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幼教天地

不要这样对待孩子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常常担心孩子心理有问题,并且会把这种担心自觉不自觉地转变成情绪或者言语。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离婚有可能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这也有可能成为孩子日后心理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中,常常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

    误区1:过分溺爱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离异家庭的父母往往表现得更明显。离婚的家庭中,父母总有一种负罪感,认为孩子缺少了另一半的爱。拥有孩子抚养权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把无限的爱都放在儿女身上,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只有给予和爱。于是,在情感上加倍满足,在教育上放松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在生活上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犯错误时也舍不得批评,甚至帮助孩子找借口。这样长大的孩子,不懂得为他人考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带孩子的另一方,由于长时间不见孩子,见一次孩子,觉得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带许多许多好吃的好喝的给孩子,甚至无原则地给钱。因为父(母)想用这些来弥补孩子,弥补长时间亲子分离的痛苦。这样做,孩子反而会产生依赖,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以上这些溺爱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双方都要遵守一个“适度”的基本原则,明确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孩子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绝对不能同意,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2:撒手不管

    有人离婚后,因为工作太忙无法兼顾,又或者自己要再婚重组家庭,把孩子扔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不管不问。这一类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应该自己学会克服困难。虽然听起来有道理,但事实是,孩子的自控力、意志和责任心是比较弱的,成长路上有很多困难是需要家长帮助的。

    对孩子撒手不管的家长与溺爱包办的家长正相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更何况,隔代教育最常见的弊端就是:老人本身就宠爱隔辈人,当孩子没有了爹或没有了娘时,更容易使老人将爱意无限扩大,造成溺爱。而且大部分老人与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爱孩子不能只挂在口头上,父母在离婚前,就应该考虑好孩子的抚养问题,不管谁带孩子,都不能把孩子扔在别人身边,父母要亲力亲为地与孩子共同体验忧乐,共同学习成长。

    误区3:拿孩子出气

    有人离婚后稍有不顺心,就拿孩子出气,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是负气离婚的父母,此时更觉得“全世界都辜负了我”,于是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孩子过去是爱的结晶,集众人宠爱于一身,现在却成了出气筒,成了被怨恨那一方的化身,搞得孩子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家庭中,妈妈或爸爸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特点,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另一方和孩子。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仿佛这样自己就舒服了。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甚至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孩子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久而久之,遇事也会找个“替罪羊”出气,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作为单亲家长,自己要想办法排除烦恼,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和孩子交谈,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和吵架,让孩子吸收更多的正能量,看到家长阳光的一面。

    误区4:重心转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普遍的心态,很多单亲妈妈/爸爸更是如此,把自己所有的希望甚至是生活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因为ta要通过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瞧,我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带好!结果由于对孩子要求太高,让孩子压力很大。而且父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教育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这种教育态度直接引起孩子的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进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

    因此,父母本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勿过力,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兴趣爱好,不要把目标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误区5:怨恨对方

    很多家庭离异,是因为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因此被伤害的一方会带着怨恨,并且把这种怨恨思想带给孩子,还会千方百计阻止另一方与孩子往来。或者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从小就有仇恨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充满仇恨情绪,很难有幸福的未来。

    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看,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如果父母一方角色的长期缺失,会对孩子的双性气质的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而不是向孩子传递更悲观的情绪。很多离异的父母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咱们娘儿俩的命怎么就这么苦”或者“孩子缺少父爱/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向孩子传递不正常的思想,慢慢地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其实,比起父母经常争吵、抱怨的孩子,父亲或者母亲不在身边但能和平相处、冷静沟通,孩子更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一定要从我做起,做一个情绪平和的好榜样。

摘自《家庭育儿》2017.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