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泰陵
姜捷,孔昱
泰陵,是唐睿宗第三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的陵墓,在关中唐十八陵序列中居第六位。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的金粟山西峰的尖山之上(东经139°39′,北纬35°02′),依山为陵。范围包括今保南乡敬母寺村北,石道村西、山西堡村西、上王乡麻家山村南一带。其规模据《长安志》卷十八:“封内七十六里”。
泰陵所在的尖山,由其山顶向左右伸出两条呈环抱状的巨大山梁所拱卫,居中的尖山顶部海拔819米,玄宫凿建于突兀而起的尖山南麓,陵园东西神墙恰到好处地分别建在左右两侧的山梁之上。这种选择和设计,使陵园具有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凝聚之气和昂扬之势,体现着古人对“形势”和“气脉”喻义的笃信和追求,这是自中宗定陵开始出现陵墓堪舆新变化以来的又一具体表征。尖山周围,沟壑山峦,此起彼伏,逶迤蜿蜒,苍劲雄浑,更衬托出山陵的深远和莫测。在关中唐陵中,泰陵是最东边的一座,离长安达125公里之遥,距京城最远。
泰陵陵主李隆基,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戊寅生于洛阳。曾先后被封为楚王、临淄郡王和潞州别驾。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发动兵变,杀韦皇后及其党羽,拥其父李旦再次即位,旋即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五日,受父禅即皇帝位,改元先天,时年28岁。次年又改元开元,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使唐王朝成为中古时期举世向往的强盛国度。李隆基执政既久,后期日益骄奢,怠于政事,政治逐渐腐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以至在年逾七十之时仓皇西逃。大唐王朝在这一动荡中从顶峰上开始衰落下来。次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遥尊远在蜀地的李隆基为太上皇。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李隆基返回长安,过了6年孤独凄凉的闲居生活,于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在病中抑郁而终。在位44年,享年78岁。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而此时的肃宗李亨也已病入膏盲,12天后即受惊扰而死。这样,同时营建祖、父两代皇帝的陵墓,就成为刚即位的李豫(代宗)面临的头等大事。
李隆基去世前33年、即开元十七年(729年),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他曾亲赴渭北献、昭、乾、定、桥诸陵,做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拜谒巡陵之行。当时,先帝五陵已分别位踞渭北五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可以独享的“地利”几乎占尽。在此状况下,李隆基至桥陵之东,“见金粟山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一定影响的决定。于是,代宗李豫“追奉先旨以创陵园”,先后任命裴冕、来瑱、严武等人为山陵使,在桥陵附近的金粟山上,经过13个月(加上闰月)的陵墓兴造,于广德元年(763年)三月十八日葬李隆基于泰陵,庙号玄宗。哀册文由左散骑常侍王缙撰。早年去世的玄宗妃杨氏(肃宗之母),被追谥元献皇后,其梓棺从细柳原迁来,与玄宗一并合葬泰陵。玄宗一生共得子女53人。
泰陵的管理和维护,因袭当地桥陵的管理体制,具体由“陵台”这一机构负责,主要职责为组织陵户承担陵区的日常守卫、洒扫维护以及岁时节令期间的供奉祭祀。早在开元年间,陵区所属的奉先县(原同州蒲城县)就已改制为专奉陵寝的“赤县”,从体制上保障陵寝供奉。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九月诏:泰陵于每年“朔望及岁冬至、寒食、伏、腊、社日各设一祭”。公卿巡陵制度仍按初唐时期形成的定制,于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到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国子祭酒包佶对公卿巡陵礼节简略、山陵礼仪不甚完备表示不满,上书建议“详定仪注,稍令备礼,以为永式”。这是德宗于建中元年(780年)命颜真卿制定《元陵仪注》以来,又一次试图完善山陵礼制的努力。
贞元十四年(798年),德宗命崔损充修八陵使,对泰陵等8座先帝陵园因年久失修或动乱毁坏的房屋进行重建或修葺,其中在泰陵等5座陵区各造屋378间,同时置备各陵寝建筑内部的帷幄床褥。但好景随即被接二连三的社会动荡所打破,陵墓多有损坏。太和年间,文宗曾下诏修整包括泰陵在内的诸陵。咸通四年(863年)二月,懿宗曾谒泰陵等16陵祭拜。这大概是惟一祭拜过泰陵的唐代皇帝。
唐亡后,陵墓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起,数年间,泰陵等多数唐陵地宫被温韬聚众盗掘一空。后唐(923—936年)时期的统治者曾下诏表示修奉列圣陵寝,但毕竟国祚短暂,难以有效实行。
宋初,对前代帝陵给予了相当积极的重视。乾德四年(966),宋太祖赵匡胤下诏:给泰陵等4座唐陵置守陵两户,三年一祭,陵园常禁樵采。开宝三年(970年)再诏:给唐代被盗诸陵“每帝制造礼衣一幅,帝服一袭,具棺椁重葬”。开宝四年(971)三月又下诏令,于先代诸帝陵寝创修庙宇,给泰陵置守陵庙5户,岁添植树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司农部门为获取更多私利,竟允许在唐代陵区耕垦,“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刈”,个别陵区柏城树木甚至被“剪伐无遗”。
明代初年曾重申过在历代帝陵禁樵采、置陵户的惯例。但至中期以后,泰陵日趋残破。当时赵晋在《泰陵行》中,就曾作过“山腹龙蟠佳气在,岭头麟卧断垣荒”的描述。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关中大地震,三原、渭南、蒲州等地最烈,泰陵等陵区地面建筑又遭到相当程度的损坏,包括《宋重修泰陵庙记碑》等石刻也被毁坏。据清《蒲城县志》卷二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冯方邺在泰陵等县内唐四陵分别修保护围墙,“通长一百丈、高六尺、厚三尺、前后门二”,并置守陵10户人家。同年,陕西巡抚毕沅在朱雀门内献殿附近立“唐元宗泰陵”石碑1通(“元”即“玄”,避康熙玄烨讳),是为泰陵现存最早的保护标志。20世纪40年代初,石璋如、王子云也曾分别考察过泰陵。从50年代起至90年代,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曾数次对泰陵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调查,初步掌握了泰陵现存遗迹的存留状况。
泰陵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陵园以及神道为主体建置,其南部山脚处设下宫区:陪葬墓设在下宫区东侧。
陵园封域以一周顺山势起伏的土质夯筑城垣为标志,称为神墙。平面略呈方形,东西1680、南北1700米。墙垣四隅曾建夯筑角楼,今角楼基址俱平毁。神墙四面中部各辟一门,称为神门。门外各置石狮1对、各筑夯土阙台1对,其中南神门阙附近曾出土有“蕃臣”一类残石像(一说属“八佾舞于庭”类)。北神门外还置有仗马3对、控马者尚存2尊(头均残)。南神门北20米处为献殿(寝殿)遗址,东西120、南北80米,其规模似为一组建筑群。陵园中部尖山上的墓道口距南神门约800米。
南神门外设神道,其南端以间距180米的1对乳台以及内侧的神午门为标志,长439米。较以前诸陵更加宽广的神道,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因素,其两则所置石刻仍援乾陵神道石刻组合模式,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望柱(华表)、翼马、鸵鸟各1对;仗马5对;石人(翁仲)10对。其中西侧鸵鸟石屏背面,有北宋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九日,陕西转运副使游师雄春游泰陵留下的题刻1则。泰陵石刻虽不及乾陵、桥陵石刻高大,但却克服了只重形似、力求伟岸而比例失调的缺点,显示出注重写实,风格细腻的特征。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泰陵的翁仲与同期的建陵翁仲一样,改变了以前唐代诸陵一律为直阁将军的模式,首次将文臣武将分行排列,左文右武;文臣执板圭、武将拄仪刀。同时,门前石狮也援桥陵先例,以雌雄分立,雄者卷鬣,雌者直鬣。对称性和对比性都十分鲜明和突出。
下宫(寝宫)遗址,位于敬母寺村南侧、乳台之南600米处。《长安志》载:泰陵下宫“去陵五里”,似嫌稍远。德宗时期在陵区修建的数百座房屋、以及北宋时期修建的陵庙大概就在这一带。经勘查,遗址残存面积东西250米、南北约200米。遗址南有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立“大宋新修唐玄宗庙碑”1通,高约4米。
泰陵陪葬墓见于文献记载者仅有高力士墓1座。该墓位于乳台东南1300米左右的山西堡村。封土为圆丘形,原底径35米、高约12米;现残高7米。
1999年夏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被盗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四天井单砖墓室,设置有石门。墓道和墓室壁画遭长期渗水浸泡而剥落。出土各类陶俑240余件;大历十二年(777)长方形墓志1合。
高力士(684—762年),原名冯元一,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县东北)人。早年收养于宦官高延福门下,冒姓高。受宠于武则天,赐名力士,封宫闱丞。景龙中,附结李隆基,在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乱政中立下殊功。开元初,知内侍省事,四方奏请皆经其手。累授大将军,开唐代历史上封宦官为将军之先例。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蜀。后被李辅国所诬,放逐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赦还长安途中,获玄宗死讯,号哭呕血而死。享年79岁。主持玄宗后事的李豫(代宗),“以其耆宿,保护先朝,赠扬州大都督,于大历十二年(777年)五月十一日,从其初葬地迁来,陪葬于泰陵,并于同日在墓前立神道碑。该碑早年残断,仅存上半截,1971年复见下半截,始得窥全貌。现藏蒲城县博物馆。
另外,1982年5月,在下宫遗址南侧曾发现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唐墓,因未发掘,尚不能确认是否为泰陵陪葬墓。
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泰陵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金粟山最高点向四周延伸300米内。一般保护区为:东、西各至门前石狮;北至北神门石马;南至南神门华表。建筑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200米内。2001年6月25日,泰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
1.《旧唐书·玄宗本纪》卷九。
2.《旧唐书·裴冕传;来瑱传;严武传》卷一百一十三;卷一百一十四;卷一百一十七 。
3.《旧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卷五十二。
4.《唐会要·州县改制上:关内道》卷七十。
5.《唐会要·缘陵礼物》卷二十一。
6.《唐会要·公卿巡陵》卷二十。
7.《唐会要·陵议》卷二十。
8.《宋史·太祖本纪》卷二。
9.(宋)洪迈:《容斋随笔·熙宁司农牟利》卷十一。
10.《旧唐书·高力士传》卷一百八十四。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Ⅱ/陕西省文物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Ⅱ/陕西省文物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