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武帝茂陵 > 汉武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流民”问题的

惠焕章,贾鹏


  汉武帝统治晚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流民”问题就是其中极为严重的一例。所谓“流民”问题,即是农民流亡的问题,它是指农民为了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而进行消极对抗的一种现象。照理说,农民种国家的土地,交纳租赋是天经地义之事,为何要逃亡呢?那么,当时的“流民”现象如何严重,汉武帝又是如何治理这一问题的呢?这都成了读者亟待弄清的谜团。
  关于发生“流民”这一现象的原因,历史中就有记载,《盐铁说·未通篇》曰:“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资)征赋,常取给见(现)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惮,不敢督责;刻急细(小)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色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录民数创于恶虚。”学者杨生民研究了这段话后认为,农民之所以选择对自身并无利益可图的逃亡来对抗政府,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军阵数起”,其中的诸多的赋役税款,多是从当时的普通民众(多是农民)身上征收,而对那些聚财颇为丰厚的豪强大家则多是敷衍了事。因为这些豪强不仅有钱,往往还与官府要员交往甚密,故一般官员不敢去强行督责他们缴赋。结果,一切都由平民百姓承担,这些人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只好选择了流亡这一条道路。他们逃走了,可国家的赋税还得有人来缴纳,于是中等家财的富农就不得不履行这一义务,晚些逃亡的人不得不为先前逃亡的人服役纳赋,再外加官吏的勒索压榨,就造成了民众大规模逃亡的事情,即“流亡”现象的出现。这就是“流民”之所以越来越多的缘由。这一现象在武帝元封年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史载,“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无产籍者)四十万,公卿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適之。”
  从上面这段记载文字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流亡农民数量之多,亦可观察到公卿官府的治理对策——“徙流民于边以適之”。然而,作为当时的最高执政者,有“雄才伟略”之称的汉武帝又是怎样来考虑这件事的呢?他所颁布的一部诏书表明了他的心迹,诏书说:“间者,河水滔(漫)陆,泛滥十余郡,隄防勤力劳,弗能陻(同堙,堵塞)塞,朕甚忧之。是故巡万州(巡视东方诸郡),……问百年民所疾苦。惟吏多私,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乃者封泰山,……是以切比(校考)闾里,知吏奸邪。委任有司,然则官旷(空)民愁,盗贼公行。往年觐明堂,赦殊死,无禁锢,咸自新,与更始。今流民愈多,计文不改,君不绳责长吏,而请以兴徒四十万口,摇荡百姓,孤儿幼年未满十岁,无罪而坐率,朕失望焉。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民多贫,盗贼众,请入粟为庶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6年)流民问题是极为严重的,不仅丞相这样认为,汉武帝本人也持相同观点。汉武帝对流民产生的原因解释为“惟吏多私,征求无已”,这是他在巡视黄河险情时从民众口中得悉而来的,可以说是比较客观与合理的。流亡的农民解脱了自身的灾难,却把它留给了在家居住的人们,为此,汉武帝制定了“流民法,以禁重赋”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事实证明了这一办法并未收到多大成效。那么,是不是汉武帝对此就毫无办法了呢? 其实也并非如此,在上述的诏书中汉武帝虽未明言讲出该如何处理,但也用“赦殊死,无禁锢,咸自新,与更始”的策略进行了暗示,并于当年夏四月颁旨“赦天下,所幸县毋出今年租赋,赐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毕竟做了些具体措施。
  可见,面对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众的生存问题,一代封建帝王汉武帝也没能理出头绪来。宋代朱熹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仅仅将流民问题归罪于“惟吏多私,征求无已”,汉武帝已然有失偏颇,因为封建特权的最高拥有者应当为此事承担责任,而不仅仅是指责官吏,同情民众,毕竟,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奢侈淫靡与民众的疾苦、穷困、流亡是有极大的关联的。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