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范例——现状调查与价值评估

作者:李最雄








    
  第十一章 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执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范例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与美国盖蒂保护所以及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经过近七年的工作,制定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程序是(表11-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规体系的框架下,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为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文物古迹保护事务的专业依据。
  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合作,将莫高窟第85窟壁画彩塑的保护研究及修复工作作为执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范例。
  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工作程序,莫高窟第85窟壁画彩塑的保护研究及修复工作程序分为:
  (1)现状调查;
  (2)价值评估(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3)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
  (4)壁画地仗制作材料分析;
  (5)壁画颜色监测、颜料分析和颜料中的胶结物分析;
  (6)病害机理研究;
  (7)壁画修复。
  在实施准则的过程中,加强每一项工作程序的日常管理。
  一、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壁画彩塑病害的类型、分布范围及面积,病害的严重程度,壁画彩塑保护修复史等。通过现状评估,找出壁画病害的分布规律。
  (一)现状调查的方法
  1.测绘
  测制洞窟平面、立面及四壁、四披、藻井展开图。第85窟为晚唐时期修建,洞窟型制为覆斗形顶,中央设坛。洞窟内由前室、甬道、主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壁高5m、南北长8.95m、东西宽(西壁至门口)3m。甬道:东西长4.3m、南北宽2.57m、壁画高3.3m,甬道顶至地面高3.76m。主室:东西长1O.7m、南北宽9.45m、壁高5.4m,中高(地面至井心)8.16m。地面铺设水泥砖地面,纵深18.44m。壁画316.04㎡(图11-1、图11-2)。
  2.摄影
  做黑白及彩色两种拍摄,其目的是为了记录壁画现状,以便为壁画彩塑保护修复提供资料依据,并为现状调查提供底图。第85窟共计拍摄照片523张,并且放大冲洗扩印。拍摄时,将一壁面划分成若干排、行,用同一相机和灯光及相同的拍摄条件,逐排、逐行从上至下依次进行拍摄,相机镜头与壁面的距离为140㎝,拍摄壁画范围宽85㎝,高110㎝,每张照片四周约有10~15㎝的重叠。每张照片都有编号,并且编号与色卡同时被拍入照片内。扩印的照片尺寸长28㎝,宽20㎝。拍摄采用勃力康尼-90相机,64定的135柯达灯光黑白胶卷,照明用新闻灯2只(各1000W)。彩色摄影是记录壁画颜色,为今后出版和壁画修复保护工作提供资料。拍摄同样采用勃力康尼-90相机,胶卷用柯达135幻灯片,规格为2.5㎝×3.5㎝。每张上注写各自在壁面上所处的排号、行号和年、月、日,并注明色标。
  莫高窟壁画普遍存在的病害有:地仗脱落、空鼓、酥碱、起甲、裂缝、划痕、颜料层粉状或疱疹状脱落(又称点状脱落)、白霜、泡状起甲、霉变、烟熏、残存颜料层、残存白粉层、白粉层脱落等。85窟壁画主要病害类型如图11-3所示。
  空鼓:壁画地仗层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而脱离岩体,但四周与岩面还粘结在一起尚未脱落,敲时发出咚咚的声音。
  酥碱:壁画地仗中的可溶盐,随洞窟湿度变化而反复溶解膨胀—结晶收缩,使壁画地仗结构破坏,变得酥软、粉化。
  起甲:壁画的颜料层或颜料层连同白粉层,受洞窟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呈鳞片状龟裂起翘。
  地仗脱落:壁画地仗层脱离岩面。
  霉变: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霉菌在壁画上繁殖形成的菌斑。
  疱疹:可溶盐在颜料层和地仗间富集,由于可溶盐随洞窟中湿度变化,反复溶解膨胀—结晶吸缩,膨胀时将颜料层顶起,结晶收缩时形成空疱。
  疱状起甲:因壁画地仗光滑或潮湿等原因,使颜料层像人的皮肤被烫伤的水泡一样,同时伴随疱边缘起甲。
  点状脱落:鼓起疱疹的颜料层点状脱落。
  白霜:是壁画表面形成的泛碱,即地仗层或崖体内的盐分向壁画表面运移,并在壁画表面聚集,形似白霜。
  烟熏:洞窟中因居住人,炊烟、取暖的烟火或香火将壁画熏污。
  颜料层脱落:是指壁画表面的颜料脱落,露出底层白粉层。
  白粉层脱落:即壁画地仗表层的颜料和白粉层全部脱落,露出地仗层。
  裂缝:因地震、卸荷等因素的影响,使岩体开裂,致使壁画地仗开裂,或壁画地仗层本身由于自身收缩而形成缝隙。
  划痕:是指人为的在壁画表面刻划使画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划痕。
  根据设定的病害种类图例,利用放大的黑白照片作为底稿,上附一张薄膜纸,在洞窟中对照壁画做病害现状调查并填图。85窟共完成523张病害现状调查图,同时绘制85窟各壁展开图14张,然后将这523张的现状调查图解汇总标注在14张洞窟展开图上,再利用米格纸统计各类病害的面积。
  3.数字化处理
  对第85窟壁画病害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AUTOCAD软件完成了以下工作:
  (1)完成85窟各壁、各披和藻井的病害描绘,包括:空鼓、酥碱、起甲、疱疹状脱落、地仗脱落、裂缝、点状脱落、白霜、划痕等。
  (2)完成了1999年对壁画病害处理方法范围的标注,包括:1999年空鼓壁画的修复,1999年酥碱、起甲壁画处理等。
  (3)完成了钻孔采样位置的标注。
  (4)完成了1974年壁画修复范围的标注。
  (二)现状调查结果
  1.甬道
  南壁:下部大面积做三合土边沿加固,约4.7㎡。空鼓较严重,多分布于西侧。酥碱分布在西侧下部。起甲分布在中部下侧。疱疹状脱落多分布在上部花边处。
  北壁:空鼓3.5㎡,多分布在上部东西两侧及下部边缘加固周围。下部大面积做三合土边沿加固。游人刻划多在中部。白粉层脱落较严重多分布在榜题及西侧和下部。东侧下部有酥碱和起甲。
  甬道顶:东侧做草泥边沿加固约0.6㎡。空鼓多分布在甬道顶东侧,约2.4㎡。起甲严重,多分布于东侧、南侧和西侧,约2.6㎡。疱疹状脱落多分布于东侧和中部,约0.57㎡。
  甬道南披:空鼓分布在披的上部,约0.56㎡。裂缝、划痕、起甲均分布在西侧,其中起甲约0.06㎡,约0.06㎡。白粉层脱落多分布在东侧,约0.44㎡。颜料层脱落分布在中部,约0.14㎡。
  甬道北披:东侧空鼓约0.27㎡,白粉层脱落约0.25㎡;西侧有裂缝;中部起甲约0.02㎡;下部颜料层脱落约0.12㎡。
  2.前室
  西壁:门南侧下部距地面1.70m地仗大面积脱落,使岩面裸露5.27㎡。上部画面白粉层大面积脱落,存残画约1.5㎡,其余做草泥边沿加固。西壁北侧下部距地面约1.40m做草泥边沿加固,中部存留壁画约7.1㎡,上部有部分草泥边沿加固,北侧门旁有重层壁画0.01㎡。
  南壁:残存壁画约0.2㎡。
  北壁:下部距地面约1.74m草泥边沿加固,中部存留壁画约4.2㎡,上部草泥边沿加固。
  3.主室
  东壁:距地面1.2m处地仗脱落,面积约11.30㎡。上部空鼓约13㎡。下部酥碱约2.70㎡。靠甬道口边缘处起甲约0.45㎡。加固层在下部,约10.5㎡(北侧三合土加固层高度约1.02m、南侧三合土加固层高度约1.5m)。裂缝分布在上部和下部,上部有划痕,白粉层脱落较严重,多分布在门南北两侧和中部的下侧,约8.7㎡。东壁自1974年修复起甲和空鼓后,基本稳定,只有靠边沿加固层旁约25㎝高的壁画有酥碱。
  西壁:整壁地仗都有不同程度的酥碱和空鼓。酥碱严重的壁画约30.75㎡,多集中在南北两侧和做过边沿加固的边沿处;严重空鼓壁画约28.6㎡,主要集中在南侧上部和北侧中、下部;起甲和酥碱伴随发生,边沿加固多在下部(距地面高约1.31m)和中部及北侧上部,约20.2㎡。裂缝较严重,主要分布在南侧上部。划痕多分布在南侧中部,长短9条。白粉层脱落多分布在南北两侧及下部。整壁约有不同程度的颜料层的脱落,约17㎡。白霜多集中在加固泥层的上半部。点状脱落主要分布在南侧上部及下部屏风画红色颜料层上。
  南壁:酥碱壁画主要分布在西侧和屏风画的下部,并伴随起甲,约12.50㎡。整个南壁空鼓较严重,主要分布在上部,约11.82㎡。中部下侧距离地面高约0.6m、东西两侧距地面高约1.50m处,20世纪50年代做的三合土边沿加固,约9.9㎡。下部屏风画的红色边框及白色颜料点状脱落较严重。东西两侧游人刻划严重,特别是东侧上部第一幅和第二幅经变画上有一条长划痕。裂缝多分部在边沿加固以上,高约65㎝处和屏风画上部。白粉层脱落多分布在西侧经变画及下部屏风画上部,约1.02㎡。颜料层脱落多分布在西侧中部经变画上,约2.43㎡。白霜分布在东端下部及加固层面上,约0.72㎡。
  北壁:北壁壁画酥碱和起甲状况基本同于南壁,主要分布在西侧和屏风画的下部,约10.4㎡。空鼓主要分布在下部和东西两侧,约11.5㎡。点状脱落多集中于下部和西侧。白霜主要分布在加固泥层上。西侧颜料层脱落严重。下部距地面高约0.62m处的东西两侧做过三合土边沿加固,约9.32㎡。边沿加固以上裂缝较多。对中部的空鼓壁画,1974年曾进行过有机玻璃十字铆钉加固。
  4.主室窟顶
  东披:空鼓比较严重,约7.34㎡,多分布于南侧边缘及上部垂幔处。划痕多分布在中部偏南处。酥碱起甲较轻,分布在南侧和北侧。点状脱落和疱疹状脱落较轻,约2.7㎡,多分布在下部及南角和上部垂幔处。泡状起甲较轻,多分布在北下角及下部偏南处。
  西披:西披上部北侧垂幔下面地仗脱落约4.13㎡。整披空鼓较严重,约5.54㎡,有1974年加固的铆钉两个,加固面积约4.5㎡,位置在披的下部南侧边沿。酥碱分布在披的西南角,约0.05㎡。起甲分布在西北角,约0.12㎡。疱疹状脱落,约0.4㎡,分布于披的四周。点状脱落,约0.28㎡,多分布在披的下部。西披细裂缝多条,分布在上部垂幔处。颜料层脱落较严重,约3.32㎡,多集中在下部。白粉层脱落较严重,多在披的下部。
  南披:空鼓较严重,约10.7㎡,分布于整披。酥碱、起甲较少,分布在西南角和中部偏下。颜料层脱落较轻,分布在西侧下部。点状脱落较轻,多分布在上部垂幔处和下部中央西侧下部。泡状起甲较轻,多分布在中下部。
  北披:空鼓较严重约8.7㎡,分布于整披。加固分布在披的西北角,约1.3㎡。有轻微的酥碱、起甲。点状脱落较少,多分布在下部及上部。疱疹状脱落较轻,多分布在西侧中部。泡状起甲较严重,多分布在东下角。
  藻井井心及四立面:空鼓分布在南立面及井心四周。划痕分布在北立面。起甲较严重,分布在井心,约2.60㎡。颜料层脱落分布在井心及北立面。疱疹状脱落较严重,分布在西立面。点状脱落较轻,分布在井心。白粉层脱落较严重,多分布在西立面。
  85窟壁画病害最严重的是西壁,这里仅列出西壁和南壁局部的现状调查图(图11-4;图11-5)。
  (三)结果讨论
  从壁画现状调查发现,85窟壁画的空鼓、酥碱、起甲、泡状起甲和点状颜料层脱落等病害有明显发展的趋势。
  1974年对85窟的空鼓、起甲壁画进行了整窟修复,对照1959年、1973年、1986年和1998年拍摄的照片。1974年修复后,只有主室的东壁上部病害比较稳定,而下部与边沿加固交接处的壁画有酥碱病害且有发展。主室南壁东侧上部报恩经变病害基本稳定,下部边沿加固以上约65㎝高的壁画大面积酥碱起甲,下部东侧较严重,并且有白色结晶,中间较轻,向西、向上蔓延。西侧大片的壁画卷翘起甲,并粘有地仗,最为严重。北壁的状况基本同于南壁,东侧稍稳定,西侧壁画严重空鼓、酥碱和起甲。西壁整壁地仗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酥碱,南北两侧的壁画颜料层呈片状起甲。整壁壁画大面积空鼓,最危险的是南侧上部鼓起的一个大包,由于地仗已酥碱,随时会有脱离坠毁的危险。西壁整壁颜料层疱疹状脱落也十分严重。
  1986年至1998年只相隔12年的时间,西壁的南北两侧和下部,南北两壁的西侧壁画地仗严重酥碱,颜料层大片起甲脱落。
  特别是1999年6、7、8月三个月,病害急剧发展。主室南壁、北壁的下部酥碱加剧,地面上有明显酥碱而掉落的粉土,西南角和西北角颜料层起甲大片脱落,地面上不时会见到掉落的颜料层残片。
  (四)存在的问题
  (1)有些病害分类过细,有时难以分辨,如:疱疹状脱落与点状脱落的分辨。
  (2)壁画加固图例应分细,如:锚固和边缘加固等应分开。
  (3)由于人为因素,空鼓、壁画分布范围的确定存在一定的误差。
  (五)建议
  (1)通过现状调查,确定了壁画病害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为探讨病害形成机理和即将进行的修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2)进行模拟修复试验和现场小范围修复试验。
  (3)继续探讨现状调查图例及调查方法,使其更趋合理。
  * 85窟项目组织机构及参加人员
  项目总负责:
  樊锦诗 研究员 院长
  李最雄 研究员 副院长
  阿根纽(盖蒂保护所) 研究员 副所长
  档案组:
  组长:王旭东 研究员 所长
  成员:徐淑青 王进玉 汪万福 孙洪才 王小伟 郦伟堂 汤爱玲 谌良华 刘瑞
  环境组:
  组长:刘刚 副研究员
  成员:薛平 侯文芳 郭青林 刘瑛 张国彬 前川信(盖蒂保护所)
  分析组:
  组长:苏伯民 副研究员 副所长
  成员:范宇权 马赞峰 于宗仁 赵林毅 陈港泉 李燕飞 陈庚龄
  麦克·薛林(盖蒂保护所) 林博明(盖蒂保护所)
  修复组:
  组长:樊再轩 助理研究员
  成员:郑军 陈青 段修业 刘涛 付有旭 乔海 杨金建 唐伟 马述仁 陆立成 殷志君 李璐
  弗兰切斯卡·皮克(盖蒂保护所) 莱斯利·雷纳(盖蒂保护所) 史迪文·里克比(盖蒂保护所) 莉萨·耐克德(盖蒂保护所)
  二、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敦煌世族张议潮领导州民逐走吐蕃,收复了吐蕃占领多年的河西唐朝失地后,即派遣其兄张议潭等使臣向唐朝献上河西十一州地图,以示回归维护国家统一。这一逐蕃归唐的壮举,受到了李唐王朝的嘉奖和敕封,851年,唐宣宗授张议潮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领归义军,驻节沙州(敦煌)。从此,归义军政权在西北民众中也就具有了深刻的影响和号召力。使从陇右到北庭的数千里丝绸古道再度畅通。为了保护和扩大世家豪族的利益和权势,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和雄厚的经济力量,纷纷以“报恩”“庆寺”为名在莫高窟营窟造像。如第9、12、85、94、138等窟则是他们所作的“功德窟”。
  敦煌地区的佛教,自十六国以来的数百年间,深得达官显贵的支持和各个阶层的信仰。张议潮的起义,颇得任吐蕃“都教授”的僧官洪辩(汉僧)的力助。起义成功,洪辩又受议潮之托,遣弟子悟真随使入朝。唐宣宗赞其“惟孝与忠”,敕封洪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河西都僧统”。这样,沙州地区根基素厚的佛教既得张氏崇奉,又蒙皇帝恩敕,声势影响更甚于往昔。因此,晚唐短短66年间,莫高窟建窟共营建洞窟近百座,其中新建80余座。
  张淮深治理时期,敦煌地区安定,经济繁荣,兵马强盛,归义军政权与周围各民族政权之间友好相处。这种兴盛局面,为大规模的佛窟营造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先后建成了85、12、94等大型洞窟,创造了莫高窟洞窟营史上的奇迹。
  敦煌遗书p.4640中唐僧统悟真所述的《翟家碑》,实际是莫高窟第85窟的造窟功德记,该窟在《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中称作“翟家窟”。据《翟家碑》记载,法荣早在吐蕃时代就任“沙州法律僧政”,归义军成立后,由于在佛学上甚有建树,只是地位仅次于洪辩的僧人,所以才由他继洪辩任都僧统。翟家窟的开凿实际上是为了庆祝法荣成为河西僧众的最高首领这件大喜事,法荣的像绘在甬道北壁供养人行列之首的位置上,并刻碑纪颂其功德。
  《翟家碑》实际上是法荣修建莫高窟85窟的功德碑,它记载了法荣营造85窟的经过及其窟内塑像、壁画的全部内容。即法荣接任都僧统职务之年;该窟建成后三年,即咸通十年(869)法荣就去世了。这就是说,法荣在担任河西都僧统的八年中,六年时间用在营建85窟上。
  (二)艺术价值
  张议潮赶走吐蕃,统治河西,维护国家统一,恢复中西交通,发展农业生产,使沙州(敦煌)及河西地区得到了初步的繁荣。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使莫高窟晚唐石窟艺术也形成了它独具的特点,即中原的影响,吐蕃的烙印和敦煌的地方色彩。这在85窟壁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85窟作为莫高窟晚唐时期的代表洞窟,该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丰富多彩
  该窟具有象征敦煌石窟艺术风格的建筑、壁画、彩塑为一体的完整形式。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而引人注目。窟顶藻井画狮子、莲花组成的吉祥图案井心,井心外有三层纹样别致的装饰图案,最外圈以垂幔铺于四披。四披及四壁均画经变画,东、南、西、北披分别画楞伽经变、法华经变、弥勒经变、华严经变。东壁门上方画金光明经变·舍身品,门南侧画全光明经变,门北侧画维摩诘经变。南壁东起画报恩经变、阿弥陀经变、金刚经变;北壁相对画思益梵天问经变、药师经变、密严经变。西壁全幅为劳度叉斗圣变。南、西、北壁下部屏风画均画贤愚经变。主室共绘有15幅大型经变画,前室西壁门南、北两侧残存元代画文殊变和普贤变,门甬道弧形顶画贤劫千佛、坐佛,南、北披各画瑞像图14身。甬道南、北壁、东壁门南北两侧下部均绘晚唐比丘等男女供养人及侍从26身。佛床东面壶门画天王。由此可见,该窟规模宏伟,保存完整;幅面开阔,气势磅礴。壁画内容题材丰富,佛教各宗之经变图像在同一窟内杂处分布,五彩缤纷,布局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一种圆满、富丽、满壁生辉的艺术视觉效果。
  2.时代特征明显
  该窟主室多达15幅经变,其中劳度叉斗圣变、密严经变都是晚唐新出现的题材。其他经变虽然袭承着中唐(吐蕃时期)的调子,但是,其中的一些经变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意识。如以整壁出现的大幅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就以其“以正胜邪”的主题,隐喻着河西归服唐王朝的胜利。反映了沙州民众战胜吐蕃奴隶主的喜悦心情。又如报恩经变就具有宣扬忠孝思想的作用,它隐喻着不忘汉祖唐宗和忠于中原王朝的民族意识。在维摩诘经变中,中唐时期位于各族王子之首的吐蕃赞普从壁画中消失。所有经变中再无穿吐蕃服装的人物。
  特别是在南、西、北三壁下部出现了以贤愚经变为统一题材的屏风故事画,更是耳目一新,其中如海神难问船人品、恒伽达品、七瓶金施品、金天品、散檀宁品等近20种故事画是在敦煌壁画中第一次出现的。
  3.世俗性强
  佛教艺术是表现佛教教义及与佛教有关内容的艺术,但是,敦煌石窟在晚唐开始,却出现了一些与佛教无关的内容。首先,这一时期的供养人画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当时张氏为首的豪门世族的统治密切相关。他们控制政权也控制着神权,把持寺院,他们出资兴建自己的家族功德窟,将自己的家族眷属的形象绘于甬道两壁及东、南、北壁下部为供养人。供养人题衔,愈到晚期,对其诰封、爵衔、官位的书写也愈详尽。显然,此时供养人像已经兼有炫耀家世、夸饰功名的世俗功能。而85窟则是较早出现这种供养人形象的洞窟之一。在这个以河西管内都僧统为窟主的供养人行列中,与窟主相对称的则是张议潮的供养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变画中世俗性增强。这就是画面中所反映的人间世情风貌和人物的情趣性格。例如,以世俗性很强的“变文”为蓝本的巨幅画,也在石窟中出现,依降魔变文绘制的劳度叉斗圣变就是其例。弥勒经变中的“嫁娶图”、“农作图”等等。而楞伽经变中则以譬喻画的形式画出了许多世俗生活的形象,如屠宰、狩猎、制陶、称肉、照镜、百戏等等。
  4.风格灵活多变
  85窟经变画的构图、形式虽然基本上继承了前期的几种形式,但整体布局和人物设置、故事选取及情节安排上仍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如报恩经变就是莫高窟同类经变中内容最丰富,艺术性最高的一幅。药师经变则将佛及100多个圣众人物布设在凹型建筑群中,画面紧凑,布局严谨,安排谐调,整体感强。晚唐时期,由于恢复了丝绸之路,中原和西域的优质颜料也都出现在石窟彩绘上,在敷色涂彩上,多以白粉为底,色调温和、淳厚、典雅,别有风采。
  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上,85窟壁画也有不少独到之处,最有代表性的是新出现的劳度叉斗圣变、报恩经变不仅画面的安排独具匠心,而且人物塑造也很生动。楞伽经变中的众多世俗人物都很生动。还有其他多幅经变中,也都有一些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
  总之,综观85窟的壁画艺术,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不少方面仍有超越前期的成就,不乏宏伟创新之作,神佛庄严固不及前代,但人情物性却更胜一筹。而这恰是85窟壁画的精粹所在,也是它的艺术价值。
  (三)科学价值
  如上所述,莫高窟晚唐85窟保存了17幅大型经变画及其他壁画题材,已经包括了佛藏中的经、律、论、史和以佛经俗讲为依据的各类题材。有佛教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建筑画、瑞像画、动物画、装饰图案、供养人等8大类。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经变画,以及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宗教、建筑、交通、服饰、乐舞、民俗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因此,它不仅是晚唐的绘画、彩塑代表作,也是一部浓缩了的唐代的“形象历史”。
  85窟的多幅经变画保存了大量的榜题,其中几幅是敦煌石窟保存榜题最多、最完整的经变画。藏经洞文书中也有不少各种经变画的榜题抄本,这些都是研究佛教典籍难得的资料。据藏经洞保存的大量寺院经济文书可知,唐代莫高窟的洞窟开凿、修建洞窟、绘制壁画的工匠、彩绘颜料等都有寺院管理。作为都僧统的功德窟,在洞窟修建、彩绘等方面必然更为严格和讲究,因此,85窟对研究唐代的窟壁制作技术,颜料应用及来源都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李最雄编著.—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