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上篇 草原丝绸之路 四、西亚宗教入华 5.伊斯兰教
作者:沈济时
伊斯兰教的东传,使整个亚洲西部和中部伊斯兰化,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面貌,其影响一直遗留到今天。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长期以来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文化向欧亚非三大陆传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伊斯兰教向东传播是历史上西亚的意识形态向东传播浪潮的一部分,从北朝时代起直到宋代,起源于西亚的外国宗教,如祆教、摩尼教、聂思脱里教和犹太教,都曾随着沿草原丝路东来贸易的商贾传入我国。伊斯兰教的传播与上述西亚宗教的东传方式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伴随着大食帝国的武力扩张而传播的。这就使得这种宗教最终在亚洲许多地方站住了脚。
我国西北地区生活着众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的伊斯兰化,是伊斯兰教沿草原丝路向东传播的结果,也是整个亚洲中部伊斯兰化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外来的宗教文化中,除了佛教以外,对我国现代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要数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是在西亚沙漠中游牧的贝督因人的一支,属于闪族系统。在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人信奉多种宗教。犹太教是西亚本土产生的宗教,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入阿拉伯半岛。后来从犹太教中分化出基督教,同样也对阿拉伯半岛的居民产生影响。阿拉伯半岛在历史上多次受波斯人建立的王朝统治,因此波斯的祆教、摩尼教也传入阿拉伯半岛。另外阿拉伯人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他们崇拜自然、动植物、鬼神、祖先和偶像。
阿拉伯半岛地处印度洋与地中海之间,自古以来是东西贸易的要道。半岛东面的波斯湾是两河流域通向印度洋的水道,半岛的西面是连接地中海、红海的印度洋的水道。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使阿拉伯人自古以来善于经商。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出身于麦加的古来西氏族。穆罕默德幼失双亲和祖父,由伯父抚养成人。他曾在商队中当过差役,到过巴勒斯坦与叙利亚,使他有机会接触犹太教与基督教。这两种宗教对他后来创造伊斯兰教起了重要的影响。后来他给一位比他大几岁的富有寡妇赫底沏当差,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与她结婚。
在麦加期间,穆罕默德时常隐居在一个山洞中冥思苦想,据说他得到安拉的启示,于是创立了自己的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Islam)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皈服”,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即信仰真主,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教把古来西部落信奉的神安拉尊为唯一的神,即真主。为了减少伊斯兰教传教的障碍,他承认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先知,不过他自称是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起初信奉伊斯兰教的只是他的近亲。由于氏族间的矛盾,穆斯林遭到迫害。后来古来西氏族的上层人物乌马尔也接受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麦加发展虽然不顺利,但在麦地那却较为顺利。穆罕默德于是率众于622年9月24日迁居麦地那,这一天被定为回历之始。回历称为“黑吉利历”,“黑吉利”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迁移”。630年1月穆罕默德占领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了伊斯兰教。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去世。其继位人称为“哈里发”,意为“继承者”。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传教中向信徒传达真主旨意的汇集。按伊斯兰教的解释,真主的旨意是通过天使迦伯利口传给穆罕默德的。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没有定本,只有零星写在椰枣树叶上和白石板上的记录,或保存在穆罕默德传达真主旨意时在场者的回忆中。至哈里发艾布·别克尔时代(632—634年),《古兰经》开始被整理成册。但穆斯林在颂读最初的《古兰经》抄本时有不同的读法,产生歧义。哈里发奥斯曼下令进行校勘,产生了《古兰经》的定本,其余不同抄本一律烧毁。于是《古兰经》的定本称为“奥斯曼本”。
《古兰经》共有114章,6211节。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伊斯兰教的教义、仪式、行为准则、法律规章、伦理道德等。它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研究阿拉伯古代史的基本资料。《古兰经》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散文的典范,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阿拉伯书面语和标准口语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阿拉伯民族团结和穆斯林共同心理的基础。
伊斯兰教规定教徒要遵行五项功课:第一,要通过颂读“除了安拉之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两句“清真言”来表达信仰。第二,每日面向麦加的方向礼拜5次。每个周五(主麻日)穆斯林要在当地清真寺中举行“聚礼”。第三,每年回历9月要把斋,在这一个月中从黎明到日落不能饮食及房事。第四,要向清真寺交纳一定的“天课”。第五,在条件许可时,一生中应在回历12月上旬去麦加朝拜一次。朝拜过麦加的穆斯林被称为“哈只”。
(二)东西两大帝国的接触
在穆罕默德的继承者时代,阿拉伯人通过对外征服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唐代中国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波斯人把邻近的阿拉伯部落塔依(Tayyi)称为Tachik。唐人从波斯人口中得知此名,并译称“大食”,用来专指阿拉伯帝国。
哈里发是集政教权力为一身的首领。在哈里发乌马尔在位时(634—644年),阿拉伯帝国开始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方扩张。乌马尔先后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击败了拜占庭和波斯萨珊王朝。661年,倭马亚家族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倭马亚王朝,继续对外扩张。向西侵入北非,至711年渡海占领西班牙。
在东方,大食帝国的扩张势如破竹,在占领了波斯全境后,继续向东发展。664年阿拉伯人占领今兴都库什山以南之地高耐(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674年越过阿姆河侵入粟特的中心地区。705年大食呼罗珊镇守使屈底波攻下吐火罗重镇巴里黑,706—709年征服安国(布哈拉)及其周围地区,710—711年由安国向东攻下康国(撒马尔罕)与火寻(花剌子模),713—715年更东进到锡尔河,把大部分唐朝灭西突厥后建立的羁縻府州收归己有,威胁唐朝边疆。到8世纪初,大食帝国达到其极盛期,疆域西起大西洋,东到中国边界,跨欧、亚、非三大陆,是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帝国之一。其疆域之广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有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唐帝国、蒙古帝国、英帝国和沙俄帝国才能同它相比。
在哈里发乌马尔时期,大食已开始和中国交往,杜佑的《通典·大食传》与新旧唐书中的《大食传》皆谓永徽二年(651年)八月,大食始遣使朝献。据记载,当时的大食王名噉密莫腻,立国已经34年,历三王。“噉密莫腻”应当是阿拉伯语Amir al-Mu’minin的音译,意为“信士们的长官”,是对哈里发的正式称呼。当时在位的是第三位正统哈里发乌马尔,汉文历三王之说正合史实,但立国34年之说则不准确。
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国君伊嗣俟(Yazdgird)三世昏庸,大食扩张时他束手无策。根据阿拉伯史料记载,651年,当大食军队迫近木鹿(Merw)①时,他逃至小木鹿,向各国国君,如唐朝皇帝、破洛那(今费尔干那)王、高附(今阿富汗喀布尔)王、粟特王和里海以北的西突厥属部可萨(Khazar)王求救。据《新唐书·波斯传》记述,伊嗣俟三世的使臣经历千难万险来到长安,向唐朝告急。当朝的唐高宗认为波斯遥远,无法派兵,安抚了一番后遣送使臣回国。阿拉伯史书《年代纪》记录了唐朝致伊嗣俟三世国王的回信,信中表示,即使唐朝派出一支头在木鹿,尾在中国的大军,也会被大食人赶走。所以劝波斯与大食和睦相处,不要开罪于大食。
就在伊嗣俟三世国王遣使向唐朝求救的那一年,他被大食军队捕杀于呼罗珊。其王子卑路斯避居于波斯锡斯坦的疾陵城(Zereng)②。当时唐朝方灭西突厥不久,向西域派出大臣设置羁縻府州,于是在疾陵城建立了波斯都督府,命卑路斯为都督。龙朔元年(661年),卑路斯向唐朝遣使,报告大食一再入侵,请求出兵救助。唐朝没有派兵。在唐朝设置波斯都督府后不久,疾陵城就落入大食手中,卑路斯不得不迁到吐火罗。他虽然国土被占,但仍以波斯国王的名义与唐朝往来,一直持续到咸亨年间(670—674年)。
大食在西域向东日益扩张,卑路斯无处藏身,只得于咸亨四年(674年)逃入唐朝属地,为唐朝收留。卑路斯于仪凤三年(678年)死去。唐朝委任大将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计划出兵护送卑路斯之子泥涅师归国。裴行俭的这个“大食安抚使”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衔,当时唐朝在西域为吐蕃势力所困,根本没有与大食对垒的计划。裴行俭护送泥涅师到吐火罗后返回。泥涅师在那里客居了20年。景龙二年(708年)泥涅师遣使入朝,唐朝授以“左威卫将军”的虚衔。不久泥涅师病逝,他的余部与唐朝还保持了很长时期的联系。
唐玄宗时代,西域出现了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四大势力角逐的局面。吐蕃与突骑施联合,打算进攻唐朝西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朝依远交近攻之策,曾派出使臣张耀舍赴大食,计划共同对付吐蕃与突骑施,大食从吐火罗出兵,唐朝从勃达岭出兵,东西夹击。这个计划虽然施行起来困难重重,但毕竟反映了唐朝与大食的共同利益。从737年至738年,大食军队在吐火罗和中亚对突骑施的势力发起了一系列进攻。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唐朝军队在碎叶城袭击了突骑施,收复了碎叶和拔汗那③。
唐朝与大食的联盟削弱了突骑施的力量,此后唐朝集中力量对付吐蕃。天宝六年(747年)大将高仙芝率军越葱岭远征小勃律获胜,处于大食统治下的火寻(花剌子模)、骨咄(今塔吉克斯坦南部)、石国(今塔什干)等均与唐朝联系。天宝十年(751年)唐军与大食军在怛罗斯作战失败。不久唐内部发生“安史之乱”,唐朝逐步退出了中亚的角逐,在西域取守势,至贞元八年(792年)退出西域。不久吐蕃也衰落下去。唐、吐蕃和大食等强权衰落以后,西域先后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影响欧亚草原的主要有:哈剌汗朝、高昌回鹘、塞勒柱帝国、花剌子模和西辽。
阿拉伯人在一个多世纪中,征服了亚、非、欧广大的领土,形成了人口、民族众多,多种宗教和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庞大而松散的帝国。这样辽阔的疆域,是完全凭借军事征服得来的,各部之间缺乏传统的经济联系,不可能长期维持统一。即使在大食帝国的全盛时代,哈里发也不能驾驭全国,对于边远省区更是鞭长莫及。及至国势衰微,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各地大封建主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建立独立王朝,使帝国瓦解。
(三)西域草原地区的伊斯兰化
7世纪时随着大食武力的扩张,操波斯语民族也向东迁移,使原先为操东伊朗语民族占据的粟特地区很快波斯化。9世纪开始,大食帝国陷于瓦解,帝国各部纷纷独立。874年,操波斯语的民族挣脱大食的统治,在捕喝(今布哈拉)建立了萨曼王朝,至999年在哥疾宁王朝与哈剌汗朝联合进攻下灭亡,存在了100多年。萨曼王朝的中心在阿姆河至锡尔河之间的粟特故地,疆域北达咸海,南至阿富汗和伊朗东南,东抵阿姆、锡尔两河上游,西迄里海。
辽代中原人把今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区称为大食。《辽史·太祖纪》记载,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大食国来贡。次年九月,“大食国来贡”。这个“大食”应当就是萨曼王朝。所谓进贡不过是来贸易或访问而已。天赞初年,正是辽太祖对漠北大力用兵的时期,辽军攻占了位于蒙古高原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古回鹘城,再西进越金山而南,取“浮图城”,即唐代的北庭。萨曼王朝显然是耳闻辽朝的军威,循中亚草原,越金山而北,途经蒙古高原来到辽廷的。
西突厥衰落后,许多操突厥语部落继续在活动。他们在大食统治之下,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作为军事劲旅为各地方统治者征用,这就使得突厥军事将领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大食帝国衰落后,一些突厥首领趁机崛起,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其中较早的当数哥疾宁王朝④。哥疾宁王朝建于962年。其创建者为萨曼王朝的一个突厥奴隶,曾任呼罗珊省督,失宠后据阿富汗自立。极盛时辖地东起印度,西至伊朗西北部,北达花剌子模。1186年为阿富汗境内新兴的古尔王朝所灭。
塞勒柱帝国统治下的马鲁城学者马卫集(Sharaf al-Za-man Tahin Marvazi)在其著作中提到了一封辽圣宗致哥疾宁王朝算端的国书,国书中所署日期为鼠儿年,即辽圣宗太平四年(1024年)。马卫集将此事系于1027年。估计辽圣宗的国书写于太平四年,而辽使经三年跋涉才抵达哥疾宁王廷。辽圣宗的国书说,他把高贵的公主下嫁给黑的儿汗之子册割特勤,要求黑的儿汗保持道路的畅通,便于使臣往来,还要求哥疾宁国派出聪睿能干的使臣来辽国。希望两国永久友好,愿与哥疾宁王朝联姻。辽朝的这个请求被哥疾宁算端马合王拒绝,理由是哥疾宁是穆斯林国家,而辽为非穆斯林国家,两者不能通婚⑤。
哈剌汗朝是西突厥余部在中亚建立的王朝。最明确提到哈剌汗朝王族族属的是《金史·粘割韩奴传》,其中提到建立哈剌汗朝的是“回纥邹括番部”,这个邹括部很可能是原西突厥的“炽乙”部(Chigil)。穆斯林史料提到,哈剌汗朝的建立者是毗伽·阙·黑的儿可汗(Bilge Kul Qadir Khaghan)。9世纪末,哈剌汗朝与立国于不花剌的操波斯语民族建立的萨曼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至萨吐克·博格剌可汗时,哈剌汗朝接受了伊斯兰教。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哈剌汗朝征服了信奉佛教的于阗尉迟氏政权。12世纪30年代,哈剌汗朝统治者疲于康里、哈剌鲁诸部的侵扰,要求西辽援助。耶律大石利用此机会率军入据裴罗将军城,取而代之。后来占据可失哈儿的哈剌汗朝支系统治者则沦为西辽藩属。
哈剌汗朝占据粟特故地以后,辽人沿用对萨曼王朝的旧称,称之为“大食”。据《辽史·圣宗纪》记载,开泰九年(1020年)十月,“大食国遣使进象及方物,为册割请婚”。次年三月,大食国再次遣使为册割请婚。辽圣宗以王子班郎胡思里之女可老为公主,远嫁给册割。这个册割应当就是哈剌汗朝王子Chaghri特勤。而为册割请婚的就是其父黑的儿汗(Qadir Khan)⑥。
花剌子模(Khwarezm)为中亚古国,位于阿姆河下游,唐代史籍译称“火寻”或“货利习弥”。古代花剌子模人为东伊朗人的一支,信奉祆教,以灌溉农业为生计。8世纪阿拉伯征服中亚后,花剌子模成为阿拉伯属地,伊斯兰教自粟特地区向北传播,同时来自咸海东北的操突厥语康里、古思的诸游牧部落也不断南下,使这里的民族成分和文化面貌发生变化。至11世纪时,花剌子模的居民基本上被操突厥语的民族同化。但其王仍沿用伊朗语旧号,称为“沙”(Shah)。11世纪中叶,花剌子模成为塞勒柱突厥的属部。1141年,西辽战胜塞勒柱帝国桑贾儿算端(Sultan Sanjar)后,耶律大石派大将额儿不思沿阿姆河而下,攻入花剌子模,迫使花剌子模沙阿即思(’Aziz)称臣,并确定年贡赋为3万金“抵纳”⑦。12世纪70年代,花剌子模国内贵族为争位发生内讧,王子帖乞失(Tekesh)投奔西辽,西辽承天后普速完之驸马萧朵鲁不使用武力支持帖乞失归国即位。
花剌子模降附西辽后,不断沿阿姆河南下,与西哈剌汗朝作战;或进入阿姆河以北之地、呼罗珊地区,与塞勒柱帝国发生冲突,甚至进攻伊拉克,威胁报达城,逐渐强盛起来。由于花剌子模与西辽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西辽官吏的残酷压迫,花剌子模的贵族开始反抗西辽统治。帖艺失算端曾杀死傲慢无礼的西辽使臣,西辽承天后普速完遣其驸马萧朵鲁不企图以武力废黜帖乞失沙,立其弟算端沙,但未能得逞,遂支持算端沙立国于呼罗珊的马鲁。花剌子模帖乞失沙虽然不断与西辽冲突,但一直避免与西辽决裂,始终向西辽缴纳贡赋。1200年其子摩诃末即位,在他统治初期,仍维持对西辽的臣属关系。但随着西辽国势的衰落,就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的那一年,即1206年,西辽帝国的藩属花剌子模国宣布背叛西辽,杀死西辽索取贡赋的使臣,宣布脱离西辽。
蒙古和花剌子模的崛起,是西辽统治迅速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被成吉思汗击溃的乃蛮残部与花剌子模相勾结,使西辽东、西两面受敌,政权最后落入乃蛮屈出律汗手中。成吉思汗除灭乃蛮屈出律的残余势力后,亚洲大陆中部几乎同时兴起的两大势力在忽阐河流域东部已经互相接壤。
①今土库曼斯坦马里州首府马里以东故城。
②今伊朗与阿富汗交界处。
③参见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8—195页。
④我国世界史著作一般译称“伽色尼王朝”。
⑤参阅黄时鉴:《辽与“大食”》,刊于《新史学》1992年第1期。
⑥参阅黄时鉴:《辽与“大食”》,刊于《新史学》1992年第1期。
⑦“抵纳”,见明人陈诚、李暹《西域番国志》“哈烈”(Herat)条:“交易通用银钱,大者重一钱六分,名曰‘等哥’,次者每钱重八分,名曰‘抵纳’。”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