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街巷来历
责任者: 王正云
榆林从明代建城以后,由于军事,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多次维修扩建。特别是1486年、1492年和1515年史称“三拓榆阳”的三次大规模扩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了“六楼骑街”的南北大街,与大街平行的二街(今称新建路),与大街、二街相垂直,贯通东西南北的95条巷道的榆阳巨镇。据《榆林县地名志》和李永清先生等人的考证,街道以建成的先后,分别叫大街、二街。巷道有以人物命名的,如常官巷、李学士巷、吕二师巷等;有以古建筑命名的,如四方台巷、万佛楼巷、新楼巷等;有以寺观命名的,如定惠寺巷、普济寺巷、三官会巷等;有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如城根巷、沙沟巷、水圪坨巷等;有以花草植物命名的,如芝圃巷、苇则巷等;有以商品贸易市场命名的,如肉市巷、盐市巷等;有以生产的商品命名的,如沙锅巷、豆腐巷、曹辣肉巷等;有以官署衙门命名的,如镇署巷、县官巷等;有以泉水命名的,如普惠泉巷、水桥畔巷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五虎庄、绣鸡巷等。
榆林城从南到北的巷道主要有:
城根巷。由于位于城墙根底下,故名。“文革”时曾改名“前哨巷”。
税房巷。明代在南门口设立税收机构税课司,因其房子很大,清代成巷后,以巷口的税收房子为巷名。“文革”时曾改名“红星巷”。
四方台巷。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此处大街建骑街大楼文昌阁,因楼基为四个正方形台座,群众又叫“四方台,”成巷后以楼为巷名。“文革”时曾改名“抗美巷”。
定慧寺巷。清康熙年间,巷口建有禅院定慧寺,巷以寺为名。“文革”时曾改名“健康巷”。
三官会巷。清康熙年间,此地建有道观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逢节有庙会,故名。“文革”时曾改名“交通巷”。
大有当巷。其临街巷口曾有“大有当铺”,清康熙年间成巷后,以铺为名。“文革”时曾改名“先锋巷”。
绣鸡巷。因此处原为出卖各种刺绣的市场,刺绣中以绣鸡最有名,清代成巷后以绣鸡为巷名。“文革”时曾改名“革新巷”。
普济寺巷。此处原有禅院普济寺,清康熙年间成巷后,以寺为名。“文革”时曾改名“建设巷”。
水圪坨巷。清康熙年间,因该处被东山流下来的洪水多年冲刷,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小土丘,土丘周围常年有积水,群众叫水圪坨,成巷后,故名。“文革”时曾改名“劳动巷”、“光明巷”。
万佛楼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南大街修筑骑街大楼万佛楼。成巷后以楼为名。“文革”中曾改名“文革巷”。
贾盘石巷。清顺治年间,此巷内曾经有贾姓人家,家中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闻名全城,观者络绎不绝,遂以其姓和巨石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工农巷”。
常官巷。明崇祯年间,曾有一位姓常的官吏住于此巷,他为官清正,颇孚民望,百姓遂以其姓冠以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建国巷”。
李学士巷。成巷于明崇祯年间。相传巷内曾住过很多做官的人,个个才华超群,自比唐代李白李学士。遂以李学士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革命巷”。
新楼巷。明代此处建有骑街大楼新明楼。万历后期成巷后,以楼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红旗巷”。
八狮巷。明代此处原为延绥镇城守备署衙门,建有辕门两座,门前各饰石狮子四个,共为八个。万历年间成巷后,以八个狮子为巷名,叫八狮巷。“文革”中曾改名“红旗东、西巷”。
盐市巷。明代此地为卖食盐的市场,万历中期成巷后,以盐市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新建巷”。
曹辣肉巷。明代万历中、后期成巷。因此巷内住有曹姓人家,以烹调辣肉而知名,故名。“文革”中曾改名“军民巷”。
芝圃巷。因该地原有花圃,花圃内主要种芝兰。每当芝兰开放,真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明代万历初成巷因以芝圃为名。“文革”中曾改名“反修巷”。
钟楼巷。明万历初年成巷。因此巷比其它巷道要宽,称为宽巷。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原焚毁的牌楼处修建了骑街大楼长春楼,后改为钟楼,巷以楼名。“文革”中曾改名“东方红巷”。
苇则巷。明代万历中期成巷。因巷西段地势低下。积水成洼。芦苇丛生,故名苇则巷。“文革”中曾改名“红卫巷”。
牌楼巷。明万历中期成巷。因巷口大街建有德政牌楼一座,故名牌楼巷。“文革”中曾改名“文化巷”。
解放巷。旧称守备巷、县官巷。明代万历初期成巷。此处明代为榆林卫守备衙门,故名守备巷。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设榆林县,该巷为县衙门所在地,更名为县官巷。1949年6月1日为庆祝榆林解放,改为解放巷。
吕二师巷。明代万历初期成巷。巷内曾住吕氏兄弟二人,知识渊博,孝敬父母,友善邻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人称之吕二师,巷以人名。“文革”中曾改名“四清巷”。
胜利巷。旧称府巷、镇署巷。清雍正八年,榆林设府,府衙门设于此处,称为府巷。民国五年(1916年)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设署于此,更名镇署巷。解放后,为纪念全国胜利,改名为胜利巷。
瓦窑沟巷。明代弘治年间成巷。此巷在原故城的南门外,为烧砖瓦的窑场。成巷后以瓦窑场得名。“文革”中曾改名“红专巷”。
凯歌楼巷。明代弘治年间,此处建有城楼名曰怀德门,明武宗巡榆时住此楼改为太乙神宫。明朝军队在打败套寇后,常常在楼前举行祝捷仪式,改叫凯歌楼,后巷以楼得名。“文革”中曾改名“团结巷”。
孟良寨。相传北宋仁宗年间,杨家将孟良巡边时,曾在此处扎寨,故名。“文革”中曾改名“向阳巷”。
田丰年巷。据传明代此处住有名人田丰年者。嘉靖后期成巷后,以人名田丰年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富强巷”。
磁店巷。明代此处建有出售瓷器的商店,嘉靖初期成巷后,以店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战斗巷”。
马店巷。明代成化年后期,此处曾开设有骡马大店,弘治年间成巷后,以店名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前进巷”。
挂面市巷。明代成化年间,此处有姓郭的人家,以产销挂面而知名,后成为全城的挂面市场。万历年间成巷后,以市场得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援越巷”。
肉市巷。明代此处为卖肉的市场。万历年间成巷后,以肉市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农建巷”。
米粮市顶。明代以后此处为粮食交易市埸。后以市埸得名。“文革”中曾改名“人民巷”。
沙锅巷。明代成化年间,此处为烧制沙锅的手工作坊,正德年间成巷后,以沙锅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承红巷”。
豆腐巷。明代此地有豆腐坊,在城内很有名气。正德年间成巷后,以豆腐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永红巷”。
沙沟巷。明代前此处山坡被洪水冲刷成沟,沟内多沙。正德年间成巷后,故名沙沟巷。
大寺坡。大寺又称寿宁寺,是当时城内一座非常大的寺庙,府志记载建于唐代。明代弘治年间在寺的上下山坡建成巷后,故名大寺坡。“文革”中曾改名“绿化巷”。
普惠泉巷和水桥畔巷。该巷东北端有普惠泉,成巷后以泉得名。普惠泉水流成溪,后在溪上建有小桥,以便人们通行。明代弘治年间此地成巷后,以水桥畔命名。“文革”中曾改名“四新巷”。
城隍庙滩。该处为榆林府,县城隍庙所在地,清代成巷后,以庙得名。“文革”中曾改名“跃进滩”。
仓巷。明代此处建有广有仓,为城内粮食储备库。弘治年间成巷后,以仓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青年巷”。
红文昌楼。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此地修建文昌祠,因楼墙为红色,故名。成巷后以楼为巷名。
马王庙坡。明代正德年间,在驼山的半山坡处建有马王庙一座,后居民聚居此处,以庙为巷名。“文革”中曾改名“幸福坡”。
三教庵。明万历年间此处建有供奉儒、佛、道三教主的寺庙,因寺院由尼姑管理,因名三教庵。成巷后,以庵为名。“文革”中曾改名“大众巷”。
窑渠。该地处于山半坡,常年洪水冲刷成沟渠,明代成化中期居民在此挖土窑洞居住,故名。“文革”中曾改名“跃进巷”。
钟楼山。明代成化年间,榆林卫城建城后,因此处地势高峻,其上建有钟楼一座,为城内军民报时,故名钟楼山。“文革”中曾改名“红峰山”。
有诗赞道:
南塔北台中古城,
六楼骑街老榆林。
条条巷道有典故,
历代荣为小北京。
出处:老榆林史话/王正云著.—榆林:榆林健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0.5