是这份爱里需要剔除的杂质。

    Tips:3个应对小技巧

    1.图景式沟通。对一个两三岁的宝贝来说,他的思维类型更多是图景式的。在与宝贝交流时,我们可以多制造画面,少运用逻辑。比如,面对一个不爱走路的宝贝,可以对他说:“我们来开火车吧,我是火车头,你是火车厢,呜……火车开动啦!咣当咣当咣当。”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图景式沟通,是宝贝特别喜欢的。他会沉浸在那个画面里,忘记对抗,自觉地配合起来。

    2.直接行动少讲道理。在宝贝情绪激动时,行动干预比语言干预更有力。比如,宝贝因与同伴争抢玩具而哭闹,如果父母一定要这时给他讲道理,必然会引发更大的对抗,甚至把矛盾激化。直接把宝贝抱走,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则更加奏效。而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完全可以在宝贝心情好的时候慢慢教给他。这种策略是隔离。

    3.一个有魔力的词——“可以”。处于叛逆期的宝贝以反抗权威为乐。父母如果常常把“不可以”、“不能”、“不行”挂在嘴边,就更容易引发宝贝的对抗。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路,把“不可以”换成“可以”。比如,到了吃饭时间宝贝还在玩耍,我们可能想对他说:“不要玩了,快来吃饭!”试试看换成“你可以过来吃饭了。”“可以”这个词很温和,而且会让宝贝觉得他拥有某种权利,进而产生配合的意愿。而“不可以”则留给真正遇到危险处境需要制止时再使用,也许会更容易让宝贝接受。鉴于频繁说“不”,反着做引导。“你别吃哦”,“你别洗手哦”,针对宝贝的违拗感,适时反方向表达需求。

    王展楣: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王展楣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