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本节选择大鲵、秦岭细鳞鲑、红腹锦鸡等经济或观赏价值较高的几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作为重点介绍。秦岭地区分布的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脊椎)名录见附表。

  秦岭细鳞鲑

  分类地位: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

  学名:Brachymystax lenok

  英文名:Qingling lenok

  别 名:细鳞鱼、华鱼、梅花鱼、金板鱼、五色鱼

  濒危等级:IUCN等级—未列入;CITES等级—未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

  识别特征:体长形、侧扁,吻钝、眼大。鳞片小,有脂鳍。体背深紫色,两侧绛红或浅紫色,腹部灰白色。体两侧有数目不等的圆形黑斑,并有7个或8个较宽的暗色垂直斑带。脂鳍上有黑斑,背鳍、脂鳍和尾鳍为紫褐色,腹鳍为棕色。

  分布:国内分布范围较大,自东北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流域,西经辽河、滦河、秦岭直至额尔齐斯河流域,在秦岭地区比较常见。

  生态习性简介:属冷水性鱼类,一般生活在海拔900~2300米的山间溪流和深潭中,水底多为大型砾石。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小杂鱼等为主要食物。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5岁。怀卵量2600~4500粒左右,5~6月份产卵,卵沉性。具有洄游习性。

  大鲵

  分类地位: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

  学 名:Andrias davidianus

  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别 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

  濒危等级:IUCN等级—未定(Ⅰ);CITES等级—附录I;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E)

  识别特征:成体体长一般100厘米左右,体重5~20千克。全身皮肤光滑,身体背面棕褐色或灰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色斑,腹面浅褐或灰白色,皮肤颜色常随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有深浅的变化。头宽而扁,眼小位于头背面,口裂大、上下颌有细齿。躯干粗而略扁平,体侧有纵行皮肤褶。尾长而侧扁,强壮有力。四肢短壮,向两侧伸出,前肢4趾,后肢5趾。

  分布:国内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西、青海、甘肃、贵州、湖北、福建、广东、广西、重庆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秦岭地区各县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为水陆两栖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溪流或暗潭中,喜阴暗和清净地方。适宜生活水温14~25℃、pH值范围为6~9。常以水生昆虫、小杂鱼、泥鳅、蛙类幼体等为食。自然环境下体重最大达10多千克。一般3~5岁时性成熟,自然性比1:1,生殖方式属卵生,体外受精,8~9月为繁殖高峰期,30~40天孵出稚鲵。

  红腹锦鸡

  分类地位: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

  学 名:Chrysolophus pictus

  英文名:Golden pheasant

  别 名:金鸡、锦鸡、彩鸡

  濒危等级:IUCN等级—近危(NT);CITES等级—未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

  识别特征:体长约98厘米,尾长38~42厘米,体重约0.7千克。雌雄异色。雄鸟羽色华丽,头具有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棕橙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脸、喉和前颈锈红色;下体为纯红色;肛周淡栗红色。雌鸟头顶棕黄色,有黑褐色横斑;颊棕黄而缀有黑色;耳羽银灰色,背棕黄具黑斑;腰及尾上覆羽棕黄色;虹膜淡黄色,嘴和脚黄色。

  分布:中国特有种,分布在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青海西南、甘肃、陕西南部、四川、湖北、云南、贵州及广西等地。秦岭地区各县均有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主要栖息于落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地带。冬季常到草坡和农田觅食。春夏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可达30只左右。白天活动于地面上,而中午多在隐蔽处休息,夜晚在树上过夜。主要以植物的嫩叶、花、果、种籽为食。每年4~6月份繁殖,每窝产卵5~6枚,卵呈浅黄褐色。

  居留型:留鸟。

  黑熊

  分类地位:食肉目Garnivora、熊科Ursidae

  学 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英文名:Asiatic Black Bear

  别 名:狗熊、黑瞎子、黑子

  濒危等级:IUCN等级—易危(VU);CITES等级—附录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

  识别特征:体粗壮,四肢粗大。头部宽阔,吻较短,鼻端裸露,耳较大,被有长毛,眼小,尾短。前后足均具5指(趾),爪弯曲呈黑色,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前宽后窄,均具有黑色短毛。通体黑色,胸部具有明显的倒“人”字形白斑,斑大小与年龄有关。

  分布:国外见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国内各省市均有分布。秦岭地区包括甘肃文县、天水、武都及陕西汉中、安康、宝鸡都有分布。

  生态习性简介:游荡生活,仅在冬眠和繁殖期有固定巢穴,每年11月到翌年1月有冬眠习性。主要以小昆虫、植物籽实、叶果为食。交配期在8~9月,翌年2~3月产仔,每胎1~3仔,常见2仔。隔年生殖。

  大灵猫

  分类地位:食肉目Carnivora、灵猫科Viverridae

  学 名:Viverra zibetha

  英文名:Large Indian Civet

  别 名:九节狸、九江狸、五间狸、七支狸、麝香猫、青鬃皮(商品名)

  濒危等级:IUCN等级—未列入;CITES等级—未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V)

  识别特征:体较大,额部较宽,眶上突显著。四肢短,各具5指(趾),黑褐色。背脊有一条由黑色鬃毛形成的脊鬃,终止于第1或第3黑尾环。背侧各具有一条白色波状条纹,直至尾基,体侧缀有不甚规则的黑褐或棕色斑纹。尾上有黑白相间的尾环,一般5或6个,黑环宽、白环窄。肛门后下方会阴部生有一个两唇闭合的芳香腺,分泌物称灵猫香。

  分布:国外见于印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国内见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江西。秦岭地区见于甘肃康县、文县、武都及陕西紫阳、白河等。

  生态习性:栖息在阔叶林的林缘灌丛、草丛地带,多以土穴、岩洞、树洞为隐蔽和休息场所。夜行性动物。具有擦香习性,常举尾将灵猫香散于树干、石头棱角处,以引诱异性。杂食,以昆虫、蛇、鸟蛋、小鸟、鼠及植物的嫩枝芽、籽实为食。2岁可性成熟,每年2~4月发情,怀孕期约70天,5~6月产仔,每胎产2~4仔。天敌有豺、豹等。

出处: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