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秦俑与杨家湾汉俑军阵的比较
田旭东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时军事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在此之前,咸阳杨家湾汉高祖长陵陪葬墓附近的十一个陪葬坑中亦曾出土大批步、骑兵陶俑,其中步兵俑一千八百多,骑兵俑多至五百以上,构成阵容雄伟的军阵,其墓主可能是西汉文景时期一位地位相当高的军事将领①。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因而对以后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研究秦汉军事,亦对认识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发展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以秦俑与杨家湾汉俑军阵比较,对秦汉时期军队的发展略作分析。
一 秦汉军队装备的变化
(一)战车的衰微
秦始皇陵兵马俑除三号坑作为指挥者的军幕以外,一、二号坑军阵中均见大批战车。一号坑以战车、步兵相间,而以战车为主;二号坑的曲形军阵中车、步、骑各自成队列,然后混合编伍,其中战车所占面积超过整个军阵的一半。战车又有轻车与重车之分,均为单辕四马,上立披铠甲士。轻车用以陷阵,重车除车上有甲士外,还有编制人数不等的随车步兵,作为作战的主力。
杨家湾汉墓的十一个兵马俑坑中,战车坑仅一个,内有战车三辆,排在由步骑兵组成的两翼十个小方阵之间,可能是指挥员所乘之车。
不难看出,在秦俑军阵,尽管骑兵的形象已大量出现,但更大量的是车兵。车战,这个传统的作战方法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云梦秦简《秦律杂抄》中就有对驾驺严格要求的记录:“驾驺除四岁,不能驾御,赀教者一盾;免,赏(偿)四岁繇戍。”而汉代则不然,战车已失去了它作为主要战斗装备的作用,退为指挥员的乘车,或“行载辎重,止为营卫”(《菽园杂记》),退为后勤运输、保障营地安全,战时防遏敌骑奔冲之障碍物了。而替代它作战功能的则是大批的骑兵和步兵。骑兵取代战车,是因为四马驾驭的车不如四名骑兵战斗力强、速度快;更大规模的战争和错综复杂的地势要求单骑兵代替车乘战。夜袭、突击、埋伏等战法打破了过去双方约期在平原旷地列阵的传统战法;战车的耗费远比骑兵要大。上述诸种因素当是促成战车退出舞台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这是从秦到汉在军事上的一个划时代进步。
(二)骑兵兴盛
我们在秦俑坑已见到大量骑兵,这是战国以来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一个侧面。但在秦兵阵里,骑兵比起车兵来,不仅数量少,而且也未能自成军阵。虽然在战国末期,出现了许多象秦赵长平之战那样成功地运用骑兵配合车、步兵作战的典型战例,但车战作为一种传统的作战方法,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这里原因很多,骑术不熟,对马调教无方;鞍具不健全,难以支持长久;春秋战国时争频繁,马匹缺乏,不能满足需求等。所以,直到秦代,骑兵仍没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军事力量担任作战任务。
到汉代,由于同匈奴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汉兵马俑军阵反映出汉代的骑兵已自成方阵,可见已能独立地担任作战任务了。根据史料分析,西汉文景期间,骑兵已成为独立的兵种,它在数量上已仅次于步兵,在军队中上升为主要作战力量。《汉书·灌婴传》记载:文帝三年,“匈奴大入北地,上令丞相婴将骑八万五千击匈奴”。武帝时北击匈奴更是大规模的骑兵出击,据《汉书·武帝纪》所记,多次征匈奴出动骑兵都在十万以上,骑兵在讨伐匈奴的多次战役中显示了它比车、步兵具有更大的威力。从《汉书》中也可看到汉军的许多将领是以“骑”命名的,如“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骁骑将军李广”,“骠骑将军霍去病”等,足见汉骑兵之强大。
汉代骑兵的兴盛与政府对养马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养马业对汉王朝有着重大的国防意义。西汉初,经济凋敝,匹马百金,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政府大兴养马业,在边境设牧师苑,在内地设马厩,文帝时规定“因养马而无徭役”的“马复令”,大力鼓励私人养马。武帝时,“为伐胡盛养马”,马匹增多到四十万匹,民马尚不在内,使得“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书·食货志》)。为发展骑兵打下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三)装备的对比
这里我们从步兵的武器装备上来看秦汉两个时期的不同。
秦兵马俑的步兵多持弓弩、戈、戟、殳等武器,俑坑中还出有矛、钺、剑等,从整个兵阵来看,武器基本具备了冷兵器时代的远射、长、短兵器三大类别。这里除弩是战国以来远射武器中最先进的以外,其余均为青铜质地的传统的格斗武器。秦的“强弓劲弩”是素负盛名的,弓弩手是徒卒中一个独立的新兵种,它在整个军阵中多用于军阵前锋和军阵四表的战士,其地位是显要的,它体现了“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即“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的兵器装备原则(《司马法》)。秦的各种铜兵器在制造工艺上极精致的,它无疑地反映了当时的先进生产水平。
杨家湾汉墓兵阵中已看不到实用兵器了,但我们可以从文献中去分析西汉军队所用的主要兵器。从《史书·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中,我们可看到项庄、项伯均随身带剑,还有樊哙持长剑、铁盾的形象,可想那时已有装备着剑盾的武士了。又据《汉书·晁错传》记,文帝时,晁错言兵事,谈到“曲道相伏,险隘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杨家湾汉墓步兵阵前放置大批模型小盾牌可与此印证。这时的剑不但能向前推刺敌人而且能用刃部劈砍。以后刀的出现更是一种专用劈砍的短柄武器,很快地用于战场。
从一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看到秦装备兵器以铜为主,多为用于车战的长兵器,短兵器多用于卫体。汉装备兵器以铁为主。在秦时卫体的短兵器,如剑,在汉时就用于战斗了。
二 秦汉军阵与作战形式的变化
(一)秦军阵
从秦兵马俑军阵内容排列看,它是由三个俑坑,多种兵阵组成的大规模军阵体系,各俑坑及兵阵之间有机结合,布局严密。一号坑是一个以五千六百余兵俑组成的九个四路纵队为阵的主体,前有二百余俑为前锋,后有二百余俑为后卫,左右各有二百余俑的侧翼的长二百余米、宽二十米的长方形军阵。
二号坑是一个由徒兵方阵,战车方阵和骑兵方阵组成的大型曲尺形军阵。步兵居前左方,步兵以下右侧为战车兵,左侧基本为骑兵,中间在车兵后又随有步兵。这个曲形军阵中以战车所占比重最大。
三号坑面积较小,呈“凹”字形。出土武士俑六十多件,是沿南、北两壁内向排列的。中间为驷马髹漆木质战车一乘,车上建华盖,这种车显然不是用以战斗的车。此坑出土兵器多为殳,可能三号坑的武土俑是手持铜殳担任警卫任务的殳仗队,那么三号坑就被推定是统帅一、二号坑兵阵之军幕了②。
各种形状的军阵混然一体,反映了以步兵为前锋,以战车为突击力量的“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作战方法(《孙膑兵法》),并见我国最早的骑兵配合车步兵作战的实物。
(二)汉军阵
杨家湾汉墓兵马俑军阵共分十一个坑,由步兵、骑兵组成十个方阵,分两线兵力,中间有战车三辆。从军阵排列看,前为步兵,后为骑兵。各方阵前有1—3个带兵将领,步兵阵由骑兵将领率,骑兵阵由步兵将领率。
汉军阵体现了以步兵为前锋,以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的编组形式,它是由单一的步骑编队纵深递次配置的方阵,以单一骑兵编队为机动力量,车只作为指挥员的机动工具了。这种军阵可因敌人进攻方向不同或己方打击重点不同,从而变换成方、圆、曲、直、锐等阵势,随时转换作战形式。这体现了“兵无常势,水无常态,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原则(《孙子·实虚》)。
(三)秦汉作战方式不同,秦以车战为主,汉以骑兵为集团机动战为主
两个军阵的明显差别十分清楚地表明了秦汉两个时期在作战方式上是不同的,即秦以车战为主,汉以骑兵集团机动战为主。这个转变是由汉初的反击匈奴到武帝时主动出击匈奴的过程完成的。
从以车战为主发展到以步骑战为主的过程是缓慢的。早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中原地区就开始出现骑兵。公元前三百六十七年,赵武灵王下令“变服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战国末期,骑兵配合车、步兵作战不乏其例,但在秦的兵阵里仍看到大量战车,而且战车之轻重编制极为详密,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军事制度改变之难。它与经济力量的强弱,兵器的改革,先进武器装备的运用等诸因素有关。此外,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以东方六国为战场,作战对象多用车步兵,决定了秦也必须使用传统的作战方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是我国军事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汉代,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齐车阵的冲击战。骑兵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上了战场,以匈奴为主要作战对象。充分发挥了骑兵轻捷迅速的特点,实施战略性远程奔袭。漠南漠北千里草原、戈壁,战场宽阔,汉骑兵部队纵横驰骋,能骑善射,创造了大规模使用骑兵机动作战的典型战例。多次完成了讨伐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边郡安定。为进一步发展封建国家的大一统、促进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经济实力,作战对象,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都影响了作战形式的变化。
三 秦汉兵器的发展及其使用
秦汉时期在军事上的进步是很大的,这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使用是分不开的。进步武器的发明,对当时军队的战斗队形、编制和指挥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这里就上述两个兵阵所使用武器进行简述。
秦的自卫武器主要是剑、殳。剑从三十公分发展到末期九十公分,短兵相接时作为自卫武器,战斗中不常用。殳在秦俑坑中多见,在夏、商、周时,它曾被列为军队的基本打击武器之一,多用竹、木制成。在秦俑坑里为铜质,是用来卫体的长兵,而在汉时就很罕见了。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质量的改进,汉时自卫武器以剑来说,剑身比秦时长了,多为一米左右钢铁质。如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死于公元前一一三年)墓中出土的钢剑,其长度超过一米,是反复在木炭中加热渗碳,折叠锻打而成的。铁剑普遍使用的例子可从河南洛阳北郊烧沟、西郊金谷园、七里河等西汉中晚期墓出土物中看到。由于作战形式的变化,剑越来越多地用于自卫或格斗,成为军队中一物多用的短武器。
战斗兵器包括戈、矛、戟、刀等秦与汉虽然制造的质料不同,其锋利和坚韧程度不同,但样式及配备大体相同。这是因为冷兵器作战都是以面对面的格斗为主的,作战的空间规定了兵器的一般杀伤动作。秦以车战为主,武器用于车与车相错时格斗,因此兵器的长度必须使柄长以能保护所乘挽马头部为半径,如在秦俑坑中出土的铜矛有的长达六米。而汉以骑兵为主,是骑与骑相错时格斗,兵器太长不易挥动,太短不易触及,因而与同类武器相比起来要短。发展近战的短兵器,这是战争本身的要求。西汉时短柄环首刀的出现,正是适应这个要求的,它专用于劈砍,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刃口,一般长为一米左右。
远射武器主要是弩机、弓箭。这在秦兵马俑坑有大量出土。二号坑四阵之一的徒兵阵,就是由三百多个持弓弩的武士俑组成的。一号坑的前锋与两翼,亦是持弓弩的,这说明弩机这种先进武器在秦始皇时已普遍使用,它大大提高了军队进攻和杀伤的能力。这里的弩机、弓箭和以往战国墓出土的弩机弓箭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悬刀呈长方形,望山大大加高,增加了机件的灵敏度和瞄准的可靠性。弓背有权,既能防止弓折,又加大张力,提高了有效射程。经改造,小弩机射程为一百五十米,大弩机射程则更远。
汉兵马俑军阵不见实用的远射兵器,但骑马俑大都背负箭囊,可推断当时骑兵的主要装备是弓箭和用臂力开张的“擘张弩”。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汉代著名的战将李广,常使弓弩,以少击多,发挥了很大威力,匈奴称之为“汉飞将军”。武帝时,也曾命李沮为“强弩将军”从卫青出击匈奴(《汉书·卫青传》)。
秦以弩缩短战争的空间距离,因为车的速度慢,所以有专门的弩兵编队。
汉以骑兵缩短交战双方的空间距离,骑兵亦能用弓弩,不但速度快,而且突击半径相应扩大,但由于双方机动快,弩的杀伤概率减少,就不再有专门的弩兵编组,而作为混合编组了。
总之,通过以上粗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从秦到汉军事上的一些发展变化。秦汉兵马俑所反映的军事组织、战略战术以及武器装备的日趋进步,正是处于上升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生气勃勃的体现。
①《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量西汉彩绘陶俑》。
《文物》1966年第3期。
《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②《秦始皇陵东侧第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原载《文博》1985年第2期
(本编校对 郭淑珍 王关成)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