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4.6草原重镇:锡林郭勒

作者:王蓬




     
  一
  锡林郭勒是蒙古语,意思是高原上的河流。作为我国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不仅有蜿蜒如带、碧波清澈、美丽如画的锡林河,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雄浑壮阔、苍凉悲壮的草原风景。有战国时燕、秦以及金代修筑的长城、烽燧、城堡遗迹,有绵亘于锡林郭勒南部,排列有序顶部较为平缓的群山;更有蒙古族群众那古朴动人的风俗民情,赛马、摔跤、射箭,无一不使人大饱眼福。至于夏秋之交,每临黄昏,夕阳西下,晚霞灿烂,羊牛晚归,草原便升起一层如烟似雾的暮霭,蒙蒙的月色中,一曲《敖包相会》在草原深处悠扬唱起,不知会使多少游人听得如痴如醉,乐而忘返呢!
  锡林郭勒位于我国正北,内蒙古大草原的中部。从北京去锡林郭勒草原的中心城市锡林浩特有207国道相通,路况很好,仅三百多公里,比从呼和浩特去还要近捷。
  早在春秋战国时,锡林郭勒属燕国领地。目前在锡林郭勒盟境内,还分布着许多燕长城的遗迹。当时草原地带人烟稀少,构筑长城只能就地取材,故长城不少地段为片石垒砌,无石可取的地方则用土筑。最为奇特的是,有的地段并非用石或土垒就,而是深挖壕沟,使战马难以逾越,同样起到了防止当年依赖马上优势的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作用。这种沟壕曾引起专家们的关注,这也充分显示了古人的智慧。
  当年,无论是鲜卑、契丹还是女真、蒙古,当他们在发祥崛起之地呼伦贝尔度过幼稚的童年,天真的少年,进入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之后,便要走出故乡,走出草原,走向历史的舞台,这就注定绕不开草原重镇锡林郭勒。这不仅是地理的要求,因为无论由东向西,或是由西向东,锡林郭勒都位居正中,谁也绕不过去。再是锡林郭勒正好在北京的正北方向,先后在北京建都的草原英雄们,往往把对故乡的怀念寄托在距离最近的地方。忽必烈称帝中原后,每当祭拜祖先天地时都会到锡林郭勒,至今锡林郭勒还留存着规模巨大的祭祀敖包。
  二
  两千多年的风雨过去了,昔日燕赵边境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争斗情景早已被牛羊布野、民族团结的祥和气象所取代。而那些有长城或堑壕的古代边城,却也为草原平添了一道风景,颇引游人喟叹凭吊。
  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也是我国的重要草场,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浙江省。境内有绿草如茵、野花盛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冈峦起伏、火山锥密布,被称为地质奇观的玄武岩高原台地,有小腾格里之称的大片沙漠,还有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阔、充满蒙古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凡此种种,均使锡林郭勒这片大草原充满了神奇与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来到锡林郭勒草原,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锡林河。这条为锡林郭勒草原所独有的内陆河,在大草原流淌达175公里。两岸胡杨成林,青草如茵,河水清澈,波澜不兴,像无比留恋草原似的划下九道大湾,号称锡林九曲。每道河曲风光都异常迷人,但又各不相同,吸引过不少的摄影家。锡林河曲风光还上过邮票小型张呢。
  在锡林浩特市北二十余公里处,锡林河水在地面逐渐消失,潜入地下,形成大面积湿地景观。沼泽纵横,浅水片片,吸引着各种候鸟飞禽。由于这儿水源充足,花草格外茂盛,夏秋时节,大片的绿草铺向天边,各色野花点缀其间,洁白的羊群缓缓移动,犹如绿色地毯绣上的白色花朵,微风轻拂,让人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锡林郭勒草原最大的魅力,是它保持着良好的生态,尤其是整个锡林河流域。早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1996年又被定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植物的茂密和丰富都让人惊讶和感叹,一平方米内竟然生长着二十种以上不同的植物。其中大多是草质优良、形态优美的草原类野生植物。其中还有不少天然药用植物,比如线叶菊、贝加尔针茅、黄花菜、紫蔷薇等等。花开时节,姹紫嫣红,争相怒放,点缀于绿波翻滚的大草原上,游人仿佛置身于鲜花世界,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最为奇绝的是,在茫茫大草原中,还镶嵌着一面巨大的湖泊——扎格斯台淖尔。这片高原湖泊水质清澈,无一丝杂染,深蓝碧透,波光粼粼,湖边生长着大面积的塔形云杉。每当深秋,云杉一片殷红,拔地而立,湖水深蓝,在大片已显金黄的草原映衬之下,像俄罗斯油画那样深沉优美,动人心弦。
  三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东北方向,是海流特山,其实是远横于天边的一抹高原。其山体相连,山势平缓,山前缓缓形成宽广平坦的海流特草原,生长着以大针茅为主的草原植被。由于没有被污染和破坏,野草和花卉长势良好,铺天盖地,绿浪直接天边。初秋,大针茅到了抽穗时节,大片白色的穗花,在微风中摇曳,美不胜收。若登上海流特山眺望,辽阔的草原尽收眼底,白云般滚动的羊群,圆圆的蒙古包,缕缕飘升的炊烟,乘着马缓缓而行的牧人,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草原风光图,会让你深感不虚此行。
  锡林郭勒草原是蒙古族聚居生活的地方,保持着许多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那圆圆的蒙古包,昂扬的马头琴,那香气扑鼻的奶茶,鲜嫩无比的手抓羊肉,以及热情好客的蒙古牧民纯朴诚挚的目光,都足以让你融化。许多人都十分欣赏内蒙古歌曲《敖包相会》,但不一定了解什么是敖包。如果能够巧遇蒙古群众祭奠敖包的活动,那更会加深对蒙古族兄弟的了解。
  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堆子”。早年是人们在草原上用石头堆成的道路或边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从而具有崇高的地位,也含着强烈的宗教色彩。由于蒙古牧民和藏族牧民大都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蒙古族牧民的敖包与藏族的玛尼堆相似,都是用石块垒成,布着各种经幡彩条,十分庄重。
  锡林郭勒草原最大、最悠久的查干敖包山在锡林浩特市西三十余公里处,由13个石堆构成,中间一座最大,形似烽火台,傲立于草原之间。
  这便是当年忽必烈祭奠天地祖先的地方,对于蒙古族牧民来讲更是一处缅怀英雄的去处。每年六七月,方圆数百里的牧民都要来敖包山祭奠先祖,其场面十分隆重,也十分严肃。晚间,则是另一番景象。白色的帐篷星罗棋布,一堆堆的篝火燃起,蒙古族青年男女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十分欢快。
  近年,查干敖包成为旅游团队举办篝火晚会的首选之地,而且常常融进了蒙古族群众的篝火之中。在皓月当空之夜,欢乐的歌声此起彼伏,谱写着一曲曲民族大团结的乐章。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