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座】耳听者多乎,心听者何在?——罗艺峰教授讲道家音乐思想

时间: 2014-10-20

   10月11日下午,第二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系列讲座迎来第三讲,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罗艺峰做客“陕西文化大讲堂”,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思想,为现场数百名听众上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罗艺峰教授长期从事音乐美学研究与教学,身兼中国音乐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等数职,去年才完成《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及著述。对于为什么要选择先秦道家四子作为讲座内容,罗教授表示,因为《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四书对道家思想及音乐发展非常重要。《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祖宗,也是道家音乐思想的根本源头;《庄子》文学和哲学价值极高,富含音乐思想;《文子》中有许多音乐思想的论述;《列子》中的思想则富有趣味。与儒家的长于世俗理性相比,道家音乐思想简深、常具哲学智慧,主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故有天籁自然、大音希声之说。

   道家音乐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以道论乐,道论通乐论”。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范畴,举凡世间万物,莫不以道立论,论音乐亦然:“一”即“道”,“道”无形,无形生有形,无声生有声,万物生于无形,五音起于无声。《庄子•天地篇》中如此总结“道”的性质,“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文子•精诚》中通过一哑一盲两个音乐家的示例说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何贵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何贵乎见者也?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同时,道家也常常以乐论道,如《文子•上德》所言,“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在此以音乐为例,说明“无为”要用“有为”来显现。

   其次,道家有音乐养生的传统,所谓“ 以乐养生,道体即身体”。道家历史和传说中,有许多高人、异人,不仅高寿,而且善琴。《搜神记》中的琴高、八老公,《列仙传》中的涓子,写作《养生论》的嵇康等,他们都是音乐家,也都好饵术,善养生。关于音乐养生,《老子•三十五章》有云,“乐与饵,过客止。” 嵇康《养生论》则曰“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道家说,人生有三关:食、视、听。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家认为,身体与道体,逻辑上同一,体身与体到,行为上一致。《文子•九守》论述如何“体道”:量腹而食,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有,委万物而不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夫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第三,道家主张“静漠恬淡,神听而悟道”。道家文化,以静制动,守雌待雄,柔弱如婴儿,形变如流水,表现出静的美学,水的智慧,清与静相须相映,一派幽洁澄澈的精神境界。然而,在音乐美学上,静即无声,寂是无响,无声无响的东西又如何能够成为感官的对象?对此,庄子《人间世》回答,“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道家将听分为耳听、心听、神听三个层次,分属生理反映、审美活动和哲学超越。《文子•道德》对此有精深的论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 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而神听的对象,是希声大音,无声之和,大化流行,宇宙翕辟。

   最后,罗教授直指现代人“听”的危机,提出道家音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环顾我们四周,自然的声音已经远离,声音的世界被工业噪音、媒体垃圾、人类活动遮蔽;艺术的声音被污染,人耳被粗糙化,人类难以在纯美的声音宇宙中生活;哲学的声音基本被遗忘,内在世界被物质化、平面化,人类不复有听的哲学问思;艺术教育被化约为简单的技能学习,音乐成就圣贤人格的功能彻底被丢弃……对于现代人的种种“失聪”,文子给出的警示是:耳听者多乎……心听者何在?神听者已死!

   罗教授指出的命题,值得每一位现代人深思。

                                     陕西省图书馆
                                     2014年10月12日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57号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