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 第五章 密宗神灵系统 七、深沙神与猪八戒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深沙神与猪八戒也是与密宗信仰有关的两个人物形象。

    陈寅恪先生《<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中提及沙和尚的起源:“《慈恩法师传》一云:‘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汙,湣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媿,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和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後,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此传所载,世人皆识(近人《西游记》考证亦引之),即《西游记》流沙河沙和尚故事之起原也。”①

    陈寅恪先生所引《慈恩法师传》(全称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文字较短。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大段引述如下:

    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汙,湣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媿,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习。至沙和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後,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时行百余里,失道……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乾焦,几将殒绝,不能复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捨……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於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廻。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余步欲廻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神通皆此类也。即就草池,一日停息,後日盛水取草进发,更经两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②。

    此处的“长八百余里”之“沙河”,就是《大唐西域记》中的“流沙河”。《大唐西域记》卷一二“尼壤城”:“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跡,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怳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贵魅之所致也。”季羡林先生注曰:“人流沙,即今塔克拉玛干沙漠。《法显传》中关於此地有下述描写:‘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③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最早的一个形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八节云:

    ……(前阙)一物否?”答曰:“不识。”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和尚曰:“你最无知。此时若不改过,教你一门灭绝!”深沙合掌谢恩,伏蒙慈照。深沙当时哮吼,教和尚莫敬。祇见红尘隐隐,白雪纷纷。良久,一时三五道火裂,深沙袞袞,雷声喊喊,遥望一道金桥,两边银线,尽是深沙神,身长三丈,将两手讬定。师行七人,便从金桥上过。过了,深沙神合掌相送。法师曰:“谢汝心力。我回东土,奉答前恩。从今去更莫作罪。”两岸骨肉,合掌顶礼,唱喏连声。深沙前来解吟诗曰:“一堕深沙五百春,浑家眷属受灾殃。金桥手讬从前过,乞荐幽神化却身。”法师诗曰:“两度曾遭汝来吃,更将枯骨问元才。而今赦汝残生去,东土专心次第排。”猴行者诗曰:“谢汝回心意不偏,金桥银线步平安。回归东土修功德,荐拔深沙向佛前。”④

    胡适说:“这个深沙的神就是《西游记》里的沙和尚的最早形式。他原来是那大沙漠的大神。唐朝有崇拜‘深沙神王’的风气,见於日本入唐求法的几位大师的目录。常晓的承和六年(839)请来目录里有‘《深沙神记》并念诵法一卷’。又有‘深沙神王像一躯’。常晓说:‘右唐代玄奘三藏远涉五天,感得此神。此是北方多闻天王身也。今唐人总重此神救灾成益,其验现前,无有一人不依行者。寺里,人家,皆在(有?)此神。自见灵,实不思议,具事如记文。请来如件。’”⑤

    萧登福先生在此基础上对沙和尚的原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沙和尚的原型就是密宗中的深沙大将⑥。

    首先,萧登福先生在外型和名号方面对沙悟净与密教中的深沙大将进行了对比。《西游记》第八回对沙悟净是这样描写的:“他生得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竈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獠牙撐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吒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滾风。”《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描写道:“一棵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眼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密教文献对深沙大将也有类似的描写。沙门玄通所撰写的《深沙大圣传》:“大圣现行时,腾空盘殖,红莲捧足,朱发螺发(鬟),狼爪毫眉,银牙烈戟持,髑髅为璎珞,口若血河,剥兽皮为衣,眸光电焰,蜄为臂锁,髭髯即直,利於缽锻宝,惊骇於人。”⑦《别尊杂记》卷五一描写深沙大将:“童子现丈六身,容仪可畏,牙如剑树,口似血盆,眼如掣电,身形奇异。”⑧《觉禅钞》卷一二一描写深沙大将道:“其为形,头为火炎,口为血河,以髑髅为颈璎珞,以畜皮为衣,以象皮面为袴膝,以小儿为腹脐,足踏莲花。”⑨这些描写均有密切的相关性。

    其次,萧登福先生从“捲帘将军”之名称分析沙和尚与深沙之间的联系。《西游记》第九十回这样描写沙和尚的出身来历:“老沙原係凡夫,因怕轮回访道。云游海角,浪荡天涯。常得衣缽随身,每炼心神在舍。因此虔诚,得逢仙侣。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工满三千,合和四相。超天界,拜玄穹,官授捲帘大将,侍御凤辇龙车,封号将军。也为蟠桃会上,失手打破玻璃盏,贬在流沙河,改头换面,造孽伤生。幸喜菩萨远游东土,劝我皈依,等候唐朝佛子,往西天求经正果。从立自新,复休大觉,指河为姓,法讳悟净,称名和尚。”在佛教密宗文献中,深沙神的名称很多,如“深沙神”、“深沙神王”、“大圣深沙王”、“深沙(或作砂)大将”、“深沙菩萨”、“央崛摩罗”等等,其“本身”也有不同的说法。《常晓和尚请来目录》“深沙神王像一躯”:“右,唐代玄奘三藏远涉五天,感得此神。此是北方多闻天王化身也。今唐国人总重此神,救灾成益,其验现前,无有一人不依行者;寺里人家,皆在此神,自见灵验,实不思议。具事如记文,请来如件。”⑩《别尊杂记》卷五一《深沙王》:“迦毘罗神第三子号深沙。”同书同卷又引师秘云:“深沙神是观自在菩萨也。深沙王者,毘沙门之使者,七十药叉之为上首。”(11)白宝抄《深沙杂集》印沙门良超语:“敬白:深沙大圣者,是观音分身,萨埵垂跡也。”(12)《深沙大将菩萨仪轨要》一首云:“吾此野鬼神矣,名曰深沙大将,亦名央崛摩罗。”(13)《觉禅钞》卷一二一“深沙大将”:“小野敦造纸上云:‘太山府君亦名奉教官,又奉教鬼官。如古人传云:深沙大圣也云云。’兼意阇梨云:‘深沙大将,太山府君,般若僧正传云云。’……长宴云:‘深沙大王是太山府君。’”(14)萧登福先生认为,在这些说法中,常晓和尚的说法为最早。

    在《慈恩法师传》中,玄奘在流沙中所遇见的大神并没有“深沙神”之名。萧登福先生注意到《觉禅钞》卷一二一“深沙大将”引长宴语:“是玄奘三藏於流沙中所值神也,故云之深沙。”(15)萧登福先生说:“深沙神既是玄奘於沙河中所感得之神,那么‘深沙神’之名可能是玄奘所取,也可能是後人因玄奘於流沙遇大神而追名为深沙神的。”总之,深沙神与玄奘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再次,萧登福先生对《西游记》中沙和尚“捲帘大将”也进行了分析,指山唐代东岳太山庙尊胜经幢上曾载有“捲帘大将”之名。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一九“捲帘将军”:“国朝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唐东岳太山庙尊胜经幢,载诸神名,有南门捲帘将军。’然则《西游衍义》有捲帘大将之名,亦非无本也。又按所载神名,如天翁、地母、龙翁、龙母、龙女、三姑、外门将军、里门将军、四门将军之类,率多诡异。”(16)

    最後,萧登福先生指出深沙神的髑髅也有来源。《大正藏》图像部第5册《觉禅钞》卷一二一:“或云:神颈悬七髑髅,是玄奘七生之首也。”(17)《大正藏》图像部第9册《阿婆缚钞》卷一六四《深沙大将》引《帖决》:“以七髑髅为璎珞,谓玄奘三藏七生渡西天髑髅也。”(18)

    深沙神在密宗典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正藏》图像部第10册白宝钞《深沙神杂集》引沙门玄通所撰《深沙大圣传》:“自佛涅槃後,众圣隐显,讬跡十方,利乐有缘,资不沙界。如日月照临,运载生灵。皆观音分身救苦难……去贞观年中,有三藏遶诸西天,取佛遗教。至於中路,砂砾颠地,绝火绝粮,远途七日,不拜得南北。三藏虔念威神,乃大圣潜形供侍,所憩之处湧出甘泉,珍馔自然,百味薰馥。三藏不测,虔心弥增,乃空中有言曰:‘我是北方神将,见圣贞恳,持此供水。但愿圣诚敢然,圣何惭悚息。’”(19)同书又云:“又有蜀僧总一,持经十载,不出寺门,强志情坚,感深砂化为童子,供侍三年,活石(当从他本作化名)愿满(他本作丰满),总(聪)慧仕哲,随念法花,勤读朝暮,经声不辍。圣自染疾,遂语满曰:‘吾大辰将全,心老耄力衰,恨未度脱於子。’满亦曰:‘和上积善弥广,出没自有所归,一野棵明珠(当作一棵夜明珠),旷劫常在,何忧系欲欤?’总一惊愕,如(加)敬。童子曰:‘满非人类,是北方神将,名号深砂。睹师致恳,供助修行。和上咒真性归空,弟子亦却伏旧质。言讬辞去。’师曰:‘以休息眷,何惜现形。’满曰:‘胜躯貌赫烈,恐人慄魂殁。’师再曰:‘愿模写故形相,遍示他方,救度颀厄,利乐含识。’……大圣现行时,腾空盘殖,红莲捧足,朱发螺发(鬟),狼爪毫眉,银牙烈戟持,髑髅为璎珞,口若血河,剥兽皮为衣,眸光电焰,蜄为臂锁,髭髯即直,利於缽锻宝,惊骇於人。”(20)同书又云:“又曾现蜀川宝应寺,祯瑞异样,岂能备录。时西水节度李於国德谿(疑当作西川节度李德裕),具事奏闻,圣被於四方,万民普於慈载,今所在图录形陶塑供养香油。所愿无不可从者矣。”(21)《阿婆缚抄》卷一六四《大圣深沙神记》:“大和三年,有一女商於蜀,画得形影,船中供养,其船欲到江陵。六月十六日,忽遭恶风,其船欲没。女商怕急,念大圣深沙神王,兼启告发愿。乃於水见此神,以手柘船直到岸,女商到江陵开觉(元)寺,塑形供养,人競瞻敬,若有人致精魅冤家处,魍魉多缠者,但於此抑前志发愿,悉得除灭。”(22)《深沙大将菩萨仪轨要一旨》云:“长安南州治玄舍中,有比丘僧,名法传。自性全於转读《法花经》。爰以天和(当作元和)元年正月六日旦於舍天光寺发誓。辞曰:‘至於究竟菩提,於《法花》奉读。’自至十余里有旷野,名曰玄野。於往经七日,交出一人小儿,采薪驱使,经七岁,昼夜心有妙法无间……法师问小儿云:‘汝何从所来教吾云。’小儿答:‘吾此野鬼神矣,名曰深沙大将,亦名‘央崛摩罗’。”(23)

    夏敏先生在《深沙形名与西域民族》中认为,沙僧的原型当取於西域民族(24)。

    首先,夏敏先生认为三藏西天取经必须有帮手,而事实上也确实有帮手,且其帮手就是西域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三藏滞留瓜州、欲出玉门关时的情形:“遂贸易得一马匹,但苦无人相引,即於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其夜,寺有胡僧达摩法师坐一莲华向西而去。达摩私怪,旦而来白。法师心喜为得行之徴……更入道场礼请,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问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峰。……明日曰欲下,遂入草间,须臾,彼胡更与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马相逐而至,法师心不懌。少胡曰:‘此翁极谙西路,来去伊吾三十余返,故共俱来……’胡公因说西路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遇无免者。徒侣众多,犹数迷失,况师单独,如何可行?愿自斟量,勿轻身命……胡翁云:‘师必去,可乘我马。此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遂即换马。胡翁欢喜,礼敬而别。”(25)

    夏敏先生指出,取经故事中对西域人相貌描写最为突出的是《北词广正谱》和吴昌龄留下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唐三藏西天取经》“老回回东楼叫佛”有唐三藏感化西域僧人的故事:“[回回舞]回回回回把清斋,虔诚虔诚顶礼拜。眼睛眼睛凹进去,鼻子鼻子长出来。”另外,杨景贤《西游记》第十一齣:“[行者云:]‘你姓甚麽?’[沙和尚云:]‘我姓沙。’[行者云:]‘我认得你,你是回回人河里沙。’”(26)

    下面,我们讨论猪八戒。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野猪是作为一种危害人类的“妖怪”出现的。《淮南子·本经》:“尧之时,十日竝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27)当时,有许多怪物危害人类,“封豨”就是其中之一。高诱注:“封豨,大豕也;楚人谓豕为豨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的重要角色就是主沟瀆。《易经·说卦》:“坎为豕。”(28)宋人陆佃《埤雅》解释说:“坎性趋下,豕能俯其首,又喜卑秽,亦水畜也。”(29)陆佃的说法看似无理,但也有其根据。《史记·天官书》认为封豕上应天象,是天上主沟瀆的奎星,所谓“奎曰封豕,为沟瀆”(30)。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豕成为了帮助禹治水的功臣。晋王嘉《拾遗记》卷二说:“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珠,其光如烛;又有青犬,行吠於前。禹计可十里,迷於昼夜,既觉渐明,乃向来豕犬,变为人形,皆著玄衣。”(31)後世也有类似的民间传说。眉州青神县有一小佛堂,俗称猪母佛。《东坡志林》卷三说:“眉州青神县道侧,有一小佛座,俗谓之猪母佛。云:百年前有牝猪伏於此,化为泉,有二鲤鱼在泉中云。盖猪龙也。蜀人谓牝猪为母,而立佛堂其上,故以名之。泉出石上,深不及二尺,大旱不竭。”(3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猪除了是贪婪的象徴以外,还是淫荡的象徵。《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灵公夫人南子与宋公子朝私通,宋野人以娄猪刺之而歌曰:“既定尔篓猪,盍归吾艾豭。”(33)这是以猪比喻南子与宋朝之间的淫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刻石於南海,其文有:“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赦。”(34)这也是以猪喻淫。这样,猪就成为一种文化原型。

    原型是早期人类心理的一种种族记忆,是一种具有原始意象的神话模式,它长期积淀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代代相传,反复出现,从而在文学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母题。《搜神记》卷一八“吴郡士人”记载,王某归家,路途中遇一女子,遂与之宿,临别解金铃系女臂;至明访其女,无人知晓,见附近人家猪栏中一母猪臂系金铃,方知夜宿之女乃母猪所化(35)。《集异记》所载李汾之事略同。唐代牛僧儒《玄怪录》“郭元振”条记载,唐开元时,郭元振夜行失道,遇一宅门,见一女子哭泣,郭元振询问之後方知是“乌将军”索娶之妻;乌将军是一怪神,能给当地人带来祸福,每年必选一女子为妻;郭元振仗义就女,砍下乌将军一只手,天明视之,乃一猪蹄;循跡至一大冢,见一大猪而杀之(36)。在这个故事里,大猪乌将军被视为“淫妖”,并已由《搜神记》中的女子变为男子,其所作所为颇如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的黑猪精猪八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的形象反复出现,不断演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原型,不论这种原型如何演化,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稳定的。钱钟书先生说:“顾豕不仅象徵色欲,亦复象徵食欲。……是故《西游记》中猪八戒食肠如壑,‘色胆如天’(第一回八戒自称‘色胆如天叫似雷’),乃古来两说之综合,一身而二任者。”(37)

    吴承恩《西游记》中说猪八戒原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而被玉帝贬下凡尘。

    由於豕主沟瀆,这样便与河伯娶妇产生了联系。河伯娶妇的故事见於《史记·滑稽列传》,《正义》说:“河伯,华阴潼乡人,姓冯氏,名夷,浴於河中而溺死,遂为河伯也。”(38)《庄子·大宗师》释文引司马彪注:“《清泠传》曰:(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39)有学者以为,冯夷显然是封豕的一音之转(40)。

    “天蓬元帅”出自道教。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一〇“孙会元天蓬咒验”:“孙会元者,吴後主皓之子。自幼稚之岁,遇道士教诵天蓬咒,尔後等閒未忘持念。洎後主降晋,枝叶皆悉沦落,独余会元一人。临难之时,不觉踴身飞到绝岭之上,彼外人不能追逐。困於山上,见一醴泉,俯欲饮之,忽然照见空中天蓬将军与部众等护卫己身,於兹脱难。会元转加笃信。岁久,居山以至得道矣。”(41)同书同卷还有“王道珂天蓬咒验”、“张乾曜天蓬咒验”,同书卷一二有“曹戣天蓬咒验”,同书卷一三有“范希越天蓬印验”(42)。

    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一二“曹戣天蓬咒验”说:“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官玄卿太帝君也,上理斗极,下统酆都。”(43)太帝亦称北帝,即玄武大帝。《後汉书·王梁传》说:“玄武,水神之名。”(44)《梦粱录》卷八“四圣延祥观”说:“四圣延祥观,在孤山,旧名四圣堂。《道经》云:四圣者,紫微北极大帝之四将,号曰天蓬、天猷、游圣、真武大元帅真君。”(45)

    不过,作为“天蓬元帅”的猪八戒,还融有佛教密宗的文化因素。

    斯坦因得到的《大摩里支菩萨图》中有猪八戒的原始形象。这是一张幢旛,上绘大摩里支菩萨,菩萨脚前有一头猪,人身,双手架开,作奔走如飞状。在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的形象占了整整第四本四折,分别写孙悟空收服猪八戒的故事,分为“妖猪幻惑”、“海棠传耗”、“道女选裴”、“细犬禽猪”。猪八戒在剧中很活跃,自称:“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於亥地,长於乾宫,搭琅地窃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显白露坡前,生得喙长顶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46)

    摩利支是密宗大神。唐代不空译《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日前有天,名曰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冤家,能得其便。”(47)

    同密宗的其他真言在民间流布一样,“摩利支天咒”也被信徒们广为利用。宋乾德六年,徐知舜於西安建《佛说摩利支天经》石幢於西安(48)。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二“摩利支天咒”:“忻州刘参军,贞祐初,闻朔方人马勤,家诵《摩利支天咒》。及州陷,二十五口俱免兵祸。独一奴不信,迫城围,始诵之,被虏四五日,亦逃归。南渡後,居永甯,即施此咒。文士薛曼卿记其事。”(49)明伍余福《蘋野纂闻》“徐武功神术”:“武功伯徐珵,雅奉摩利诸天法,当英庙初,或中以飞语。英庙特加严刑以覈之。珵不能堪,遂借水以试其术。俄而雷电交作,震殿一角。上以其冤而天监之也,遂赦之,不知堕其术中矣。”(50)明袁中道《游居柿录》:“吴蹇叔斋中,见颜鲁公奉敕书《摩利支天经》。”(51)俞樾《茶香室丛钞·三钞》“捲帘将军”:“国朝段松苓《益都金石记·唐东岳庙尊胜经幢》载诸神名,有南门捲帘将军,然则《西游衍义》有捲帘大将之名,亦非无本也。”(52)

     由於猪八戒身上的这种密宗色彩,他便与密僧沙僧成为同道,一起护送玄奘去西天取经。根据《杭州南山区雕刻史跡初步调查》,将台山的摩龛像(创凿於五代後晋天福七年,即公元942年)中有描写玄奘由印度东归时以白马负经的故事,其中可辨的人物有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猪八戒肩扛耙子,身材魁梧,相貌出众,并非猪头人身(53)。

    广东博物馆有唐僧取经的瓷枕。据专家鉴定,这只枕的制作年代至迟不晚於元代,应为宋、元磁州窑的代表作。从枕上取经的故事来看,走在最前面的是孙悟空,猪八戒长嘴大耳,肩扛九齿钉耙,迈步跟随。再次是骑马的唐僧,沙僧打着伞盖。元代早期作家吴昌龄著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题目正名为“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全剧不存,从辑佚曲文看,剧本主要写唐僧西行时大唐将官为其送行的情景以及在西去路途中受到老回回招待的情形,剧中提及的取经人除唐僧外还有两个随从,“戴僧帽,穿僧衣,系丝縧,挑经担”。老回回对唐僧说:“师傅你自出国到西天的路程十万八千里。过了俺国,此去便是河湾东敖、西敖、小西洋、大西洋,往前就是哈密城、狗西番、乌斯藏、车迟国、暹罗国、天主国、天竺国、伽毘卢国、舍卫国。”所说之处没有关於猪八戒的故事情节,因此剧中可能没有猪八戒的形象。

    《西游记平话》中涉及猪八戒。《西游记平话》在国内早已失传,祇能根据朝鲜《朴通事谚解》的七条注文、“车迟国斗圣”一段梗概、《永乐大典》第一三一九卷《梦斩泾河龙》的故事以及明抄本《销释真空宝卷》推测它的大概面貌。《朴通事谚解》在“大闹天宫”的故事下注释说:“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悟空,改号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栴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54)又说:“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湧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钩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在这些名目中,“棘钩洞”与“薄屎洞”不见於吴承恩《西游记》,“棘钩洞”也许就是《西游记》中的荆棘岭,写猪八戒披荆斩棘开路之事;“薄屎洞”也许就是《西游记》中的“稀柿衕”,写猪八戒显神威化猪开秽途之事。据此可知,猪八戒在《西游记平话》中已具雏形。《西游记平话》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在元代末期。不过,《西游记平话》中的猪八戒,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相去甚远(55)。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大正藏》第50册第224页。

    ③《大唐西域记校注》第1030—1031页。

    ④《全唐五代小说》第4册第2840—2841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第609—610页,中华书局,1997年。胡适所引常晓之语,见《大正藏》图像第三卷第612页。

    ⑥《<西游>人物溯源——沙悟净与密教中的深沙大将》,《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九卷第十一期。

    ⑦《大正藏》图像部第10第1154页,白宝抄《深沙神杂集》引。

    ⑧《大正藏》图像部第3册第555页。

    ⑨《大正藏》图像部第5册第562页。

    ⑩《大正藏》第55册第1070页。

    (11)《大正藏》图像部第3册第555页。

    (12)《大正藏》图像部第10册第1155页。

    (13)《大正藏》图像部第3册第556页。

    (14)《大正藏》图像部第5册第561—562页。

    (15)《大正藏》图像部第5册第562页。

    (16)《笔记小说大观》第23编第7册第4138页。

    (17)《大正藏》图像部第5册第561页。

    (18)《大正藏》图像部第9册第525页。

    (19)《大正藏》图像部第10册第1153页。又,白宝抄所引《深沙大圣神记》与同卷所引良超之语及《阿婆缚钞》卷一六四《深沙大将》所记之事同。

    (20)《大正藏》图像部第10册第1153—1154页。

    (21)《大正藏》图像部第10册第1154页。

    (22)《大正藏》图像部第9册第523页。

    (23)《大正藏》图像部第3册第56页《别尊杂记》卷五一引。

    (24)《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2期。

    (25)《大正藏》第50册第223页。

    (26)《元散曲外编》第2册第660页。

    (27)《淮南鸿烈集解》上册第254页。

    (28)《十三经注疏》上册第94页。

    (2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第98页。

    (30)《史记》第4册第1305页。

    (31)《笔记小说大观》第2编第2册第700页。

    (32)《东坡志林》第90—91页。

    (33)《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151页。

    (34)《史记》第1册第262页。

    (35)参阅《搜神记》第225页。

    (36)参阅《全唐五代小说》第2册第847—849页。

    (37)《管锥编》第1册第28页,中华书局,1979年。

    (38)《史记》第10册第3211页。

    (39)《庄子集释》第1册第249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7年。

    (40)张锦池《论猪八戒的血统》,《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2期。

    (41)《道臧》第10册第834页,上海书店,1996年。

    (42)《道臧》第10册第835页、第840页、第842页、第847页。

    (43)《道臧》第10册第842页。

    (44)《後汉书》第3册第774页。

    (45)《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98页。

    (46)《元散曲外编》第2册第665页。

    (47)《大正藏》第21册第259页。

    (48)《金石萃编》卷一二四,《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3册第2284页。

    (49)《续夷坚志》第34页,中华书局,1986年。

    (50)《笔记小说大观》第6编第7册第3873页。

    (51)《笔记小说大观》第7编第2册第1023页。

    (52)《笔记小说大观》第23编第7册第4138页。

    (53)《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期。

    (54)详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第302页,中华书局,1980年。

    (55)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六本二十四折《西游记》是否为杨景贤杂剧的原貌还是个问题。因为杨作虽在吴承恩《西游记》之前,但其最早刻本却是万历年间杨东莱的批评本,而此时世德堂刊本《西游记》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因此有人认为今见题名杨景贤的六本二十四折《西游记杂剧》是杨东莱将吴承恩《西游记》的情节增补进来的结果。这样,《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的故事是根据吴承恩《西游记》中的故事改造过来的,而不是相反。但是,这种改造应该有一定的情节基础,我们不妨认定杨景贤原作《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的形象是十分粗糙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