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陕图”公益课堂】2016第11期“唐诗之约”系列分享课程预告

时间: 2016-10-24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本期公益课堂(总第21期)是本年度第六期“唐诗觉解”课堂的延续,是一种带有提高和研究性质的讲座,故名“唐诗之约”,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何依工副教授将再次做客省图,与广大市民读者进一步分享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届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一、课程内容

1、《象外之象:唐诗欣赏中的难点》

   “象外之象”是唐代司空图所揭示的唐诗创作特征和审美对象,后世治诗者以此区别唐宋诗,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和审美影响深远。“象”指的是诗歌中所表现的那些自然和人物的形象,是一般读者所能看到的。而“象外之象”则是指通过表面、局部、可视的“象”所联想、推衍或演绎出来的某种完整的情境、氛围、状况和细节等。故司空图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置于眉睫之前”。

   问题是随着整个世界和生活的日益理性化、物质化,与古人相比,我们的思维和感觉也发生了变化,在阅读和感知古诗时,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对文字表达的“象”作直接、抽象的归纳,譬如看到一个“愁”字,我们得出结论,这首诗歌是写悲伤忧愁的,而失掉了经验式、联想式感知外界和诗歌的能力,于是读起古诗来就显得格格不入,把丰富、复杂、含蓄、深远的古诗简化为某种概念化的情绪。这一倾向被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考试评估方式强化了。

   这一讲通过传统的唐诗宋词审美案例,展示古今创作和审美的区别,并对听众进行传统审美的训练,揭示以古读古的优势和必要。

2、《盛唐气象:一种社会矛盾的象征》  

   “盛唐气象”是学术界用以形象地表现盛唐繁荣昌盛局面的术语,一直未受到真正的挑战,其实它不过是借助黑格尔“时代精神”的表述,机械、庸俗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而从未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辩证思维。这样做的结果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非历史主义地美化或神化唐代,掩饰或压抑唐代社会的基本冲突、矛盾和问题。许多从事传统历史研究的学者其实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譬如陈寅恪先生等的唐史研究,就侧重于揭示出唐代社会激烈、深刻的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士人精神、世界观、为人行事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这一讲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场,即坚持矛盾是所有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构成性因素,而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现象视为对此基本社会内在矛盾的掩饰、压抑和移置,揭示出所谓“盛唐气象”背后所掩盖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从而通过分析重构出历史的唐代,将历代统治者和学者们对唐代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歪曲或美化呈现出来,也将普通大众对唐代社会的美丽幻想呈现出来,并指明其意义。

3、《白居易评价杨贵妃的两难困境》  

   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通常被解释为一个李、杨爱情的悲剧故事,不断发酵和演绎。事实上,撰写《长恨歌》之后仅仅两年内,白居易就在他的新乐府诗中公开、明确地批评杨贵妃,斥为“惑主”的“尤物”,甚至以“古塚狐”作比,认为杨贵妃对家国的危害甚于狐狸精。通常学者们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无法处理和解释这一复杂的现象。

   人们思想、观念中的这种复杂情况,哲学上叫作“二律背反”,或“两难困境”。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恰恰以为,这种“两难困境”足以折射或透视出整个社会内在的深刻的矛盾,并进而指出,正是由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这种“困境”,才导致了白居易在其《长恨歌》和后来的新乐府诗中表现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态度和评价。

   这一讲就是想要从《长恨歌》和新乐府诗对杨贵妃截然相反的评价入手,分析产生出这种自相矛盾的思想观念原因,并由此转而了解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对白居易等士大夫的深刻制约和限制。

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唐代文学研究的一次实践。

4、《诗简古,词婉约》  

   诗词通源而异体,盖由于其创作和传播的具体语境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的唯物论的观点。然而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只是在纯文学的视野中研究诗和词,最终也只能对其在风格韵味方面的差异作一点概括。而一般大众甚至对诗词文体、风格和韵味上的差异也不太了解。

这一讲属于普及教育的性质,将通过具体的唐诗宋词作品,分析和揭示二者之间在风味、气度和韵味、主题、叙事和用语等方面的不同,细致地讲解两种文体的特征,并进一步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社会历史语境。与整个讲座所坚持的理论体系相同,仍然在暗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原则。

5、《谈艺录》导读

  《谈艺录》是中国传统诗论和文学批评的形式。抗战期间,钱钟书先生在沦陷的上海,忧患重重,却写出了《围城》和《谈艺录》,如其序言所说是一本“忧患之书”。

   这一讲将介绍钱钟书先生关于“诗分唐宋”、“神韵”、“长吉用字”、“妙悟与参禅”等节,表面上完全是谈论唐宋诗歌,而其实质则在于介绍和说明中国传统诗论和文学批评中不同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精深的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特点,展现其卓异的见解和优美的文字风格。 

二、授课方式

  导师讲解、互动交流

三、主讲人介绍

  何依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长年从事唐宋文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文学批评研究。陕西卫视《开坛》栏目特邀嘉宾和《唐诗风云会》评委。著有《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校注集评》、《浩歌集》、《中国文学简史》、《唐诗研究》等。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57号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