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娇贵的“猛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中,要论单打独斗,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鲜有对手。它们有强大的火力和厚实的装甲,经常顶着炮火把对手一一消灭。然而,这样一对看似无坚不摧的“猛虎”,实际上却娇贵得很,最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本大校给大家讲讲。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德军的主力坦克,配有一门88毫米口径的坦克炮。这种坦克炮的精度、穿甲威力都比苏联坦克炮高很多,在1000米外就能击穿大多数苏联、美国和英国的坦克。另外,虎式坦克的装甲也非常厚,盟军各国(如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主战坦克配备的差不多都是75、76毫米炮,在400米以外的距离根本打不穿虎式坦克的装甲。

    虎式坦克的重量很大,约有56吨,比苏联的T-34坦克重十几吨。后来的虎王坦克更是近70吨重。由于总重量大,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的轮子、轮轴都“压力山大”。

    T-34坦克的轮子和轮轴用的是成熟的老样式,5对负重轮,简单耐用。不过,这是以剧烈的颠簸为代价的。T-34坦克坐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打炮时的准头儿也差一些。

    德军忍受不了坦克有这些缺点。为了能让坦克行得稳、打得准,他们在虎式坦克上采用了全新的设计——使用8对负重轮,分内外两排交错排列。这样能使每个轮子的负载相对小一些,将车体重量分到8对点上,比T-34坦克的5对点更均匀,开起来更平稳。

    德军以前在10吨左右的坦克上用过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可是现在把坦克的重量增大几倍,问题就来了。

    一是越野性能差。在干燥的原野、土路上,虎式坦克确实走得比较平稳。可在苏联作战时,经常会遇到泥泞、冰冻等恶劣的路况。8个轮子交错排着,缝隙又多又小,泥巴、石头常常裹在里面出不来,使阻力、磨损大大增加。如果赶上寒冬时节,情况就更糟了——轮子经常被冻住,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让它们重新运转起来。

    二是故障多、维修困难。一旦内排的某个轮子受损,就要拆下外排的两三个轮子才能进行修理。除此之外,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还有不少其他技术问题,比如发动机功率不够,容易过热甚至熄火;转向、液压系统因为车身重量太大,容易失灵、报废。

    三是产量低。除了对轮子、平稳性要求过高,德军在很多细节上也都过于精益求精,这让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的制造周期过长,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在整个二战中,两种“猛虎”的产量总共不到2000辆,而苏联在相近的时间内投产的T-34/85型坦克却有18650辆之多。算上前期各型,T-34坦克的总产量超过53000辆,美国的谢尔曼坦克的产量也有近50000辆。

    在战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十几辆苏联坦克冲向战场,两只“猛虎”毫无惧色地防御,对方从几百米外打来的炮弹只能给他们挠挠痒,而“猛虎”只要从容不迫地瞄准对方,咚咚几炮,十几辆苏联坦克就冒烟了。要是把苏联坦克换成美国坦克,它们只会被“猛虎”打得更惨。

    但是,再厉害的高手也架不住疲惫。由于“猛虎”数量太少,所以他们经常刚在一个地方战斗完,就又要赶到另一个战场去作战。胜利、胜利、再胜利,可跑了几趟下来,“猛虎”就很有可能出故障。如果把它们架起来修,怎么也得花好几天时间。

    如果有队友中途掉队,剩下的“猛虎”赶到新战场时,又要面对十几辆敌方坦克。当当当——对方打来的炮弹越来越猛,因为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猛虎”虽然干掉了不少对手,但剩下的几辆敌方坦克已经开到了两三百米远的地方。这时,即使对方的火炮再不济,也有可能将“猛虎”打穿。运气好的话,没准儿还能有辆坦克直接冲到“猛虎”的侧面或者后面,摸摸“老虎屁股”。要知道,那儿的装甲可不厚,非常容易被打穿。

    就算某只“猛虎”运气好,扛住了几十辆敌方坦克的围殴,可总会有扛不住的“猛虎”。总之,最后的结局就是整个战局不利,德军需要撤退,几只“猛虎”伤痕累累地逃跑,而之前那些出现故障、还在原地维修的“猛虎”就只能等死了。

    久而久之,在整个战场上,疲于应对的“虎群”中频频有故障出现,能够参战的“猛虎”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即使打得再准,装甲再厚,它们也挡不住越来越多的对手。最终,拥有“虎群”的德军也只能接受战败的结果了。

雄伟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