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五节 摩尼教
作者:林海村
摩尼教在波斯和中亚不断遭到镇压,于是许多摩尼教徒亡命东方,分布最靠东方的地区就在吐鲁番。唐代以后,摩尼教东方教主住地就在柏孜克里克,在高昌古城和柏孜克里克都建有摩尼教寺院。回鹘西迁之初,吐鲁番一些佛教石窟寺被回鹘人改建为摩尼教石窟。在高昌古城K寺院还发现许多摩尼教壁画和绘画,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中世纪摩尼教艺术的知识。
吐鲁番摩尼教遗迹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2—1914年间,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的格伦威德尔和勒科克带队,先后在新疆进行了四次考察,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胜金口、吐峪沟、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遗址作了大规模发掘工作。1905—1913年陆续发表考古简报,认为高昌故城中编号为K和α遗址属于摩尼教寺院,在K遗址还发现一个摩尼教寺院的藏书室。
1909年,俄国科学院也派出一支考察队,由奥登堡带领,在吐鲁番做调查,他们在1914年发表的简报中声称,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8窟(格伦威德尔编号第25窟),属于摩尼教寺院。1931年,法兰西学院教授哈金(J.Haeken)在柏孜克里克考察后,认为第27窟(格伦威德尔编号17窟),改建前是一座摩尼教寺院。1988年,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森安孝夫来吐鲁番考察,并于1991年发表专著,认为格伦威德尔编号第22窟(森安孝夫35窟)是一座摩尼教寺院,他还提到第8窟(格伦威德尔第1窟的北邻窟)有摩尼教题记,也属于摩尼教寺院。北京大学晁华山教授在柏孜克里克、胜金口、吐峪沟等遗址进行了广泛调查,据说又发现几十个摩尼教洞窟,但是他的辨识目前尚存在争议。
据目前调查和研究,吐鲁番的摩尼教寺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约在公元640—850年,包括高昌故城K和α遗址、吐峪沟11座窟以及柏孜克里克北区6座窟等19座摩尼教石窟寺,为唐西州时期粟特人和回鹘人所建造;第二期时代约在公元850—1000年,包括柏孜克里克中区、南区的13座窟,以及胜金口的南、北寺的9个摩尼教石窟寺,是西迁后高昌回鹘所建造的。10世纪末,西州回鹘改宗,这些石窟便被封闭并陆续改建为佛教石窟。〔1〕
德国吐鲁番考察队的勒科克在高昌故城内K遗址发掘出摩尼教经卷的地方,应该就出自该寺院的“经图堂”。此外,唐西州时期和西州回鹘时期摩尼教洞窟形制、壁画题材、内容上也存在着时代差异:唐西州时期的洞窟礼忏堂较小,斋讲堂装饰有7世纪萨珊波斯、中亚流行的联珠纹,洞窟前室前壁画着的施主像,穿着西亚式的竖条纹窄袖外套。而在西州回鹘时期,礼忏堂等规模明显大于前一时期,不见7世纪流行纹饰,洞窟壁面上出现大量回鹘文榜题,显然与西州回鹘国力强盛以及对摩尼教的大力推崇有关。
新疆文物考古所考古队在清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时候,发现几份保存非常好的文书,内容是各地方摩尼教徒对教主的致敬,比如希望平安、幸福、事业昌盛等,上面一些图案是描金的,出土地点就在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下面某个石窟。东方教主在摩尼教历史上是让人非常关心的,如最后是什么情况,住地怎么样等。实际上是两间破窑洞,遍地垃圾,生动表现了摩尼教最后的命运。
注释
〔1〕晁华山:《寻觅淹没千年的东方摩尼寺》,《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页1—20。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