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教育公平,从远离“潜规则”开始



    在我同事执教的班上,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女孩子,她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样的孩子,学校领导和带班教师都有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只需保证孩子的安全就行了,至于孩子的学习提高和品性锻造就可有可无了,因为即便教师再怎么呕心沥血,孩子也学不进去。好几次,我听见带数学的老师说:“都对她说过多少次了,不用交作业了,她还交。全是错题,交上来有啥用呀?”但是孩子的家长却不这么想。从同事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个女孩子的家长特别要强,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必须完成作业,且无论对错都要按时上交。我从这个家长和孩子的眼睛中看到了:做作业和交作业就是人之为学最重要的事情;而我从这个数学老师的眼睛中看到了:她的作业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甚至是教学中的负担和多余。

    一个教师,如果他的眼中只容得下会做作业的“好学生”,而没有学困生(包括随班就读)的一席之地,那么他的教育视野必将是狭窄的、短视的,也是荒谬的,其教育生命的容量和丰富性必将遭遇危机;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感官只向成绩、名次、荣誉、职称、金钱、利益打开,那么,他的灵性必将关闭,他必将变得“盲目”“失聪”。这样的教师,他眼中的教育人生只有一个平面,无论这平面有多大,堆满了多少优等生和多少“全年级第一”的考试数字,也是苍白、脆弱的。

    我们的教育中究竟有多少因潜规则而造成的不公平?比如这个因为学习能力弱而变成随班就读的女孩子只管安全就可以了;比如好学生总是坐在中前排,而差生总是坐在最后排可有可无;比如优秀生总是得到最好的教育“服务”,而与名牌大学无缘的差生总是被“边缘化”;比如虽然表面上严禁“快慢班、提高班、尖子班”,但实际上按成绩“分班”,等等,这种潜规则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育是不公平的,是常常存在而又不被人重视的“教育漏洞”,是因为大家不想打破“潜规则”而渐渐形成的“教育乱象”。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应该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让所有的生命都豪放地盛开。特别是中小学校,它不是精英的聚集地,而是所有孩子的习惯养成地、人格成长室和生命栖居室。既然强调“所有”二字,那么,公平教育不可或缺。

    获得2017年美国年度教师荣誉称号的辛妮·查菲就是一个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教育公平的教师,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式的安排,她始终贯彻“公平与非公平”这一主题。她说:“即便是在孩子犯了错且付诸行动的时候学习也是发生的。”查菲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所在的学校校长对她的课堂赞不绝口:“她的课堂是我见到的所有课堂中集深度参与、智力激荡、想象力与可能性于一体的典范。”根据查菲的观点,上文中提到的“全是错题还上交作业”的过程中,“学习也是发生的”,那么,我们怎能轻易地说“交上来有啥用呀”?我们怎能轻易地忽视那些坐在教室最后的所谓的学困生?我们怎能轻易地漠视那些被分配在“非尖子班”的学生?

    教育公平必须从远离“潜规则”开始。比如,面对这个随班就读的女孩子,教师不能顺从潜规则而埋怨“她还交作业”,而是应该想办法布置一些更简单的、适合于她的作业,为她制定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再比如,哪怕是在“非尖子班”中,学校也应该施以最好的服务,彻底杜绝把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教育资源倾斜到“尖子班”的做法,并以此作为公平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起点。

    远离潜规则,一开始或许真的很难,但坚持下去,教育公平的曙光就会一点点地显现出来。

樊吉福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