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史海钩沉篇 园林与寺庙:文杏馆与清源寺
据《辋川志》载:“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前古籍无载,无所于考,初唐时至宋之问侨居于斯,辋川之名始闻,继而王维作别业于斯,辋川之名始胜。”从《辋川志》的记载可以得知,辋川在唐代之前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峰峦叠翠,清溪潺湲,竹洲花坞,清泉敲石,是一块环境极为幽雅的胜地。王维作为继宋之问之后的三秦大地上美的发现者、讴歌者与建设者,他开辟了以山野自然风光取胜的辋川二十景——辋川别业。这是诗人王维独具匠心,用艺术家缜密的目光聚焦摄景而完成的一件艺术品。从此,辋川别业便发出了夺目的光彩,成为大秦岭诸多景观中最具代表性、最为靓丽的自然园林。此后,王维在辋川与诗人裴迪浮舟往来,笑傲风月,以二十景为题,互相唱和,写下了以二十景为内容的辋川山水诗,并结集成《辋川集》,此后辋川即成为了文化的绿洲。由于辋川别业以及王维诗歌所产生的广泛的影响力,引得历代文人墨骚纷至沓来,寻幽探胜,络绎不绝,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清人朱庭珍评价王维山水诗:“不唯写山水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王维的作品善于刻画那种寂寥无人的空寂境界、苍凉幽深的山刹林园,创造出幽冷静谧的意境。盛唐诗人殷璠评王维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笔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晚唐诗人司空图称赞王维诗画:“趣味澄隽,若清风之出岫。”历代评论家给王维冠以“诗佛”的称谓,并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三,共分秋色,可见并非虚妄的结论。因此,到了19世纪时,王维的诗歌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已飘洋过海译成多国的文字而传播。到20世纪初,王维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他的诗歌研究在日、美、韩、朝等国掀起热潮,成为一股海外研究的清流。
现重点介绍的是诗人王维辋川二十景中他一生用的心血最多、生活时间最长、最后的长眠之地文杏馆。文杏馆是辋川二十景别业的核心部分,王维母亲崔老夫人奉佛的草堂精舍就在这里。王维寓居辋川,30多岁丧妻后,终生未娶,他又无子女,因此,除在孟城坳小住外,作为大孝子,王维更多的时间是在文杏馆陪伴母亲。从王维写给肃宗的奏章《请施庄为寺表》中写出的“罔极之恩,岂能有报;终天不返,何堪永思!”和《新唐书·本传》中王维终葬其(清源寺)西的记载,都可以得出合理的推断。也许王维《孟城坳》一诗中“新家孟城坳”的“新家”,就是相对文杏馆的旧居而言的。
王维在辋川二十景中,描写文杏馆的诗云: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是一种名贵树木,香茅是一种生于南方、气味芬芳的茅草。一生节俭、性格文静的王维,用这样的名贵树木和香草裁作栋梁,铺成屋顶,可见文杏馆在诗人心目中的突出位置了。这首诗的诗末二句,诗人写文杏馆周围的环境十分温润阴凉。文杏馆位于飞云山与斤竹岭下,这里寺东有“椒园”,寺西有“漆园”,重峦叠嶂,松柏满山,文杏馆就坐落在一片茂林修竹之中。
斤竹岭就是文杏馆后一道长满了斤竹的山岭。斤竹即堇竹,为竹中良种,原产于南方之雁荡山。极喜竹子的王维从南方引种,种植于斤竹岭上,竹林逐渐繁衍而成气候。明人王邦才在《辋川图赋》中写到游鹿苑寺的情况:“寺后斤竹岭乃维之手植,叶如斧斤,干不盈尺,每年所生,仅有数株,翩翩翠袖,其质如玉……”王维的诗中多有写竹的佳句,如“细枝忽乱响,疏影月光寒”“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都和王维长期在斤竹岭与竹里馆观赏竹子,由此而成竹在胸有关了。
王维既然将文杏馆作为中心居住之地,他与文人的聚会唱和也多在这里发生。王维至交裴迪常来文杏馆拜望王母崔老夫人,并与王维聚会。裴迪在《文杏馆》一诗中写道:
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
诗中的“迢迢”二字说明裴迪居所离文杏馆尚有一定的距离,而王裴经常在此聚会。用跻攀二字说明文杏馆在别业中地势较高。“南岭”是指文杏馆前的飞云山与斤竹岭。“北湖”是指文杏馆北方的敧湖。诗中说明裴迪居住于敧湖岸边,二人经常来往于两地之间。
文杏馆改庄为寺,应是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就蜀,王维扈从不及,被安史乱兵俘虏。王维服药佯为暗疾,但仍被安史乱兵强送洛阳,在白刃加颈的淫威下,安禄山强授伪官。此后不久,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群臣时,乐工雷海青愤掷乐器被当场杀害。在善恶的考验面前,王维作出了《凝碧池》一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姓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以诗表明了自己对唐王朝的忠心和向善恶恶的态度。两京收复后,授伪官者分等定罪,王维因其诗受到肃宗宽宥。然而,王维一生都不原谅自己,他认为“情虽可查,罪不容诛”,自感大节有亏,终世以忏悔、禅修、布施来消除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王维上表肃宗,写下了《请施庄为寺表》的表章,在得到朝廷的认可后,王维立即将文杏馆这个自己一生经营的家园,更名为清源寺,以实现他自己“一心向佛”、“出家修道”的苦行斋心,他将自己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佛教徒。王维正是在这古木掩映、幽林含烟的清源寺中享受他的休沐时光、妙悟佛家玄机的初衷,清源寺也因大诗人王维而声名远播。
文杏馆是乾元元年(758年)更名为清源寺。改寺后,王维即以艺术家画师的身份,将自己的《辋川图》先画作绢本,后又画于清源寺的墙壁之上。唐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同时期的朱景宏在《唐朝名画录》里,描述王维所画的《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生尘外,怪生笔端”。这也许是诗人王维诀别人生前的一种特别的留念。
此后,清源寺壁上的《辋川图》,随着寺庙的损毁而消失。此前《辋川图》即已有绢本问世,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得《辋川图》后,传给儿子李德裕,后来又传至南唐宫廷中。南唐后主李煜命画家郭忠恕复本,后代许多著名画家纷纷临摹。现存于蓝田文管所的《辋川图》,为北宋南宗画派的代表人物郭忠恕的临摹力作,并存有《王维辋川图》石刻十三块(包括《辋川真迹》六块,《王摩诘辋川总图》一块,《王摩诘辋川春、夏、秋、冬四季图》四块,《辋川集》石刻二块)。其中《辋川真迹》均为横幅单线阴刻,以线雕的形式表现出王维辋川别业“孟城坳”、“华子岗”、“竹里馆”等二十景观的宏丽景象,由明代郭濑六刻镌而成。《王摩诘辋川总图》它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辋川总图,下层为明万历年间蓝田县令王邦才所作的《辋川赋》。《王摩诘辋川四季图》四块,是明嘉靖年间蓝田县令韩瓒临王维为薛元隐所绘的四季图而成,为平面阴刻,下部刻有《辋川集》二十首五言绝句,为明监察御史李公题。《辋川集》石刻为横幅阴刻,此图有王维为《辋川集》所作的序言及王维与裴迪各以辋川二十景为题所写的五言绝句。以上石刻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尤其是《辋川图》,不仅堪称我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卓越成就,它产生后就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尽管石刻真迹不能同王维原作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和郭忠恕原临本等同看待,但在今天仍然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了。
王维于公元761年,61岁时逝于辋川别业,最终被葬在清源寺西侧,同其母崔老夫人的坟塔毗邻,今白家坪村东60米处,有一处已夷为平地的遗址,就是当年诗人王维的长眠之地——王维墓之所在。当年占地13.3亩的墓地已被压在向阳公司的厂房下,《唐右丞王维墓》的碑石,已被作为石料压在了水洞里。墓前原有大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的两块碑石,也在“文革”中被毁。王维之母崔老夫人的坟塔,亦在交通部六处修路时被彻底摧毁。当年建设中的短视行为,不仅给文物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也造成珍贵文物无法弥补的损失。是耶?非耶?谁能向那逝去的历史交代?
清源寺后更名为鹿苑寺,寺庙屡毁屡建,清时最后一次修葺为道光年间。现清源寺的遗址前,尚存有王维当年手植的银杏树一株,高逾百尺,粗可五围,老干挺拔,霜皮皲裂,劲枝摩天,碧叶遮目,似乎仍然在向游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还有诗人王维当年垂钓的钓鱼台和寺庙残败后遗留下的旗杆石臼,这些遗物遗址似乎仍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王维过去生活过的气息。
现在王维的诗歌,通过翻译,演变成了俄、匈、罗、美、英、法、德、意、葡、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文字而传播海外,王维的大名与他的艺术成就已飘洋过海,王维诗歌的研究热在海外不断掀起高潮,王维所创立的辋川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已成为遗址上的珍贵遗存,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人墨客凭吊膜拜的人文符号,成为王维诗歌爱好者的汇集之所凭吊胜地,清源寺这个唐文化的交汇点,也成为一个让人沉思的地方。
现重点介绍的是诗人王维辋川二十景中他一生用的心血最多、生活时间最长、最后的长眠之地文杏馆。文杏馆是辋川二十景别业的核心部分,王维母亲崔老夫人奉佛的草堂精舍就在这里。王维寓居辋川,30多岁丧妻后,终生未娶,他又无子女,因此,除在孟城坳小住外,作为大孝子,王维更多的时间是在文杏馆陪伴母亲。从王维写给肃宗的奏章《请施庄为寺表》中写出的“罔极之恩,岂能有报;终天不返,何堪永思!”和《新唐书·本传》中王维终葬其(清源寺)西的记载,都可以得出合理的推断。也许王维《孟城坳》一诗中“新家孟城坳”的“新家”,就是相对文杏馆的旧居而言的。
王维在辋川二十景中,描写文杏馆的诗云: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是一种名贵树木,香茅是一种生于南方、气味芬芳的茅草。一生节俭、性格文静的王维,用这样的名贵树木和香草裁作栋梁,铺成屋顶,可见文杏馆在诗人心目中的突出位置了。这首诗的诗末二句,诗人写文杏馆周围的环境十分温润阴凉。文杏馆位于飞云山与斤竹岭下,这里寺东有“椒园”,寺西有“漆园”,重峦叠嶂,松柏满山,文杏馆就坐落在一片茂林修竹之中。
斤竹岭就是文杏馆后一道长满了斤竹的山岭。斤竹即堇竹,为竹中良种,原产于南方之雁荡山。极喜竹子的王维从南方引种,种植于斤竹岭上,竹林逐渐繁衍而成气候。明人王邦才在《辋川图赋》中写到游鹿苑寺的情况:“寺后斤竹岭乃维之手植,叶如斧斤,干不盈尺,每年所生,仅有数株,翩翩翠袖,其质如玉……”王维的诗中多有写竹的佳句,如“细枝忽乱响,疏影月光寒”“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都和王维长期在斤竹岭与竹里馆观赏竹子,由此而成竹在胸有关了。
王维既然将文杏馆作为中心居住之地,他与文人的聚会唱和也多在这里发生。王维至交裴迪常来文杏馆拜望王母崔老夫人,并与王维聚会。裴迪在《文杏馆》一诗中写道:
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
诗中的“迢迢”二字说明裴迪居所离文杏馆尚有一定的距离,而王裴经常在此聚会。用跻攀二字说明文杏馆在别业中地势较高。“南岭”是指文杏馆前的飞云山与斤竹岭。“北湖”是指文杏馆北方的敧湖。诗中说明裴迪居住于敧湖岸边,二人经常来往于两地之间。
文杏馆改庄为寺,应是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就蜀,王维扈从不及,被安史乱兵俘虏。王维服药佯为暗疾,但仍被安史乱兵强送洛阳,在白刃加颈的淫威下,安禄山强授伪官。此后不久,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群臣时,乐工雷海青愤掷乐器被当场杀害。在善恶的考验面前,王维作出了《凝碧池》一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姓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以诗表明了自己对唐王朝的忠心和向善恶恶的态度。两京收复后,授伪官者分等定罪,王维因其诗受到肃宗宽宥。然而,王维一生都不原谅自己,他认为“情虽可查,罪不容诛”,自感大节有亏,终世以忏悔、禅修、布施来消除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王维上表肃宗,写下了《请施庄为寺表》的表章,在得到朝廷的认可后,王维立即将文杏馆这个自己一生经营的家园,更名为清源寺,以实现他自己“一心向佛”、“出家修道”的苦行斋心,他将自己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佛教徒。王维正是在这古木掩映、幽林含烟的清源寺中享受他的休沐时光、妙悟佛家玄机的初衷,清源寺也因大诗人王维而声名远播。
文杏馆是乾元元年(758年)更名为清源寺。改寺后,王维即以艺术家画师的身份,将自己的《辋川图》先画作绢本,后又画于清源寺的墙壁之上。唐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同时期的朱景宏在《唐朝名画录》里,描述王维所画的《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生尘外,怪生笔端”。这也许是诗人王维诀别人生前的一种特别的留念。
此后,清源寺壁上的《辋川图》,随着寺庙的损毁而消失。此前《辋川图》即已有绢本问世,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得《辋川图》后,传给儿子李德裕,后来又传至南唐宫廷中。南唐后主李煜命画家郭忠恕复本,后代许多著名画家纷纷临摹。现存于蓝田文管所的《辋川图》,为北宋南宗画派的代表人物郭忠恕的临摹力作,并存有《王维辋川图》石刻十三块(包括《辋川真迹》六块,《王摩诘辋川总图》一块,《王摩诘辋川春、夏、秋、冬四季图》四块,《辋川集》石刻二块)。其中《辋川真迹》均为横幅单线阴刻,以线雕的形式表现出王维辋川别业“孟城坳”、“华子岗”、“竹里馆”等二十景观的宏丽景象,由明代郭濑六刻镌而成。《王摩诘辋川总图》它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辋川总图,下层为明万历年间蓝田县令王邦才所作的《辋川赋》。《王摩诘辋川四季图》四块,是明嘉靖年间蓝田县令韩瓒临王维为薛元隐所绘的四季图而成,为平面阴刻,下部刻有《辋川集》二十首五言绝句,为明监察御史李公题。《辋川集》石刻为横幅阴刻,此图有王维为《辋川集》所作的序言及王维与裴迪各以辋川二十景为题所写的五言绝句。以上石刻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尤其是《辋川图》,不仅堪称我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卓越成就,它产生后就一直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尽管石刻真迹不能同王维原作相提并论,甚至也不能和郭忠恕原临本等同看待,但在今天仍然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了。
王维于公元761年,61岁时逝于辋川别业,最终被葬在清源寺西侧,同其母崔老夫人的坟塔毗邻,今白家坪村东60米处,有一处已夷为平地的遗址,就是当年诗人王维的长眠之地——王维墓之所在。当年占地13.3亩的墓地已被压在向阳公司的厂房下,《唐右丞王维墓》的碑石,已被作为石料压在了水洞里。墓前原有大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的两块碑石,也在“文革”中被毁。王维之母崔老夫人的坟塔,亦在交通部六处修路时被彻底摧毁。当年建设中的短视行为,不仅给文物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损害,也造成珍贵文物无法弥补的损失。是耶?非耶?谁能向那逝去的历史交代?
清源寺后更名为鹿苑寺,寺庙屡毁屡建,清时最后一次修葺为道光年间。现清源寺的遗址前,尚存有王维当年手植的银杏树一株,高逾百尺,粗可五围,老干挺拔,霜皮皲裂,劲枝摩天,碧叶遮目,似乎仍然在向游人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还有诗人王维当年垂钓的钓鱼台和寺庙残败后遗留下的旗杆石臼,这些遗物遗址似乎仍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王维过去生活过的气息。
现在王维的诗歌,通过翻译,演变成了俄、匈、罗、美、英、法、德、意、葡、瑞典、加拿大等国的文字而传播海外,王维的大名与他的艺术成就已飘洋过海,王维诗歌的研究热在海外不断掀起高潮,王维所创立的辋川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王维手植的银杏树已成为遗址上的珍贵遗存,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人墨客凭吊膜拜的人文符号,成为王维诗歌爱好者的汇集之所凭吊胜地,清源寺这个唐文化的交汇点,也成为一个让人沉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